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纳粹德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美国一参战,德国就注定走向了失败的命运。

2

作为二战期间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希特勒有一个深入骨髓的错误认知,那就是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力量和战争潜力,同时又高估了美英盟军的作战能力。如果抛开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这个错觉直接影响了德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部署和兵力使用,也最终导致了德国在1942年就已经基本输掉了战争。

其实这与希特勒固有的种族主义思想完全挂钩,他崇尚日尔曼人至上、央格鲁撒克逊人次之、斯拉夫人最低等的谬论,所以每每在战争的重要节点,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选择。这个征候在德军高歌猛进的1940年就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叫停了古德里安装甲军的跟踪追击,在敦刻尔克放跑了30多万英国远征军,这几乎是当时英国现役的全部野战力量。

3

看了不少的答案,有很多人都没有提到一个很关键的因素-石油!

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的德国,闪击波兰,闪击法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里就必须得提一个闪电战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上飞机狂轰滥炸,地表坦克横冲直撞,进行多定点突破,突破点部队对敌军主力部队进行合围歼灭。然后合围其后备后勤部队,速度极快。一战和二战的的最大区别在于:一战是一场静态的战争,而二战是一场动态的战争。

4

二战中希特勒出现很多决策失误,但是到底哪一个失误是致命的,导致了德国输掉战争?

有人说希特勒最大的失误,出现在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撤退中。他不该下令德军停止前进,错过了围歼联军的机会,让英法联军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有人说,希特勒应该在消灭法国之后,把精力集中在西线,全力以赴消灭英军。

有人说,希特勒不该占领波兰,惹恼英法。

5

6

7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的苏德战场,这是德军的后勤保障部队,深秋的莫斯科周边道路夜间没有被冻硬,白天融化后就这样泥泞不堪!往前线运输物质的马儿就这样奋力的泥泞中前行。

与我们在电影当中所看到的德军机械化部队长龙不同的是,真实德军后勤补给就是这个样子,骡马化运输占运量的70%左右,德国这二战期间服役的军马(骡)有110万匹,“大众”和“欧宝”军用卡车的总数量,不及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军卡的六分之一。

左面是二战标准的后勤保障能力,右面是一战之前的补给水平。

8

谢谢邀请,我是岛主说事。二战中,德国输掉战争的所有原因里哪个最为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德军分散了兵力。抛开其它影响不谈,仅从军事角度分析,有这样两个不利因素,德军绕不过去。

一方面,分散兵力破坏了闪击战的初衷。大家知道,德军发动二战的基础是依靠装甲坦克的闪击战,而这个作战样式必须依靠两个致胜条件,一是集中优势兵力和装甲力量进行快速机动突击,以达到突然打击效果;二是有跟得上的补给和运输优势,从而确保前线完成既定任务。但是,德军对西欧低地国家的闪击战可以完成战略目标,但对苏联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和国防潜力巨大的对手来说,德军这两个取胜因素就差距太大了,尤其是在分散兵力这一项上,德军基本没了胜算。不仅在闪击苏联时实施了三路大军分进,还在随后的战斗中不断面临在西线与盟军作战和在东线与苏军作战的两线作战问题,关于兵力分散的难题,在莫斯科战役以后,德军上下已经完全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又无可奈何。

另一方面,分散兵力无法保证既有胜利果实。应该说,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闪击苏联开始到莫斯科战役结束,这一阶段,德军是取得了一些成就,对苏联和苏军的打击也是巨大的,但是,德军好不容易获得的战果最终却因战线太长、兵力分散和补给困难而最终还给了苏军。这里面也有几个不利因素制约着德军的进展。

一是德军进攻苏联是蚂蚁吞大象。二战爆发以后,苏联和斯大林刚开始对希特勒还抱有幻想,所以对德军在西欧势如破竹并不在意,认为德军不可能对苏联有非分之想,但在苏芬战争和法国战役以后,扩张野心和闪击战的轻松获胜,让希特勒飘飘然,认为德军的闪击战是天下无敌了,尤其是看到苏军在苏芬战争中的惨胜,芬军尚能把苏军打成那样,德军的装甲进攻更会让苏军应付不了。所以,德军这是一厢情愿,完全忽略了苏军的巨大后劲和苏联的防御决心。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输掉战争的所有原因里最为至关重要的当然是德国挑起对苏联的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德国横扫欧洲大陆,打垮英法联军,逼迫法国投降,猛烈空袭英国,与日本意大利建立轴心国军事同盟,与苏联是订立互不侵犯条约并夹攻波兰芬兰的准盟国,美国坐山观虎斗,德国一方人多势众,而德国唯一的敌人英国势单力孤,可见如果德国不挑起对苏联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绝对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但希特勒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居然贪心不足蛇吞象,居然在没有搞定英国的情况下发动对庞然大物苏联的战争。

苏联是当时全球国土最大的国家,具有巨大的战略纵深与深不可测的战争后劲,虽然德国的闪电战在战争初期重创苏联,侵占苏联很多国土,但德国想一口吞掉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是天方夜谭。

更重要的是,德国把苏联化友为敌,让坐山观虎斗的美国看到了机会,如果德国不挑起对苏联的战争,美国是不敢加入英国一方对德国作战的,而德国挑起对苏联的战争,使美国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于是美国故意激怒逼迫日本偷袭珍珠港,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为首的轴心国败局已定。

10

二战德国失败有两个致命原因,第一个是德国犯了一战的错误,继续进行两线作战,在西线尚且没有摆平英国,非洲战场也没有摆平英法联军的情况下进攻苏联,从而扩大的战场范围,这是兵家大忌。德国的工业能力和经济能力,粮食生产能力仅仅能够维持一侧战场,所以希特勒才提出了战争经济学,试图通过以战养战和怀柔策略来控制并动员占领区中的人为自己服务,尽可能将占领区中的工业,人力和自然资源纳入到德国战争体系下,而这就是我们所要说的第二个致命因素了。

希特勒的战争经济学最重要的就是怀柔和对占领区进行文化同化,他在捷克做得还是颇有成效,在波兰也能够利用波兰人对苏联的矛盾勉强让波兰人为自己服务。但希特勒在法国却没有办法这样做,德军只有优先保障了法国社会名流和富商的权益不受侵害,才能控制法国,这就意味着德国在法国占领区使用的是远超怀柔政策的妥协政策,以至于无法将法国的工业体系完全纳入到德国战时体系下。

德国也没有能力对跟自己体量一样大的法国进行文化同化,自然就存在消化不良的情况,其后进军南斯拉夫之后又要动用大量军队来维持对南斯拉夫地区的占领控制,而这背后又需要更多的后勤力量来维持德军驻南斯拉夫军队,进而又分散了德国的军力,使得德国又多了一条消耗线路。德军在南斯拉夫实施的统治可就不是什么怀柔政策了,所以游击队也就遍地都是,可以说德军已经陷入了一个泥潭中。

紧跟着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希特勒在战前对苏联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甚至德国比苏联更加了解苏联的铁路和漕运系统,这就是希特勒入侵苏联的致胜法宝,只要能够控制苏联的铁路和漕运系统,在巴巴罗萨第一阶段将里加运河,第聂伯河,乌曼河漕运系统运用起来,德国的补给线会大幅度缩短,补给效率也可以变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希特勒制定了一系列的怀柔政策,还计划在占领区中严格区分苏联的各个民族,制定了不同阶层苏联人的社会地位,以此分化苏联人民使其互相争斗。

但巴巴罗萨行动一开始一切计划就都脱线了,希特勒派出了德国党卫军特别行动队对苏联人进行有计划的屠杀,结果在战争的头半年里把原本亲德国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都搞得遍地都是游击队,德军在这半年里为了维持占领必须抽调出40多万部队来维持治安,从而继续削弱了德军的作战能力。然后德军的巴巴罗萨计划也在持续脱线中,本来莫斯科并不在第一阶段的进攻目标中,德军原计划第一阶段是以打通控制苏联莫斯科以西的交通铁路漕运线为主,而后再对莫斯科展开进攻,可是德军在进攻之后把目标改成了莫斯科,南北两翼的作战目标也出现了变动,进而导致战争第一年的冬天里德军险些失去战争主动权。而在苏联被拖入消耗战可以说就是德军注定要失败了,德军缺乏战略轰炸体系,无法威胁到苏联安全的大后方,自然就只能在前线和苏军消耗了。这样一来得到了英美援助的苏联就不怕德军的闪电战了,只要战争进入了苏联人习惯的模式,一切都好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