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有个宰相叫韩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1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集英殿气氛紧张,仁宗皇帝正襟危坐,本科殿试就要结束了。忽然,意外的一幕出现了。只见一个年轻的举子不小心打翻了砚台,刚刚写好的卷子被墨汁染得一塌糊涂。大家都心里惊叹,这下麻烦了,可惜了这小伙子了。这个举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也很是懊恼,不过略一犹豫,看看还有时间。就对考官说:“麻烦大人再给我一张试卷,我要重新答卷。”
考官看了看龙椅上的仁宗皇帝,皇帝点了点头。于是考官对这位举子说:“现在时间不多了,你确定要重新作答吗?时间可不太够了。”
因为他们都清楚,举子的这篇文章可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才写出来的,即使是自己写的,可是现在要想一模一样的再写出来可没那么容易,何况此时时间紧迫,还来得及吗?
只见这位举子从容地说:“无妨,我有把握。”
于是考官重新拿了一份空白试卷交给了这个举子,只见这小伙子拿过试卷,铺在几案上,拿起毛笔,沾满了墨汁,略一思索,就“刷刷”的写了起来,再也没有一丝的犹豫。
2
3
韩琦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老臣,同时也是参加了宋夏战争、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等北宋重要的政治事件。由于资历深、能力强、人品佳,所以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宋朝第一相。
一、韩琦也是个官二代。
别以为任何时候普通人家,都有机会出现大人物。一般来说,在和平年代,只有大人物的家里,才能相继出现大人物,至少概率上是这样的。
韩琦家里也不例外,他老爹是北宋著名大臣韩国华。韩国华是个好官,在泉州做知州的时候,给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当他去世以后,泉州百姓主动罢市。
不过韩国华去世的时候,韩琦才只有4岁而已。虽说没有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但是诗书传家的韩家,毕竟家风还在,在母亲的辛勤教导之下,韩琦也在宋仁宗时期考上了进士。
4
宋代的文人牛,牛到如何的程度?我想很多人都了解这一点,自宋真宗那首“劝学诗”的流传开始,文人墨客就已经站在了历史高位,在庞大的文官群体中,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以“东华门外唱名为好男”这句话,在北宋的历史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就是一代名相韩琦。韩琦在北宋历经三朝,政绩斐然,在民间声名甚好,如果不是之前那句曾经羞辱狄青的话,可谓是标准的道德完人。这个性格耿直的文官首领,出生于一个普通官员家庭,幼年即丧父,由于母亲身份的低微,出身不是很好的韩琦在幼年屡受欺辱,但韩琦耿直不服输的性格,注定他不会低沉下去,在一次次棒打和教训后,学堂中的子弟皆被驯服,虽然韩琦年龄最小,但身材高大的他,已然成为众多幼童的老大。身手不凡的韩琦不光打仗厉害,他的学问更是了得,小小年纪便将文章讲的条条是道,这也让学堂的先生特别喜爱,常常在课余多加指点,韩琦的学业也在这样的环境下突飞猛进。正是因为韩琦的出类拔萃,让他的其余兄长另眼相看,开始重视起这个庶出的兄弟。
多年的苦学不缀,让韩琦胸有乾坤,公元1027年,不及弱冠的韩琦,在仁宗天圣五年科,凭借自身的才华高中进士,并且成绩名列前茅,他正式的成为了北宋的官员。这个正直又为的年轻人,将一腔热血融入到造福国家百姓中,他与大多进士出身的同僚一样,首先的职位便是外放为官,由于才干出众,几年后便升为司谏官,这个官职也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言官。
在他的任期内,充分发挥了一个斗士的作业,以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直言官员不法,弹劾当朝宰相。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由于当年天灾频繁,朝中重臣两相制约,无人愿意承担责任,愤青韩琦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前,痛斥宰相集体毫无能力,任由灾祸加重民间疾苦,尸位素餐。最终四位宰相同一天被罢黜。韩琦一战成名,耿直忠勇的名气大盛,民间直言韩琦是“片纸落去四宰执”,名相王曾更是称赞他:“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言官都不干活,多是畏首畏尾的人,这样的话谁能矫正皇帝的不足,像韩琦这样,才是切中要害不迂腐,是国之栋才。这些口碑盛赞让宋仁宗对他刮目相看,很快,韩琦的职位又一次变动。
那一年四川大灾,庄稼久不见雨水,致使饥民无数,韩琦领旨知两府安抚使,由于北宋当初夺取后蜀时,牺牲了很多中原兵,宋朝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在四川设重税。这次大灾后,地方官员畏缩担责,不敢轻易开仓放粮。韩琦走马上任后,立即宣布开义仓,又在各灾区举粥棚,救活难民无数,这些终于吃上饱饭的灾民,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纷纷在官衙外叩首伏地,称赞韩琦救活蜀地一百多万良民。经此一事,韩琦的锋芒耀眼而出,这个心系百姓的好官,任谁也不会抹杀他的存在。
5
我国北宋时期功高盖主,功成名就的人有很多,比如功高盖主的名将李继隆、大破西夏,平定侬智高之乱的狄青、创造鼎盛战绩的名将曹彬、戎马一生却晚年失足的潘美、抗击金兵的宗泽、雁门关大破辽军的杨业等。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北宋时期三朝名相韩琦,关于韩琦你了解他多少呢?
韩琦简介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三岁时父母去世,此后,便由诸兄抚养长大。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考中进士,并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次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景祐三年(1036年)八月,拜右司谏。
韩琦
韩琦自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开始了为时十年的宰相生涯,辅佐三朝,欧阳修曾有言赞韩琦:“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6
韩琦(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参与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又反对“熙宁变法”。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
临近交卷,突然间悲剧发生。韩琦的卷子污了,一大片墨水铺上去,白纸变黑纸,卷子变废纸!旁边的人都吓呆了,以为马上就会听到韩琦的哭声。要知道文章这个东西不是单纯的文字,那是凝聚精神,融会知识,再调整情绪才能写出来的东西,尤其关乎一生的考卷,那是四五天的时间里全力以赴才完成的。马上要交卷了,除非过目不忘,不然没法重来! 但是这位18岁的少年镇定自若,请再拿一份笔墨来,我要重写。只见他刷刷点点,临危不乱,居然抢在交卷之前,把时文论政以及诗词歌赋同时写完。至于效果怎样,一甲进士第二名! 而这个探花不甘寂寞,在朝廷上也经常弄得血雨腥风,看谁不顺眼,就弹劾,因为他有个非常温柔的好上司,宋仁宗。因为这个主子比较怀柔,对于一些不干实事的家伙,最多罢免了事,不会深究,韩琦就抓住这一点,狠狠大刀阔斧,谁老,谁占着茅坑不拉屎,统统给老子滚蛋。 韩琦的位置是范仲淹以前坐过的,右司谏的力度丝毫没有减弱。他把王随、陈尧佐、韩亿等人以权谋私的丑行一件一件地抖落出来,只差汇集成册,不然就是另一副《百官图》。最后韩琦郑重发问:太祖、太宗留下的基业,就是为了让他们随便乱搞的?
7
韩琦,文臣中的武将,武将中的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