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如何评价韩愈?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内郡河阳县(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曾两任吏部侍郎,故世称韩吏部。逝后谥号“文”,故世称韩文公,他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散文作家。

韩愈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有着浓厚儒学和文学传统的中小地主家庭,祖、父辈均为清正廉洁的中下级官吏。父亲韩仲卿,曾任武昌令,极有政绩;长兄韩会,既是政治的热衷者,又是文学的爱好者。韩愈三岁丧父,由韩会夫妇抚养成人。韩愈刻苦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新唐书·韩愈传》)贞元八年中进士,又连续三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但是均名落孙山。他先后出任汴州观察推官、徐州节度推官、国子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因写《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忤权贵而被贬为阳山(今广东连县) 令。后又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博士、都官员外郎、职方员外郎、中书舍人知制诰等职。元和十二年,任行军司马,随裴度讨淮西藩镇吴元济,因战功而升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上《论佛骨表》反宪宗佞佛,几乎被杀,经众人营救而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又任袁州刺史、国子监祭酒等职。穆宗长庆元年(821年)转为兵部侍郎。长庆二年,又以朝廷特使身份赴镇州(今河北正定),宣抚叛乱的藩镇王庭湊,不辱使命而归,颇受穆宗青睐,转任吏部侍郎。后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长庆四年,以病辞官,不久病逝。

韩愈一生热衷于从政为官,力图改变当时“有君无臣”的政局。他以儒家思想为主,又杂取各家,怀“忧天下之心”,积极干预时政,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坚决排斥佛教、老庄学说,力主广开才路、选拔忧国忘家的骨鲠之臣,他关心百姓疾苦,指斥时弊,为唐王朝的中兴建言献策。韩愈特立独行,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干别人不敢干的事,并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韩愈一生积极从政,又毕生致力于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在韩愈面前,摆着两份散文遗产:一是秦汉式的古文,二是六朝以来的骈文。韩愈毫不犹豫地继承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坚决反对骈文。他是杰出的文学活动家,为古文运动组织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顶住重重压力和阻力,领导古文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他是杰出的文学理论家,不但提出了“古文”这一文体概念,而且为古文运动提出了一整套理论,诸如文以明道,文从字顺,词必己出,气盛言宜,不平则鸣,以及文体、文风方面的一系列主张,为整个古文运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并奠定了此后散文发展的理论基础。他一生勤于著述,写下了堪称典范的新体古文,为后人留下的三百多篇文章及《顺宗实录》等著述。他首先致力于文体的改革,把以散体古文取代骈文作为文体改革的根本目标。韩愈之前的散文家没有一个人像韩愈这样文兼众体:碑志、祭文、书启、赠序、杂著杂议、疏奏表状、传记、辞赋、小说、寓言,应有尽有,成为各种文体集大成的作家。

韩愈的文章不仅众体兼备,众体兼擅,更可贵的是他对各种文体都敢于不拘成规,大胆突破传统写法,独辟蹊径。他的政论文很少长篇大论,多为杂著杂议,形式灵活,切于实用不仅内容丰富,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而且体裁多种,不拘一格,手法多样,熔理论性、形象性和抒情性于一炉,更富文学色彩。其碑志文一变前人“铺排郡望、藻饰官阶”的旧套,克服了虚假及千人一面的程式化弊端,做到篇篇不同,一人一副面孔,成为后世碑志文之楷模。他的赠人序,也突破了前人寒暄客套的旧习,极大地开拓了这一古老文体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意到笔随,极尽文章变化之能事,被后人称为“绝技”。此外,其书信、记、传及各体文章均有大胆的开拓和创新,故明人茅坤在《八大家文钞总序》中说:“其所著书、论、序、记、碑铭、颂、辨诸什,故多所独开门户”。

2

对韩愈我本人很了解,因为我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后来一直担任高中语文老师,我从不同的角度对韩愈是这样的评价,进行逐条分析一下: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2,韩愈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作出的贡献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等,其中《古文观止》收录他的多篇文章。

3

4

在评价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他当时所处的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环境?

在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大唐早已不复往昔。唐朝由盛转衰,由开放走向封闭,皇权更迭,宦官专权,整个唐朝朝廷哪里还有一丝盛世余光。当时不仅政局混乱黑暗,连文学创作也远不及从前。

韩愈在看到这番景象后,决定在文坛发起“古文运动”,意欲改良文学创作,并将改革之风与复兴儒学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虽为文坛运动,暗含着自己渴望国家统一的愿望。

韩愈也凭借着出色的文学才华,又作为古文运动倡导者,被人们称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曾国藩曾称赞韩愈:韩公如神龙万变,无所不可。

这位被后世追捧的唐朝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在经历了朝廷变迁、体弱多病、报国无门的种种坎坷之后。直至等到安史之乱过后,大唐很快恢复元气,恰逢大好时机,而身处偏远地区的韩愈来讲,不能为陛下贡献一份力量,遂死不能瞑目

5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韩氏郡望为昌黎(今辽宁义县),每自称昌黎韩愈。七九二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因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随宰相裴度平淮西藩镇。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治所在今广东潮安县)刺史,移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县)。今江官终吏部侍郎。

韩愈的思想比较复杂。他反对藩镇割据,主张宽徭薄赋,排斥佛老,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他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也很突出。

在文学方面,韩愈反对骈偶,提倡散体,力主陈言务去,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他的文章,无论说理、叙事、言情,都写得宏放有力,调理畅达,语言精炼,言简意赅,生动活泼。有一种浑浩流转、宏伟奔放的风格,是司马迁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家。

6

韩愈的一生都被命运按在地上反复摩擦,他自小是心性坚强,读书干活都用尽了十二分力气,别人家的小朋友吃饭都要哄,他长大连动画片都没有看过。打工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所以在786年18岁的韩愈刚拿到身份证就买了去往长安的火车票。

到了长安之后连续三次高考都不及格,他觉得选拔不公平,就给宰相写了三次建议书,全部都被宰相家属当手纸用了,后来终于混上了招生办老师。韩愈在这个岗位上写出了千古名篇《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此文一出点赞立刻过百万。各大媒体争相转载,大唐教育界炸锅了,很多砖家都坐不住了,韩愈就是来打脸的呀。

今天就说一说韩愈骂老板的轶事。

那一年是元和14年春节前,大唐帝国的唐宪宗李纯心情非常好,他常年加班不休息连干了十几年,完成了伟大的“元和中兴”,四川、河北、淮西和苏南几个不服总公司领导的藩镇,全部都被收编了。大唐雄起,咱们李老板呢是划拨专项经费决定搞一场文化盛事,他要干的事就是把法门寺的释迦牟尼佛骨迎接到皇宫里朝拜三天,他不光要用佛光凝聚人心,更期待佛力能够加持李家王朝。那么这么一桩盛事,得来一篇官宣软文吧,按说这种文章一般的能用的形容词、大词对仗词都给它用上。无非就是说我大唐很厉害,在李老板的英明领导下,明天会更厉害,阿弥陀佛!然后就可以交差了。

7

评价韩愈,这个题目太大,写一部书未必评得清。逮其一角,说说他的酒作风吧。

01:韩愈喝酒很是托大。

因为韩愈身居高位,主大事并说了算,所以待人接物很严肃,爱端着架子,下属们都很惧他。

这种官场作风往往带到酒场上,在喝酒态度上很注意场合。不是谁的宴请都参加,不是谁敬的酒都喝。他讲究因人而异,因酒词而异。他想喝时就喝点,不想喝就装聋作哑,板着脸到散场,

同僚们和下属们,有人背后骂他“酒冷淡”“假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