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如何看待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2

本身不存在争议。自古以来,襄阳在沔之阴,南阳在沔之阳。诸葛亮请楚地说自己躬耕于南阳。(秦昭王27年,宛邑兼称南阳之名。两种名字并存。35年置南阳郡)。元朝皇帝钦命南阳躬耕地为官祭之地。由此襄阳眼红起来,从此开始了其争夺之旅。上世记末开始数次进京公关,一部分被公破……。历史不是泥巴捏的。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


《后汉书》记:“南郡襄阳县有阿头山(隆中山)\"。一百年后的习凿齿说:隆中(阿头山)归南阳郡邓县管辖。与前史严重冲突、对立。号曰的东西不可信。

《蜀记》载刘弘至隆中命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登隆山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习凿齿的号曰隆中在沔之阴,且缺少地标参照物隆山。由此可见襄阳隆中,!不是刘弘所祭的隆中。襄阳隆中存在假冒嫌疑。


此时,于沔之阳的南阳卧龙岗,却出现在古词典《尔雅释山》中:“宛中一一隆″。宛中为丘名,在释山篇中叫隆(山)。


以上资料,均早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不存在人为操作。谁真谁假,由公众判断。

3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要谈一下事实:

1、元代以前所有史料都说“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没有史料提到过卧龙岗,一个也没有!

2、从南宋到清末一共有24篇诸葛亮传记,除5篇没有说明外,其他无一例外说“隆中是躬耕地”“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隆中属南阳郡邓县”。没有一篇提到过卧龙岗,一个也没有!

4

历史可以证明一切。本无争议的问题,在明末清初时期开始了。引起的原因有二,一习凿齿一句亮家于......二襄樊“古隆中”有了地理空间可以参与争议了。南阳卧龙岗躬耕地自建立一直没有任何改变,历史印证非常清晰。唐宋以前就有记录。反观湖北襄阳的“古隆中“唐代时还是云居寺,直到明代又改为襄简王墓地,且考古发现就是在现教的三顾茅庐处下面。造假痕迹非常明显。有考古资料显示如下:网友可以看看就知道了。

5

谁说没争议?仅仅《后汉书》、《三国志》中的“南阳”就有两种含义——南阳郡、南阳城(宛),所以诸葛亮用“南阳城(宛)”这层含义还是有能的。退一步说,“南阳”是南阳郡,但要宛也属于南阳郡,也有可能是躬耕地。“南阳(宛)说”岂能被否定??

这个问题,当然有争议。诸葛亮在《出师表》说的原话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具体“争议”有以下几处:

一、对“南阳”的理解

1、南阳郡。如“南阳太守袁术”(《三国志》)

2、南阳城(宛)。如《南都赋》有“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

6

7

我先说结论吧,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三国时期的南阳郡,现在的襄阳市,而不在南阳市。我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南阳郡与南阳市是两个概念,不能等同,也不能混淆,南阳郡与南阳市辖区是不一样的,而隆中在南阳郡的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而如今属于襄阳市辖区内。

二,建安四年,官渡之战的前一年,驻扎于宛城的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那么南阳郡就不在刘表的势力范围内,而在曹操的势力范围,那么诸葛亮是不可能在这个地方躬耕的。

三,出师表里面有提到,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宛就是宛城,洛就是洛阳,那么说明诸葛亮是在宛城的南面,所以只可能是在襄阳城边的隆中地区。

8

诸葛亮躬耕地确实有争议。

争议的原因是对”躬耕南阳”的看法不一致。

襄阳认为根据习凿齿的《汉晋春秋》里说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据此认为隆中属于邓县,邓县属于南阳郡,隆中属于南阳郡,因此诸葛亮说的”躬耕南阳”实际是躬耕隆中。

南阳认为诸葛亮的”躬耕南阳”就是指南阳卧龙岗,认为隆中不属于南阳郡,认为南阳郡和南郡因汉水为界,隆中在汉水南,因此隆中不属于南阳郡。

明清以后,双方争议激烈,一直到现在争论还没有停止。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确定隆中在三国的归属问题,从部分网友提出隆中属于中庐县,理由是襄阳立县前汉江以南一直属于中庐县管辖,襄阳立县后向西到万山,万山以西仍然属于中庐县管辖。这一点襄阳县志也承认襄阳县在中庐县以东。

9

这个问题很纠结吗?

我记得不是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了。

隆中到底是哪里呢?是南阳还是襄阳。难道不能换个角度去考虑吗?

这里再说一遍,你拿现在的地里环境去往两千年前的地理上套,那么一定会有阴错阳差的。

先举个例子吧,大家都知道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个老赵是在哪里披上黄袍做的天子呢?想必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都会说是陈桥驿。那么这个陈桥驿现在在哪呢?答案就是现在的新乡市封丘县境内,在开封的东北方向约二三十公里处。与开封市隔河相望。

通过地图可以看出来,陈桥和开封隔着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而在那个年代,是没有小浪底截流的,所以那时候的黄河中下游的水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有气无力的。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