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周世宗的托孤计划是什么呢?为什么失败了?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周世宗当初看错了赵匡胤?从来没有的事儿,他其实看错的是另外一个人,是这货生生打乱了周世宗的托孤计划,最终坏了柴荣的千秋大业。

但这位仁兄却最终还逃过了清算,因为即便是腆着脸上位的赵大,也不好意思惩治这个无意立了大功的“自己人”

这人就是被后世誉为大忠臣、看似非常无辜的后周托孤重臣——范质。

“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好评如潮的范质竟会是罪臣?会和赵匡胤穿一条裤子吗?你不是胡咧咧的吧。

看官们,咱们先别举起砖头来拍,且听我挣扎几句,看合不合理,再选择是否猛烈拍砖。

2

周世宗柴荣的托孤本身问题不大,而且他已经考虑到了武将对朝廷的威胁,所以他的托孤重臣,清一色都是文臣。这几个人分别是:宰相魏仁浦和参知枢密院事范质、王溥。

有人表示不能理解了,难道托孤的重臣不是赵匡胤吗?不好意思,还真不是。赵匡胤当时取代了周世宗的姐夫张永德,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

等到柴荣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以后,在几个宰相的合计之下,才将赵匡胤改任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所以说此前赵匡胤并没有受到柴荣的委托作为托孤大臣。

殿前都点检,只是个掌握亲兵的官职,最多只是皇帝比较亲近的人,绝不是可以左右政局的人,那么哪一个环节出错了,让赵匡胤钻了空子呢?

3

周世宗柴荣在去世之前,是进行了托孤的。而且在他看来,他的这个托孤计划是万无一失的。可是最终却轻松地就被赵匡胤夺去了皇位。那么,本来周世宗柴荣自认为万无一失的托孤计划,为什么最终没有成功呢?

(柴荣)

周世宗柴荣的计划,准确的说,就是抑制武将,把权力交给文官。

应该说,周世宗这一点还算是看得比较准确的。

整个五代时期,发生了多次权力更迭的现象。这种权力更迭,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武将夺权。由于天下不太平,必然要发动战争。既然要发动战争,兵权必然会交到武将的手里。然而,当兵权交到武将手里的时候,武将往往都会造反。

4

周世宗柴荣的托孤计划是一整套人事安排。

1、封已经故去的皇后符氏的妹妹为皇后,是为小符皇后,保证自己的儿子柴宗训作为继承人能够继续得到皇后家族的支持,也是对以符彦卿为代表的藩镇力量的一种安抚。

2、任命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共同管理枢密院,这种安排也是少见的,是为了加强文臣对军事力量的管理。

3、罢免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务,由赵匡胤取而代之,将侍卫都指挥使李重进调任为淮南节度使,由韩通取而代之。

5

周世宗柴荣聪明一世,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在临终前的人事安排却是糊涂一时。

黄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纷争从此休,尽管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渲染有不得已的成分,但是处心积虑是必然的。根据 《宋史》记载:

世宗北征,为水陆都部署。及莫州,先至瓦桥关,降其守将姚内斌,战却数千骑,关南平。

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

所谓皮袋子里的谶语,虽然荒诞不经,但也说明了赵匡胤此时的实力不容小觑。显德六年(959年)五月,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但是身患疾病不得不返回汴京。不久之后,做了一系列人事安排:

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

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即小符后)。以皇长子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

以第二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

表面看来,这套托孤计划万无一失,实际上却隐患重重,特别是赵匡胤一支的崛起和获得实权。六月十九日,柴荣驾崩,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柴宗训在柩前即位,时年七岁。同时,范质、王溥、魏仁浦并相,执掌朝政。

在五代十国年代,军政才是第一位,柴荣的托孤计划对于军权的分化和制衡设计太少。赵匡胤掌管殿前禁军,势力不断扩张,又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不久,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根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

6

托孤本来就是危险的,孙策明明有儿子,还是把家业给了弟弟孙权,就是他知道小孩子守不住家业,周世宗时代王朝交替很快,武人权利非常大,

7

曾有人说过:如果再给柴荣30年,他可能会扩大中国版图,结束五代十国乱局。如果是那样的话,也就没有赵匡胤什么事了!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宋朝!

自从柴荣当上后周皇帝,他雷厉风行,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加强军备……一项一项的事情他都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历史上有名的"周世宗灭佛"就可以看到他改革的力度。事情是这样的 :在乱世,寺庙成了百姓最好避难场所。各地大建寺庙,百姓都去作了和尚(尼姑)。寺庙越建越多,寺庙拥有的土地也越来越多!(寺庙是不向国家交税的)国家的税收大大减少。不利于国家经济复兴。公元955年,后周境内的所有寺院接到了一份诏书,大意是这样:凡是没有得到政府正式批准的寺院,一律停废;禁止寺院私下招收(剃度)和尚、尼姑;各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和尚、尼姑进行登记造册,遇到死亡、还俗的及时注销;凡是想出家的人,必须得到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亲属同意,并能够背诵或熟练朗读一定数量的经文;未经批准擅自剃头的,强制还俗。在那时的封建社会,能想到,作到这一步是不容易的!这个事情对国家是积极的!

雷厉风行,事必躬亲的柴荣让后周逐渐稳定,强大。

性格决定命运,一次次的御驾亲征,让柴荣乐此不彼。终于在公元959年,柴荣亲征北契丹途中一病不起。回到洛阳就急急的为国家作最后的交代: 第一项任命:封天雄节度使符彦卿的女儿为皇后(史称“小符皇后”),封长子柴宗训为梁王,确立皇位继承人身份。 第二项任命:命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共同参管枢密院,这又是一个超乎常规的任命。在平时,宰相并不参与军事,这种安排,是以文官加强对军人的制约。

第三项任命是对军队将领的调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罢去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职务,由赵匡胤取而代之。 任命韩通为侍卫副都指挥使,成为禁军侍卫司的统领者。李重进虽然名义上还是侍卫都指挥使,但被安排出任淮南节度使,失去了禁军的实际掌控权。到此,几位资深文官掌握了最高决策权,几位资历相对较浅的将领掌握了禁军指挥权,几位实力雄厚的老资格将领外放镇守地方。朝廷上下基本形成了文武相互制约、内外相互制衡的权力格局。

8

周世宗英明神武,假如时势好必将是唐太宗一类的皇帝,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帝王

世宗皇帝托孤的安排

封领兵老帅符彦卿的女儿小符后为皇后,作为外藩将领的代表,以争取外藩将领的支持,这一招可谓不错,可以说想的很深远。但是没算好的是,符彦卿还有个女儿嫁给了赵二赵光义,可想而知,如果是别人篡位符彦卿等老将会勤王,但是赵匡胤篡位,赵家得天下他家也是皇亲,符彦卿基本不会有动作。以符彦卿为代表的老将可是当年后唐时期在白团卫村大战中第一次面对面、正面击败契丹军的硕果仅存的几员实力派老将。

主政文臣的安排

文臣方面安排宰相范质、王溥辅政。他们是书生型的能臣干吏,太平世界应该是不错的辅臣,但这乱世,面对危机,这两位手忙脚乱实在未能担当大任。

首都开封——核心保卫,最后的防线

京城防务,世宗将其委托给禁军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这一决定很正确,危机时刻韩通很忠心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韩通是整个政变中唯一被杀的官员……。世宗没看错韩通!

通常来说赵匡胤等将领只当有军事行动时,才有领兵权。所以假如不是借口契丹入侵,赵匡胤通过中央征召调动军队的话,那忠心的韩通完全可以坐镇京城,谁也不敢在京城乱动。

9

周世宗柴荣的计划,准确的说,就是抑制武将,把权力交给文官。

应该说,周世宗这一点还算是看得比较准确的。

整个五代时期,发生了多次权力更迭的现象。这种权力更迭,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武将夺权。由于天下不太平,必然要发动战争。既然要发动战争,兵权必然会交到武将的手里。然而,当兵权交到武将手里的时候,武将往往都会造反。

武将之所以总是要造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些是武将自己想当皇帝,觉得自己有强大的实力,就有当皇帝的本钱。有一些是因为武将的手下将士想要建功立业,想要出将入相,因此就要找一个人承头,也因此就拥戴武将当皇帝。有一些是君王猜忌武将,因此武将和君王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武将为了出一口气,所以不得不起来造反。而造反的结果,也就是武将取代了旧有的政权当上了皇帝。

不过武将造反当皇帝,都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当朝皇帝年纪比较小,无法服众。而皇帝之所以年纪比较小,主要是因为都处在战争年代,老皇帝去世的时候,他的继承人往往年纪比较小,或者能力比较弱。所以,这一代君王还能够威服天下,但是到了下一代,出现了年纪比较小的君王的时候,自然就把武将摆不平,所以武将就要造反了。

10

乾祐元年之时,赵匡胤刚刚投奔郭威,跟着郭威平叛李守贞一刀一枪拼成绩。

此时的曹翰已经被郭威以奇才,介绍给了养子柴荣,被当作嫡系培养起来。

柴荣镇守澶渊时,曹翰是牙校,柴荣入京任开封府尹时,曹翰留在澶渊节度府衙看守大本营。

当年郭威病重,与柴荣一起商量即位大事的,也是曹翰,这位简直是柴荣最贴心的心腹大将,他跟柴荣之间的关系,要甩赵匡胤、韩通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条街呢。

因此,当柴荣病重之时,想要重用王著为相,用曹翰为宣徽使,这一设计,合情合理,而且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