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军队围困时,被围军队个别人有没有钻出包围圈的可...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黄维第12兵团在淮海战场的双堆集被全歼后,该兵团很快于1949年5月在江西重建,甚至连第18军和第10军的番号也得以恢复,重建的基础是什么呢?还不就是因为兵团副司令胡琏在从包围圈逃了出去,不仅如此,其实漏网之鱼还包括第18军第18师师长尹俊,以及第12兵团的3000多官兵,所以这不仅仅是“个别人”的问题。

(刘峙剧照)

不妨细算一下,第12兵团从安徽蒙城向淮海战场开进时,共有官兵12万余人(欠一个师,也被歼灭),但是我中原野战军的战报显示,双堆集战役共俘虏第12兵团官兵46000余人、毙伤46000余人,起义5500余人、投诚3300余人,粗略计算消灭敌人的总数只有105000人。因此去掉失踪人员和存在的空额,确实有几千人漏网,这也是大兵团大地域作战中难免出现的情况。

1948年12月15日的夜里,中野和华野对双堆集的最后总攻已经开始,第12兵团司令黄维、副司令胡琏、副司令兼第85军军长吴绍周分乘三辆坦克突围,最终黄维和吴绍周的坦克抛锚,被我军生俘,而胡琏则一路狂奔逃了出去,一直跑到仍然在蒋军控制下的河南信阳,转武汉回南京。在深夜里的黄淮大地上,再严密的包围圈也会有漏洞,何况要消灭的是整整10万大军。

2

我讲一个抗日时期发生在我家乡的一次包围战。在抗战时期,我的家乡平原县是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活动区域,当时叫做“鲁西三地区”。在1942年农历腊月十二,阳历是1943年1月17日。当时三地区区委和相邻县的一些八路在平原县东边不远的张士府村开会,主要是传达当时由延安发出的“党政军一元化”政策,鲁北各县区的领导几乎都来了,由三地区的区队和各县的大队、小队负责保护,总共有一千多人,主要集结在以张士府为中心的各个村庄中。在事后看来,这次集结是及其错误的,为日军一举全歼八路创造了条件。

张士府及其附近的村庄,这些村庄的名字一直都没有改变。

果不其然,这么大的调动不可能滴水不漏,八路集中开会的消息早就被日本人得知。这天一大早,从附近的惠民、德州、禹城、临邑、陵县等地,几乎是四面八方由二百多辆汽车载来了八千多名日军,向张士府村赶来。而包围圈中的八路对日军的调动一无所知,还以为是常规的扫荡,还想着像以前那样化整为零,能够趁着日军全面包围圈形成之前突围出去。但是日军一开始就是为了全歼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而来的,利用卡车机械化行动,迅速调动部队,构筑大合围格局,里三层外三层的把以张士府村为中心方圆不足五华里的地区层层包围。

抗日英雄纪念碑

我们那里叫做平原县,全县境内都是大平原,无遮无挡。当年见证了这场战斗的老人回忆说,这天早晨一出门,就可以看到、听到前后左右四面八方的村子都是枪炮不断,硝烟滚滚,日本鬼子哇啦哇啦的喊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到处都是。日军的策略就是铁壁合围,层层压缩,把土八路像赶鸭子一样集中在一起再加以消灭。包围圈中不光是八路军,还有四面八方被挤压过来的老百姓。原来日军为了防止八路混在老百姓中逃跑,把所到之处沿路的百姓都驱逐进包围圈,不足五华里的范围内迅速挤进了四五千人,拖家带口的老百姓多数还牵着牲口,大人哭孩子闹,再加上牲口的吼叫,简直就是一幅地狱图景。

3

1、一切都有可能。

2、一是看是不是小股部队,被包围突围的可能性较少。

3、若是大部队,突围的可能性较大,挂一漏万,机会也是多。

4、突围的时候,也要看地形,平原部队被包围,突围的机会较少。山地部队被包围,突围的可能性较大,一是居高临下,二是地势复杂,漏洞较多。

5、突围的时候,也要看防御的面积,面积越小,机会越少。面积越大,机会越大。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军事作战中,除了极少数围城战,比如长春围困战,一般的野战包围圈都是不严密的。

以20多万日军合围南京来说,最终南京的8万多守军中,也有一半以上突围。

按照谭道平的统计,在南京保卫战之中,突围成功的没有受伤的国军官兵为4.5万人(包括一些从国际安全区最后成功脱离并归建的官兵)。

5

刘伯承元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突围战,’皮猴子‘数第一’。‘皮猴子’是开国中将皮定均,他以’善于突围’闻名,是我军赫赫有名的‘突围专家’,他和他的部队曾几次被敌重兵围困,但都被他‘闪展腾挪’顺利突围,而且带出来的也不是个别人——成建制的把部队带出来才叫厉害。

1945年2月,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皮定均率领的支队部和特务连200余人,被豫西七个县的七千多名日伪军围困在王山。敌人完成合围后,形成了五层围兵,头一层是日军,后四层是伪军。被敌人重兵合围,历来为兵家大忌,因为一旦形成这种态势,被围军队的生存希望极为渺茫。

但皮定均却并不这么认为,他甚至在敌人完成合围之前,还把在外面活动的35团400余人召回到包围圈内与他会合。这样,皮定均率600余人的部队,要突出敌人的五层包围圈。

按照皮定均的命令,部队撤到了离王山山顶只有一里远的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庄内,到此,已经退无可退了,山顶那边也是逼近的敌人。面对万分危急的情况,许多战士不免心惊肉跳。

皮定均却不慌不忙,他说:‘当敌人刚把网张开时,你跳出去他很容易变化,得教他收,收到把‘扫荡’的给养耗得差不多了,人也快被挤成个坨坨了,我们再往外跳,叫他收一个空网,这样,他再想织一张新包围网,没吃没喝的,很难了!跳出包围网,即不能早,也不能晚,要恰到时候’。

6

「原创首发」机动野战中,绝少发生真正被全歼的战例。

孟良崮战役结束,华野统计毙、俘74师官兵19000人,与编制不符。于是重新打扫战场,发现弹尽粮绝坐在山坳里的一个旅7000人,如果当时粗心,这个旅就会逃出生天。

此战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参谋长王重之、旅长卢醒等一众高官被击毙,其余被俘,但三旅六团中有四个团长、部分官兵跑了出去。

国共双方在几十、几百平方公里范围的大会战环境下,中小型部队要跑掉并非难事,屡屡发生,野战所定义的全歼是指主力被消灭,无法顾及小股、个体的逃亡。

图为济南战役时北上徐州的国军主力。

我们来看看解放战争中的几个真实战例,就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全歼几乎不存在: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第7兵团共10万余人从新安镇撤往碾庄,碾庄有既设国防工事,方圆10余里,与徐州直线距离为100里,华野在徐州与碾庄之间建立了阻援阵地。

7

8

当然有可能,甚至有个别部队几乎成建制地钻出敌人重兵包围圈,譬如中原突围之役。当年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军区主力突围生存概率,中原军区采取了弃卒保车这一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即以皮旅一支六千人部队的代价以掩护两路主力四万余人突围。但谁也没想到,甘当过河卒的皮旅在完成掩护任务后竟然能在深陷数倍于己的敌人合围圈中率先成功突围,钻出来的部队有五千余人而且也是建制保存最完整的部队。

一九四五年底,委员长为了将楔入中原腹地而且已经对武汉重镇已构成严重威胁的中原解放区拿掉,几乎动用了所以鄂豫皖周边的部队,由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统一指挥三十万大军,采取第五次围剿作战的策略,即采用碉堡战术稳步推进企图将中原军区主力剿于桐柏山区。而中原主力为了防止落入敌重兵包围圈边打边向苏皖解放区转移,于四六年初达到豫南及鄂北交界处的宣化店,暂时跳出了包围圈。

由于一月停战协定的存在,中原主力部队停止了军事转移行动,原地待命免得落下把柄,而这一决定为日后的惨烈的中原突围埋下了伏笔。委员长至协议于不顾,下令刘峙逐步压缩中原主力活动空间,于三月份把中原部队死死被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过百公里的狭长地带,军区的补给线也被掐断了。而我们也知道,三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军区部队包括伤员在内六万余人为困在人口不足四十万人解放区内,揭不开锅那是迟早的事。

9

说个八路军冀中反扫荡的战例,不但突出日军的包围,而且重创日军,创平原村落防御战奇迹。

1942年,是冀中抗日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冀中军区对日酋岗村宁次突然发起的“五一”大扫荡准备不足,致使根据地的军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6月9日凌晨,7分区22团300余人,冀中警备旅100余人,晋深极县大队100余人,前后脚转移到了深泽的宋庄。

宋庄距深泽县城十几公里,全村有4百余户人家,南北长2里左右,东西宽1里左右,分南北两部分,中间间隔50来米,北边大,南边小,在冀中平原属中等村庄。

10

淮海战役的时候,国民党军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奉命驰援黄百韬,但在我军的阻击下未能成功。黄百韬被歼灭后,李弥与杜聿明、邱清泉等人退守徐州,后被我军包围在永城一带。

1949年初,我军发起总攻,国民党军很快全线溃退,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但出人预料的是,这兵团司令官李弥竟然成功逃脱,钻出了我军的包围圈。

李弥能够逃脱多少有些运气成分。国民党军溃退后,李弥便和一些残兵退到了我军力量较为薄弱的砀山境内潜藏下来。等战役结束后,李弥在一个当地士兵的引导下,化妆成农民到了徐州。可当时徐州也已经解放。李弥不敢多停留,于是在敌特的帮助下,又从徐州辗转到了济南和青岛,后坐船南下,成功逃脱。

想想杜聿明、邱清泉、黄维、黄百韬这些人,李弥的运气也真实没得说。后来李弥去云南任职,云南解放后带着残部到了缅甸北部扎根下来,缅甸政府根本拿李弥没有办法,向联合国告状,台湾当局这才把李弥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