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
1
历史中,魏明帝曹睿托孤两次,第一次托孤大臣之中并没有司马懿,但因为各种原因,曹睿第一次托孤很快就流产了。
238年年底,年仅36岁的曹叡已经病入膏肓,行将入木。曹睿为何正值壮年就垮了身子?原因很简单:纵欲过度。曹睿很聪明,但很好色,这和他爷爷很像。好色是学了曹操,但生育能力却比曹操差远了,直到曹睿病逝,竟然没有养成一个儿子。没有后继人,这是作为帝王的曹叡最大的败笔。
所以曹叡只能从宗亲里选了一个曹芳作为养子继位。关于曹芳的出身,也有很多说法,陈寿也不好猜测,只能说“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
曹叡的第一次托孤人选是这样的:大将军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这套托孤班子名单有很大的问题:全部源自曹魏宗亲。曹宇是曹操的儿子,夏侯献虽然身份不明,但夏侯氏也是曹魏宗亲一派,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曹睿的发小。
2
曹叡并没有终其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很复杂,开始是信任,然后是依仗,然后是怀疑,然后是无奈。临死前,曹叡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也是机缘巧合,只能说司马懿运气太好了。而司马懿后期的篡权之举也是被逼的,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用有色眼镜来看司马懿!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是怎么一步一步转变的呢?听我慢慢细说!
应该说曹家对司马懿是世代猜忌,早在曹操时期,曹操就曾经告诫曹丕,一定要防止司马懿干涉曹家内政。因此曹丕终其一生都控制司马懿很严,考验了一辈子也没发现司马懿有什么越轨行为。
但是曹丕仍然对司马懿不放心,于是在临终前选派了四名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司马懿和陈群。陈群是个忠臣,主管尚书台,其他三人各有军务在身。
曹叡即位初期对曹真、曹休和司马懿都很讨厌,觉得三人架空了自己的权利。于是将三人分别外派,其中曹真镇守关中,曹休镇守淮南,司马懿镇守荆州。此时的曹叡对司马懿是信任的,司马懿的表现也不错,在任期间多次击溃吴军的进犯。
3
曹睿是一个明君,如果我们说曹丕对司马懿是充分的信任的话,那么曹睿对司马懿就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了,有信任,也有戒心。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他让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司马懿成为辅政大臣,辅佐曹睿。曹丕临终前,交待曹睿说:这几个都是重臣,一定要信任他们,不要怀疑他们。
而事实上司马懿得到重用,还是在曹睿时期,孙权知道曹丕去世后,就命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攻打襄阳,自己攻打江夏郡。司马懿率军斩杀张霸,击退孙权与诸葛瑾,升任骠骑将军。
公元227年,司马懿驻扎在宛城,督荆豫两州的军事,之前投魏的蜀将孟达在曹丕死后失宠,又想反魏投蜀,司马懿千里奔袭,只用了八天的时间赶了一千两百里,就从宛城赶到了新城之下,将孟达斩杀。
4
曹丕遇人不淑,居然结交了司马懿这样的好朋友。作为四友之一,司马懿的阴险,后世谁都看得到,唯独曹丕似乎看不到。
不过从曹丕的表现来看,他对司马懿,其实是有防备心理的:
- 曹丕发兵攻打东吴的时候,让司马懿留守许都,提供粮草辎重,也就是管后勤。
- 曹丕从扬州回到京师的时候,又让司马懿留镇许昌。
- 曹丕病重时,将曹真、陈群和曹休任命为辅政大臣,却没有提到司马懿。
前面两件事,看似是重用司马懿,把他当成荀彧、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对待,负责镇守大后方。可同时也证明了一件事,曹丕不想给司马懿兵权。
后面这件事就更明显了,辅政大臣里面,没有司马懿这个人。曹丕叮嘱曹叡:一定要信任这三个人。言外之意就是,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可信,包括司马懿。
有了曹丕给的建议,曹叡上台以后,为啥还非要重用司马懿呢?结果导致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大权,曹叡是否需要负主要责任?
5
曹叡压制司马懿的说法并不十分准确,我觉得应该是戒心与信任同在。两种矛盾情绪的冲突,让曹叡在对待司马懿的态度上摇摆不定,而他最终选择了信任。
曹叡即位后很快政由己出,司马懿辅政也只是个名号。而且司马懿留在洛阳的时间并不多,曹叡先是让他镇守宛城,而后伐蜀、抵御诸葛亮北伐,再之后就远赴辽东讨伐公孙渊了,这应该是曹叡戒心和提防的一种体现。然而期间司马懿的职务不断上升,由抚军大将军到骠骑将军、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再到大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又体现出曹叡的倚仗和信任。
蜀国问题解决之后,曹叡改任司马懿为太尉,而将更为重要的大将军一职空缺,再次彰显了这种矛盾。或许曹叡在那个时候就有了将该职留备托孤的想法,而司马懿并不是最佳人选。事实也大抵如此,曹叡托孤时先将大将军之职授予燕王曹宇,让他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韂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一起辅政,没有司马懿的身影。4天之后,曹叡又改封曹爽为大将军,并让司马懿一同辅政。
6
魏明帝曹睿既然当得一个“明”字,自然对司马懿是有所警惕的。
不过,尽管曹睿考虑过多种方案,却根本没有办法不把司马懿列入辅政大臣的序列。
曹睿对司马懿的警惕
曹睿与司马懿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这倒不是因为什么“鹰视狼顾”之类的戏言,所有的君主,与辅政大臣之间都有天然的矛盾。
曹睿即位时,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就是曹丕安排给他的辅政大臣。
7
根据《晋书》的记载,曹操在世时,曾经发现了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于是派人去验证,发现司马懿脸朝后面看的时候身体可以不动,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狼顾之相”,相传狼也就是这样,狼可以转动它的脑袋向后看而身体不动,形容此人有雄心壮志,同时曹操又梦到“三马同槽”,于是对司马懿很厌恶,曹操还告诫曹丕说:司马懿不会甘心当别人的臣子,一定会干预我们的家事。
但是,曹丕压根就没把曹操说的这话放在心里,在曹操时代,司马懿表现得小心谨慎、低调务实,在曹丕时代,同样如此,司马懿在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时,一直是支持曹丕的,司马懿的官职是太子中庶子,相当于太子曹丕的侍从官,与曹丕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从曹操一去世,司马懿就被曹丕任命为负责曹操丧事主办的官员就能看出来。
曹丕
曹丕即皇帝位之后,司马懿就开始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从尚书、侍中等朝廷机要官员到抚军大将军、假节,而且还手握五千兵权,曹丕在外征战时,就是司马懿镇守后方,为前线提供足兵足粮,曹丕给司马懿的待遇,相当于刘备给诸葛亮待遇一样,这可以说是相当地信任了,曹丕还对司马懿说过这样的话:
我如果在外讨伐孙权的话,你就应该坐镇洛阳,我如果坐镇洛阳的话,你就应该坐镇许昌负责讨伐孙权。
8
一、曹叡权谋不足
作为一个帝王,关键时刻摇摆不定,受近侍谗臣左右,最终还是忘记曹操“司马懿非人臣,必预汝家事”的警告,糊涂地选择相信司马懿这个外人。
1、对宗亲的猜忌,不敢大胆扶植
虽然不愿诸侯干预朝政败坏朝纲,是出于“公心”,但宗亲势力匡辅作用方面同样不应忽视。曹魏江山是依靠曹仁、曹休、曹真等老一辈宗亲协助打下来的,这些人故去之后曹魏宗亲对军权的控制受到极大削弱,曹叡虽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却不敢大胆决策去着力培植自己的宗亲亲信势力,就是因为猜忌。
2、曹魏宗亲势力式微,且用人不当
9
恰恰相反,曹睿即位后,非常器重司马懿。也正是因为曹睿,司马懿才有领兵打仗的机会,才能成为魏国军界的一号人物。没有曹睿的重用与信任,就没有后来权倾魏国的司马懿。
第一,曹睿即位后,司马懿才有独立领兵打仗的机会
魏文帝曹丕去世前,指定三人为顾命大臣,分别是: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在魏文帝时代,尽管司懿的地位扶摇直上,但是是躲在幕后。甚至在曹丕南征东吴时,也是把司马懿留守大后方,“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曹丕给司马懿的诏书是:“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这里我们看到,魏文帝曹丕更倚重司马懿的政治才能,而不是军事才能。
到了曹睿时代,司马懿才真正成为手握兵权、独当一面的将领 。在曹睿上台后不久,孙权想乘机袭击魏国。东吴左将军诸葛瑾在襄阳发动进攻,被司马懿遏制了,吴将张霸被斩杀。这是司马懿辅政以来的第一场战事,旗开得胜,战后他改任骠骑大将军。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消息传来,明帝曹睿任命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成为军界真正的实权人物。这时,司马懿已经四十八岁,很快他就崭露过人的军事才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孟达之乱。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此后,曹睿在军事上,更加倚重于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主持关西军政
自魏明帝曹睿登基以来,司马懿屡建奇功,展现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其才能也得到颇有雄才的皇帝的赏识。公元230年,司马懿升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曹真去世后,皇帝曹睿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抵挡诸葛亮入侵的重任,便落在司马懿身上。
10
曹叡怀疑司马懿,难道他就信得着曹爽?依我看,任命曹爽辅政才是埋下祸根。
曹叡是个聪明的君主,继位后,辅政大臣俯首帖耳不敢造次,他任职期间,愈发的见不到曹氏亲贵,不得不说,他肯定向曹家亲族收回权力。等到曹真、曹休死后,曹氏贵族掌实权者更少。这应该是他父亲曹丕做法差不多。
(《军师联盟》吴秀波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
曹叡不同于曹丕的是,他一改魏武、魏文两帝的勤俭之风,大建宫殿,为他母后建的陵寝也是规模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