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哪个才是诸葛亮的故乡?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谢邀。诸葛亮生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寓居襄阳、躬耕南阳、就职蜀汉,殁五丈原。这样说没毛病吧?

襄阳隆中是最早由东晋襄阳民史家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定位的“亮家”(宅院、寓所),后世史家沿袭并修正其记述,如《资治通鉴》将其表述为“初,琅玡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从时间(初:建安初,“亮躬耕陇亩”之前)和空间(以“襄阳”隆中区隔躬耕地“南阳”)上与“躬耕于南阳”做了巧妙切割;国家文物局认定襄阳古隆中为明清建筑。因“躬耕南阳”的躬耕地之襄阳说(邓县隆中)和南阳说(卧龙岗)均无确切原始史料记载,诸葛亮躬耕地望遂成千年争议。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襄阳隆中在汉末先后属南郡襄阳县和曹魏襄阳郡管辖(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及司马光《资治通鉴》:“初,琅邪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两位史家记述交互印证),同样与“躬耕南阳”无关。

“躬耕南阳(卧龙岗)”由历朝历代官方认定、文人墨客诗词画加持,早已成为中华文明史璀璨印记。某地为地域私利混淆视听党同伐异,甘做文明蛀虫而徒劳无功。隆中教徒五次进京贿改教科书,功败垂成贻笑大方;杵在隆中博物馆门口的迎合式题字石刻,又使谭泰斗晚节蒙诟。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他老人家若泉下有知,会对这伙子硬把“南阳”二字“摁”进古隆中的襄阳说徒众作何感想?

盛唐诗人李白曾先后游历过同处汉水流域、南阳盆地一南一北的襄阳、南阳两个城市并留下了大气磅礴的不朽诗篇,笔者分别列举李白《襄阳歌》和《南都行》于后:

【襄阳歌】(作者:李白)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2

谢邀;诸葛亮祖宗是山东临沂,南阳是他出生成长之地,襄阳是用武斗智初出茅庐展现才能的地方,他自已都说躬耕南阳,后人还争论什么呢?应该说南阳是他老家,拙见。

3

都知道诸葛亮山东人,提这个问题无非是往躬耕地上扯。先看看社科院关于躬耕地的结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4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躬耕于南阳卧龙岗,被后世尊为“智圣”。虽然我是一个南阳人,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实事求是,山东临沂才是诸葛亮的老家,具体理由有两点:

根据谭其骧《历史地图册》

根据历史记载,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山东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而琅琊郡阳都县,依据谭其骧《历史地图册》所标注,就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以南,汶河和沂河交汇处。

根据陈寿《三国志》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发明家、文学家等。而徐州琅琊人刚好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三国志》为晋朝的陈寿所著,距离诸葛亮年代最近,因此后人都考察魏晋时代的人物事迹,都以《三国志》为准。书中记载诸葛亮自幼丧父,出生在琅琊阳都,跟随其叔父诸葛玄谋生,后来躬耕南阳。

5

诸葛亮,山东琅琊人。所以其“老家”只能是山东,至于湖北襄阳的“诸葛亮故里”,只能说:呵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这是关于诸葛亮隐居求志,躬耕垄亩的最原始记载。

接下来是《蜀记》记载,离诸葛亮躬耕只有几十年,晋镇南将军刘弘“于沔之阳,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凭吊诸葛亮,可知,诸葛亮躬耕地只能在沔水(汉水)之阳(北)。

至于一些乖背异说,不妨看看北师大曹文柱教授的解读

据《资治通鉴》: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据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这个诸葛亮“躬耕的南阳”显然不可能在“襄阳隆中”。因为当时襄阳归南郡,与南阳郡隔着汉水。

6

老家,一般理解就是祖籍。因此,诸葛亮“老家”(祖籍),不是临沂、南阳、襄阳,而是诸城。诸城才是诸葛亮的“老家”(祖籍)。

据《诸葛亮祖籍考》,这一论点已经被学术界确定:诸葛亮“老家”(祖籍)诸城,生在南麻(沂南),后随其叔父诸葛玄到襄阳寓居。

诸葛亮本不姓“诸葛”,而是姓葛。在山东诸城葛坡村,这里就是诸葛亮祖籍,至今这个村还是以葛姓为主。

东汉末年战乱,诸葛亮父亲诸葛珪无奈携领全家逃难。来到南麻(沂南),谁知这里也有葛姓。

当时对姓氏十分在意,氏族思想很浓,在社会上也十分流行,不准随意混杂姓氏。诸葛亮父亲为区分葛姓,就在葛姓前加上了一个“诸”字,意思是说我们是诸城那边来的葛姓,而不是当地的葛姓。

7

临沂,这还用问?诸葛亮只是“躬耕于南阳”,那里不是他的老家。

回答关于社科院历史所这个“结论”,如果仅仅是一个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纪要”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百家争鸣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正常心态。但是,由一个国家的学术行政部门在没有充分论证、且缺乏翔实的史料的情况下,对一个一千多年之久的学术争论做出所谓的“结论”就非常不合适了。从“结论”本身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结论”的理论基础是一个仅仅有27人参加的小型会议,没有持“南阳说”观点的学者参加,事后也没有在社科院历史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进行公开、充分的征求意见,便由个别人做主将原本的一次小型会议的纪要变成了历史所的“结论”,这种做法是对历史的嘲弄、是对一千万南阳人民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中国史学界最权威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声誉的不负责任。

其实,社科院历史所的“结论”无须多说,其中第一条所列举的“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第五条“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的结论就是主观臆想和极其草率的,“结论”的起草者只看到了对“襄阳说”有利的一面,不去看、甚至歪曲对“南阳说”有利而对“襄阳说”不利的一面。试想,如果“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那还会有今天的争议吗?如果“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历代也就不会有大量的“南阳说”的记载、碑文、证据,怎能武断地认为“始终一致”、“ 没有任何疑义”呢?

史料是否一致应该以“躬耕南阳”为基准,而不能是其他人为臆想的“基准”

《三国志》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的记载在其亲口所言的《出师表》中已经清楚表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另外,陈寿在《三国志》中又写道:“躬耕于陇亩”、“躬耕于野。”“草庐”、“陇亩”、“野”都是泛指,没有明确的地点,所以,“躬耕南阳”就应是我们探讨具体地点最权威的说法了,我们关于“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一切研究都应该以诸葛亮亲口所言的“躬耕于南阳”以及相关的“草庐”、“陇亩”、“野”为基准,而不应该先入为主、自作主张地人为确定另外一个“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所谓“标准。“襄阳”和“隆中”不是标准,因为在诸葛亮的《出师表》和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南阳”、“草庐”,没有提及任何一句“隆中”的字眼,因为“隆中”这个地名在西晋以前的史书记载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个地方西晋以前存在的地名只有阿头山和汉皋山(万山),但遗憾的是,这两座山都属于襄阳界内,与南阳无关。另外,《三国志》有关诸葛亮躬耕地问题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涉及“襄阳”的字眼,历史所的“结论”怎么就能武断地以“襄阳”、“隆中”为标准而信口说“始终一致”呢?

8

一个人一般只有一个老家。所以,这种问题根本不会是问题,官方早已给出明确答案:

从古至今,中国人出生地、籍贯都是登记到县一级。尤其是诸葛亮最不应该存在争议,因为沂南长时间演变,仍清晰称作沂南。

如此,诸葛亮身份证信息如下-国籍:中国;出生地:沂南县;籍贯:沂南县。

这么明白的事实,诸葛亮为中国沂南人,属山东省。为什么民间人士,尤其是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人民还为诸葛亮是哪里人争论不休?

这一来反映了人们对诸葛孔明的尊敬,二来是想拉近与其距离。

9

10

那要看诸葛亮本人的意思。而不是别人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