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的由来又是什么?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说起端午节,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知道,就是吃粽子,纪念屈原。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不然,题主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了。

这个问答题的关键词是“端午节”极其“来源”与“习俗”,而这里面的关键词又是“端午”。读者不禁会问:“端午”怎么会成了这个节日?“端午节”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又有哪些习俗呢?笔者根据有关资料解读如下:

一、“端午”的本义。

“端”字本义是“正”,也有“初”义,而“午”字的本义是“中”。午时就是正中之正即“中正”。“端午”就是“中正”。“中正”属于纪元通用的天干地支,其中仲夏的午月午日是飞龙在天,是龙星,正处在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的位置,又“得中”,又“得正”,这是天象,古人认为“端午”这天是“中正”之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应该说,“中正”这一天象才是“端午”的本义。

二、“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来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仲夏的端午日,是天象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的龙星,处于全年365天最“正中”的位置,被称之为“飞龙在天”。这一“飞龙在天”就成了“端午节”的来源。这一说,涵盖了古老天象中的星象文化和人文哲学等各个方面,具有高深而丰厚的文化内蕴。古人为了祭拜“飞龙在天”,就把“端午”这天定为一个节日,叫了“端午节”,“端午”这一天就是用来祭拜龙的节日,这就是“端午节”名字的来源,也是它的本义:古人对天象中的龙星的崇拜。

2

(首先说明一个误区:端午节在屈原投江前就有)

来源: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先祖、祈福辟邪的节日,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习俗: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采草药沐浴、佩香囊、挂钟馗像、拴五色丝线、吃鸡鸭蛋、驱五毒等。

①划龙舟和吃粽子同样也是在屈原投江之前就有,因屈原投江影响深远,故以之为代表,目的保持屈原尸身完整不被生物损坏。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粽子。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或者竹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棱锥型,原料有糯米、大米、枣、红豆绿豆、马莲草、香菇、五花肉等。

②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雄黄,去百病\"、\"可除百疾而禁百虫\"、\"不怕蛇\"等俗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3

包粽子,插栀子,赛龙舟,是老家端午节永远的三部曲。

小村宁静,也没有太多人在意端午节要纪念谁,只知道包粽子可以犒劳肚皮,插栀子可以美化外在,而赛龙舟,则是全村人的集体狂欢。

对于那时肚子里缺油水的我来说,粽子的诱惑绝对让人垂涎三尺。

小时家贫,缺钱少粮,我们总是担心吃不上粽子,但母亲却总能在端午节前神奇般地备好包粽子的各色材料,抽出半天时间,手脚麻利地包上一锅粽子,架上柴火,再用半天的时间慢慢蒸煮。放学回家,我的鼻子总会循着香味,带着我“哧溜”地钻到厨房。总是来不及洗手,就迫不及待地剥开一个粽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消灭殆尽。很多时候,等到吃完才“悲催”地发现,粽子还没有完全煮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