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如何看待《氓》中的女主人公?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卫地汉民歌,共6章,每章10句。以女主人翁口吻叙述了自己一段婚姻的过程。首先,要明确“氓”的身份。根据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民也。詩。氓之蚩蚩。傳曰。氓、民也。方言亦曰。氓、民也。孟子。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爲之氓矣。从中推知,孔子在将这首民歌编入《诗》,其目的就是表现平民百姓之间的事。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先秦时君王听取民意的途径。先秦前的君王为了听取民众意见,设立了采乐机构,派采诗官下去收集民歌,谱上曲,唱与君王听,君王从民歌中了解民情,以便能改进自己的统治策略。因此,《诗》中的民歌大多是“确有其事”的,只不过经过了润色,“原貌”基本没有变化。

其三,后世对《诗》的阐释“变了味”。

北宋欧阳修说,《氓》,据《序》是卫国淫奔之女色衰而为其男子所弃困而自悔之辞也。今考其诗,一篇始终皆是女责其男之语。凡言子言尔者,皆女谓其男也。(《诗本义》卷三)欧阳修定调为“淫奔”。

到了南宋朱熹,就这样说了,刺時也。(衞)宣公之時,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男女無别,遂相奔誘。華落色衰,復相棄背,或乃困而自悔,喪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風焉。美反正,刺淫佚也。这就上纲上线了。

2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共6章,每章10句。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

原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

《氓》选自《诗经.卫风》。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善良热情、忠厚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很热情,虽然出于误会,但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

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地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这就激发她对自己发出“不思其反”的感伤,对男人引起“二三其德”的蔑视。

这是忠厚女人的感伤:“躬自悼矣!”这是善良女人的蔑视:“士也罔极。”在感伤蔑视的推动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这是一种斗争情绪的表现。

4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出色的篇章之一。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具有诗的特征,而且如小说一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情状。更出色的是它塑造了一个形象丰满的不朽的艺术典型。

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固定不变的,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一种迥乎不同的思想性格,具有鲜明的阶段性。

1.恋爱中的单纯痴情

《氓》中的女主人公在恋爱时期犹如大多数少女一般,显得单纯而痴情。“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男子一开始便表现得极为虚伪做作。他装着笑脸,以交易为借口,别有用心地骗取了女子纯真的爱情。可惜,这个温婉美丽的少女太过单纯,看不透他的本质。男子软硬兼施,偶尔也发发脾气,使女子很快便允诺了他的求婚。很快,这位女主人公便陷入了爱情的泥淖不能自拔。

5

这是一个生长在温饱环境里的、用情专一,勤劳能干,追求幸福生活的女子形象。

婚前她被‘氓’热烈追求过,婚后她被丈夫遗弃,但还能冷静处理婚变,是一个坚强的女性。

这个形象除了揭示人物性格之外,也揭示了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婚嫁必须有一定的仪式和过程,那个时代男尊女卑,丈夫可以随便休妻,女子被休是名声不好的。

6

如何看待《氓》中的女主人公?我是忆平生里@忆平生里 ,我来这个问题。

首先,我想分为三个阶段来评价《氓》的女主人公,分别是婚前、婚后和决绝三个部分。

一:婚前的女主人公天真浪漫,情深意笃,感情专一

诗中,“氓之蚩蚩”说明女主人公觉得男子憨厚老实,天真的相信了男子的为人,而没有深入探究其品德,可能是受光环效应影响,忽略了男子的缺点,或者男子刚开始也是喜欢女主人公的,只是后来言行不一。女子被氓的表象所欺骗,挣脱封建束缚,要嫁给这个农家的小伙。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一句说明男子急切的想娶女子回家,婚期被延误后竟然对女子发怒,这里隐隐写出了男子后期暴力行为的前兆。男子连像样的媒人都没有,就想把女子娶回家,也说明他并不是很重视他们之间的感情。但是女子有些愧疚,便温柔的安慰他,那就以秋天为期吧。这里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个善解人意、温柔的人。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明女子很想念离开的男子,每天都在等待男子回来,前面的哭和后面的笑形成对比,写出了女主人公对男子的思念之深,爱之真切。

7

女主人公无疑让人感到悲哀,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从这两句就可以看出女子伏低做小的态度,那时的女子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这是社会整体整体造成的,男权主义,不仅男子压迫,同为女子的母亲不帮,婆婆欺负。古代有一句话“多年媳妇熬成婆”那时的母亲也只会教自己的女儿女德,夫为妻纲。这是整个社会的落后,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导致的男女婚姻的不平等,男子的压迫自大三妻四妾,女子依靠于男人,当时的社会对女子不友好,女子也无法战胜舆论。氓里面的女主人公就是当时社会女子状态的典型。这是旧社会千千万万受压迫妇女的缩影。我们应当谴责的是当时的社会,而不是受害者。

8

她是一个勇敢的女人,爱得热烈,分得决绝;

她是一个温婉的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她是一个坚毅的女人,走进婚姻,敢出家庭。

她爱过,恨过;

她忍受过,暴发过;

9

其实说这是“弃妇”诗实在有失偏颇了。

虽说最后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终结,以分开收场,但是通篇看下来,更多的是女主自己的选择,并没有“贱妾茕茕守空房”的那种。极致哀怨。

尤其是最后那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口吻上就能感觉到,女主已经想得很通透,也自己做好了决定,这个决定是女主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来源于渣男丈夫单方面操纵下的被迫承受。

如果和孩子们说清楚这一点,孩子的反应应该就很不同了吧

10

女人的命运古今如出一辙。

男人的德行也如出一辙。

万物皆有灵,除了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