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历史上有哪些必败的战役,将领却义无反顾的参战的...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1944年8月8日,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方先觉向日军投降了。

事情一出,老蒋急忙封锁消息,说他是英勇战斗最终被俘,但是事件久了,投降的事情被人们所知,于是乎大家都认为他叛国了,至于投降的动机是什么,是荣誉投降还是直接叛国,在此不是重点,就看看他们是怎么义无反顾的。

方先觉孤军死守衡阳47天,与日军的战损比高达4:1,日军参战人数超过11万人,3万人受伤,2万人战死,这在整个抗战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2

必须首推李亨将军啊,最后一支打着大明旗号的军队。

康熙三年的春天,满清铁骑跨至江南,即将完成大清统治最后的一块版图。图海领军从湖广,李国英领军从四川,东西两面将茅麓山围得水泄不通,而山上正是明末最后一支军队——李亨部队。

这个时候的李亨其实对他来说,投降是最好的选择,这根本就是一场没有任何胜算的仗,看山下连绵不绝的清军正在安营扎寨,将茅麓山围了个水泄不通。

没有援军,因为他自己就是明朝最后的军队;没有补给,因为清军十万大军给围了;没有胜算,只有绝望,这个时候就算投降,不打这场仗,同样不会受到人们的诟病。

3

这个我们不说远的,就说近现代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那些战争。曾几何时在1931年的那天,日本悍然的发动对中国的进攻,随之华夏儿女们开始了长达14年的抗日史。在这里14年里,我们的将士们凭借着远远落后于日军的武器装备,硬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悍不畏死的精神最终将日寇赶出了中国。而在这过程中,几乎每场战役都可以说是必败的战役,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的加入到战场中,他们明知道自己活下的机会微乎其微,可是他们从未害怕过,相反他们向勇者一般冲向日寇,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日军对于中国的一次又一次的掠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向全世界的昭示“中国虽弱,但绝对不会让人随意宰割”。

淞沪会战

此战不管在谁的眼里,中国军队都是会输的,日军在此战中几乎投入了日本所有的精锐部队,更是拥有30余艘战舰和390架战斗机,最重要的是日军的战舰可不像中国的那些战舰,基本上都是老调牙的巡逻舰、鱼雷舰,而是极其先进的航空母舰和火力强大的战列舰。其实国民政府会打这场会战,其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此有利于长期抗战”,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其实还没打之前就已经知道此战必败,可是他们还是决定要打,不打则国必灭,打则国尚存希望。

就是这样中国先后有60余万的将士们奔赴上海的最前线,他们明知道此去九死一生,可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的冲在敌人的最前面。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能退,自己退则国必亡,但若自己不退,则国家尚存。所以他们拼了,在他们的心里自己的命轻于鸿毛,国家的存亡才是最重要的。虽然最终中国军队失败了,上海被占领,我军伤亡也高达30万人,但是国民政府的战略目标达到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被打破,中国自此进入长期抗日阶段。

4

这类明知必败却血战到底的壮烈时刻,中国历代战争史上都有很多。但比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忠勇英雄来,这次要说的,却是一场至今知名度极低的血战:明清松锦大战尾声阶段,一场鲜为人知的浴血抵抗——塔山保卫战。

在崇祯晚期,明清双方那场投入数十万大军,几乎赌上国运的松锦会战里。原本占尽优势的明军,由于崇祯皇帝的瞎指挥大败亏输。打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初时,已经是全线崩溃。是年二月十八日,明军蓟辽总督洪承畴镇守的松山沦陷,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三月八日,镇守锦州的祖大寿献城投降。接下来的史料记录里,就是清军酣畅淋漓扫荡明朝残军的场面,但一场惨烈的大战,却也被刻意忽略:塔山保卫战。

塔山,原是明王朝在辽西走廊上的战略要地,可当时松山锦州全数沦陷,塔山也好似汪洋中的一条孤舟,陷入清军的凶猛攻势里。驻守塔山的明军将领终翰邦将军得知锦州投降后,悲愤向塔山军民表决心:“吾士卒死伤殆尽,而粮食且匮,吾等知朝亡矣。吾义不生而辱,必先自刎!”一番慷慨宣言,却换得全城军民泪如雨下:何必要先自刎?我们全城一心,死,也要和清军拼到底!

是,在又经过了一个月的浴血抵抗后,是年四月九日,悲壮的一幕上演了:弹尽粮绝的塔山守军,假装向清军诈降。喜滋滋的清军开进塔山城后,却猛然听到惊天巨响——终翰邦将军与全体军民们,把仅剩的火药埋入城内的房屋里,然后毅然点燃了满城烈火,剧烈的爆炸响彻塔山小城。比起狼狈投降的洪承畴们,后来连呼“水太凉”的钱谦益侯朝宗们。这些不屈不挠的守军边民们,却以这同归于尽的方式,履行了对大明朝的忠诚。

然而,此战过后,清朝相关的史料,却有意抹去了这一战的过程。血战到底的终翰邦将军,非但没有被载入《明史》,其姓名也只能在《清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里才可查到。但是清军中那些亲历此战的朝鲜官员们,却真实记载下了这一幕。甚至在之后的清代三个世纪时间里,许多来华出使的朝鲜官员,也动用一切办法,详细查访这场浴血阻击战的点点滴滴。并详细整理成诗歌文字。塔山战役的将士们,这些在清代几乎被遗忘的汉子,却是邻国朝鲜,从此传唱数百年的中华英雄。

还是用朝鲜史料《塔山堡歌》序言里的一句话,来表达对他们战斗精神的敬意吧:自古忠臣烈士婴城而死者非一,而安有至死出奇,杀身鏖敌,功谋之壮如塔山者乎?

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历经多少苦难而不倒。正因为,最绝望的年代里,也有如塔山血战一般,至死不会放弃的英雄!

参考资料:《清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塔山堡歌》

5

1937年11月,淞沪战场的70万中国军队正在全线后撤,其中一部撤往南京,而大部分则撤往皖南地区,这些建制混乱并且伤亡惨重的部队急需时间进行整补,否则将无法投入新的作战,而日军主力正从淞沪方向追击而来,形势非常危急。日本人是狡猾而阴险的,对中国军队的追击是沿太湖南北两侧分头进行的,尤其是南路的迂回包抄非常要命,遂行这一任务的是日军精锐第18师团,后来猖狂东南亚的所谓“丛林之虎”。

(第23军军长潘文华)

6

一是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25日,常德正式被日本军队包围。城中是号称虎贲军的余程万师进行最后的防守,战争从一开始就打的非常惨烈。

战前双方投入的军队对比大致如下:国民党投入20万人,日本人投入10万人。按正确的军事对比,国民党军只在五倍于日军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对日军作战的优势,才有可能取胜。放在这场战争中仅仅是2:1,然而在这时,中国的抗战已接近最危险的时候,只能寸土必争,以血肉之躯和日军决死到底。

余程万把军队退入城内,分成小队与攻城日军进行拉剧战。日军见到进展不顺,就向城中投放燃烧弹,企图逼国军退出,然后再给予打击。哪里料到余程万已抱定战死之决心,并没有出城。

7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来讲一个鲜为人知的战役吧,这场战役的主人公明明知道此去必死无疑,也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最后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他的死得很悲壮,并且因为被坏人背后捅刀,更增加了他的悲剧色彩。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晋浪子周处。下面,我们就来讲讲他的故事,以及他是如何被逼上绝路,为国捐躯的吧!

【周处的显赫身世】

周处(236—297年),字子隐,东吴时代义兴阳羡人,他的父亲周鲂,曾当过吴国的鄱阳太守。周处的父亲是一方长官,按说周处表现应该不会太差。可惜,周处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公事繁忙,一来二去,周处就成了野孩子。小周处天生勇猛,还没到20岁,力气就赶上几个成年人了。他喜欢呼朋唤友骑上马去打猎,纵情恣肆,所到之处都会闹得鸡犬不宁。乡亲们知道他的门子硬,谁也不敢惹他,只好天天唉声叹气,愁容满面,比遭到了兵灾抢劫还痛苦。

小周处人品不坏,骨子里很正直和善良,他发现自己所到之处,老百姓都关门闭户,就像躲强盗一样,看见这种情形,他就很莫名其妙,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天,周处骑马来问一个乡亲,那名乡亲看见周处来了,吓得马上就想关门,结果被周处给拦住了,问道:“现在太平盛世,你们怎么老是哭丧着脸,跟死了人似得啊?”老乡没办法,只好据实禀告:“别提了,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啊?”

周处就问:“你们说的是哪三害啊?”乡亲答道:“南山白额猛虎,长桥下的蛟龙,还有小伙子你也算一个。”周处一听,呵呵一笑:“如果说这也算三害,那交给我吧,我一并除掉他们。”

【周处除三害】

在武松和李逵出现800年前,就出现了一位名留史册的打虎英雄,至于小周处是如何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的,史书上写得很简单,“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博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

8

必须首推崖山海战。明亡之后无华夏,崖山之后无中国!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为知难而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义无反顾。

崖山海战便是这样一场明知必败却义无反顾的战役,无关于生死胜败,只关乎尊严!

战役背景

9

1645年6月-8月江阴抗清值得一提,抗清八十一天,在典史阎应元的带领下,以一座江南孤城对抗24万清军铁骑,明知不敌也要誓死抗争到底,最后杀了7万多清军(大多为明朝降军),最后,江阴全城被清军屠灭,战死和被屠杀17万人,清军屠杀3天后撤出,四周乡民涌入城内收殓尸体,仅仅找到53个活口。

其实,在本次战役之前,整个江南已经降清,但是多尔衮迫不及待的开始推行剃发令:汉族人必须剃发、易服,否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最终引发了整个江南士民的激烈反抗,而尤以江阴反抗最激烈,死伤最为惨重。

江阴人杀了满清派来的县官,推举典史阎应元(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为统帅,带领江阴百姓抵抗。当时阎应元老早赋闲在家,日子过得也不错,但是为了抗清大业,明知此去再也回不来,但还是从江阴的乡下带着一帮子弟兵来到了城里组织抗清,抓紧时间加固城墙,组织后勤,囤积粮草,部署守卫。

10

1940年5月,日军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张自忠在河东的部队只有五个师二万余人。张自忠按照上级命令,选择了坚持到底,寸土不让。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

5月1日,张自忠写了一封告将士书:

“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5月6日,张自忠渡襄河截击日寇出发前,给副总司令冯治安写了一封诀别信,该信原件现珍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