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为什么全军覆没?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金国的百万铁骑尚且被蒙古大军锤的连头毛驴都不剩,西夏打不赢也是正常结果。

说到成吉思汗和蒙古骑兵,不管你对他们有没有偏见,也必须要承认一点:那一代蒙古人确实很会打仗,也很有战略眼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当年,成吉思汗就制定了一个蛇吞象的计划——灭掉人口超过5000万,兵力超过100万的金国。

可众所周知,蒙古一共才70万人,兵力也不过区区15万。这几十倍的人口差距,怎么可能吞掉金国呢?

这种问题难不倒成吉思汗,因为蒙古人在几百年前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驯养牧羊犬帮助牧民放牧,一个牧民带领十几只牧羊犬就可以控制几百头规模的羊群。

2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国接纳仇人亦剌合·桑昆(克烈部太子)、拒绝征调和不送质子为由,开始第4次挥兵大举征伐西夏。蒙古军兵分两路:一路自畏兀尔东进,攻陷沙、肃、甘诸州,直逼西凉府;另一路由成吉思汗亲率,从漠北南下,攻黑水、斡罗孩等城,再进至贺兰山。

由于成吉思汗在入侵西夏的半道上射猎野马时坠马负伤,蒙古军被迫驻营休息。年迈的成吉思汗不采纳诸子、众将们暂时回撤的建议,他强忍钻心的疼痛,决定先派遣使臣到西夏责备其主不派兵随蒙军西征且权臣阿沙敢不出言不逊之罪。

接着,蒙古军进攻西凉府,西夏守将力竭投降,遂杀至河曲之地,攻取应里(今宁夏中卫)等县郡。此时,夏献宗李德旺忧惧而死,夏人拥立其侄南平王李睍为国主。

3

题目中所谓的“大决战”,是指发生于公元1226年11月于灵州城外的冰原血战,当年七月夏国主德旺听闻西征归来的成吉思汗对西夏大举用兵的消息后,惊惧致病而死。当年8月,成吉思汗以大将速不台为先锋由西向东杀奔西夏而来,已故木华黎国王之子孛鲁以其父的五投下军、探马赤军由东面夹攻西夏。10月,蒙古军攻陷西夏龙兴之所——夏州城,守将术速忽里以败军投降;11月,东西两路蒙古大军会攻西夏军事重镇——灵州,摆出逼迫西夏军决战之态。西夏政权无计可施,只好搜罗全国精锐十万人马,由嵬名令公为大将前来解围,灵州城内军民也拼死出城助战,蒙、夏双方在一片冰雪的原野上展开了会战,结果是夏军大败、伤亡惨重、伏尸遍野,蒙古军乘势破城后进行了大屠杀,史载灵州城内外西夏军民被杀者超过30万之多。等到了第二年正月,蒙古军大将阿术鲁率军直取西夏首府中兴府,后者已经是亡国在即了。

题目中问及三十万西夏军队为何败绩?其实,西夏援军十万,加上城中守军不会超过二十万,所谓三十万者,有大批灵州百姓在内而已。这样的军队虽属哀兵,但疏于训练,与经过了西征凯旋的蒙古大军相抗,当然是难觅胜机。

西夏王朝在军事上的衰亡早在金灭辽的时期就已经开始,而对于其北面的大蒙古国而言,公元1205年蒙古军就首次攻袭西夏,掳掠了大量财富,直到北返,西夏军都没有能够集合起来予以抵抗。1207年,蒙古军第二次攻夏,这回西夏右厢诸路军得以集结对敌,蒙古军攻势受阻,被迫退军。1210年,蒙古军第三次攻夏,在河西兀剌海城外的对阵中,大败由当时的太子李承祯为主将的夏军,俘杀了副将高逸。其后连破西夏多城,俘获太傅西壁讹答等多名将帅,迫使西夏求和、甘为附庸。

4

1225年秋,成吉思汗再征西夏。

这一次,蒙古军花1年多时间,全灭西夏。

要知道,西夏是一个极为难缠的对手。

成吉思汗自蒙古国立国的前一年(1205年)就开始了与西夏的作战。

此后的20多年里,成吉思汗灭国40余,所向披靡,唯独对西夏作战屡攻不克。在前5次讨伐中,虽有战绩,但获取的地盘不多。

5

蒙古灭西夏,和灭金朝一样打的是持久战,以蒙古当时之实力,要想在短时间内消灭这两大实力强劲的对手是难度极大的,为此成吉思汗采取“分化攻打”的策略,面对“鼠首两端”的西夏人,两次西征都顺带攻打西夏,五次伐夏打的夏襄宗、夏神宗不得不臣服于蒙古,蒙古人历时22年最后才一鼓作气灭了西夏。


蒙古的崛起,对当时已经国力衰弱,日薄西山的西夏和金朝是个巨大的威胁。特别是西夏,早就失去了夏景宗李元昊时期的辉煌。对西夏,蒙古的策略简单又直接,那就是“灭国”,灭了西夏,金朝就等于去掉了左膀右臂,只有灭了西夏,才能顺利拿下金朝,所以,蒙古对灭西夏极为重视。但是,西夏不是撮尔小国,党项人的勇猛不在蒙古人之下,这是一个战时“全民皆兵”的王朝,短时间内要想灭亡西夏实非易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想南下争夺中原汉地,要面对的第一个强敌就是当时实力依然非常强劲的金朝,为了剪除金朝的“羽翼帮凶”,成吉思汗首先想到了与金朝唇齿相依的西夏。为此,成吉思汗于1203年消灭了克列部,这个与西夏世代友好的蒙古部落的灭亡,使西夏失去了和蒙古的缓冲地带,西夏国开始直面蒙古的威胁。1205年蒙古第一次发起攻夏战争,这一次战争属于试探性的入侵,既不伤筋也不动骨,蒙古人只是劫掠了西夏的边疆即北归。


6

历史的误区,总是以军队的总量做对比!

因为西夏虽全民皆兵,军队有超过三十万,但西夏有着广阔的国土,其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

广袤的国土,制约了西夏的调动能力,即便蒙古进犯,西夏也只能以近邻的兵力救援,而蒙古则可以全力进攻,因此两者单场战斗,往往都是蒙古占据兵力优势,西夏只能凭城固守!

7

8

西夏与蒙古之战,是大象与蚂蚁之战,蒙古帝国广袤无垠的领土,相对西夏来说就是硕大无比的大象,西夏则是微不足道的小蚂蚁。

西夏认为自己是打不死的“小强”,所以敢于抵抗,而造成蒙古帝国军队大量伤亡,特别是成吉思汗就死于此役,造成蒙古军无可挽回的仇恨和愤怒。

蒙夏最终之战,西夏全军覆没的原因主要还是这么三个方面。

其一、蒙夏最终之战之前,蒙古军三次试探性攻击西夏,削弱西夏的军事力量

  • 蒙古军的第一次试探性进攻西夏

蒙古的克烈部向来与西夏非常友好,然而后来蒙古部的铁木真兼并了不少蒙古部落。1203年的时候,克烈部被铁木真并吞,其领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奔西夏。

两年后,铁木真以此为借口,率军入侵西夏,掠夺西夏边城。

9

如果将13世纪的蒙古旋风比作一场世界杯的话,最终捧杯的蒙古帝国尽管在西亚、东欧赛区摧枯拉朽,在初始阶段却很不幸地被分在了死亡之组——东亚赛区。与蒙古帝国擅长进攻的作战风格不同,东亚赛区的西夏、金国、南宋在传统上属于农耕民族的固若金汤一样的防守反击打法,让蒙古帝国的出线之路异常坎坷。蒙古帝国也很万幸地分在了死亡之组——从东亚赛区出线之后,蒙古帝国的军队变得能攻善守,所向披靡。

在这里故作戏谑之语,是想让贯穿13世纪的关键词——杀戮,变得不那么沉重。东亚地区的人们历来有记史的习惯,在这个阶段,见诸于史料笔端的往往是杀戮无状,浩劫无常。

(蒙古攻金、灭夏、西征之役)

蒙古在12-13世纪时,部落之间,日夜相攻,人民离散,整个漠北草原一片狼烟。铁木真崛起后,逐渐收集部众,剪除异己,统一各部。

10

蒙古与西夏国的大决战指的是1226年11月发生的冰原之战,再者,当时的西夏远远没有30万军队,顶多也就凑够20万人,剩余的10万人就是西夏国战败之后被屠杀的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公元1227年正月,西夏王朝覆灭,这个存在了189年的帝国正式宣布灭亡。

其实西夏的存在感很低,因为同时代存在的还有金国和北宋,但是实际上金国和北宋都没有西夏存在的时间长。可是西夏在熬死了金国和北宋后,却被突然崛起的蒙古给灭了国,难道是因为西夏国很弱?其实不然,西夏输就输在了他的圆滑,输在了外交政策上。

下面就从西夏国的建国说起。

西夏国建国之初,由于国力衰败,被北宋大举入侵,西夏虽然抵挡了几次进攻,无奈人力物力太差,情急之下便和辽国结盟,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又和辽国撕裂,西夏又求助于宋朝;再后来又和宋朝撕裂,结盟辽国。西夏反复的圆滑都是因为从中可以获取利益,但是他不知道圆滑早晚会害了自己。

由于在辽国和北宋灭亡的时候,西夏都会趁机咬上一口,结果西夏的国力变得修建强盛,达到了一个顶峰。这个时期的金国国力强盛,而南方又是南宋朝廷,于是西夏又和金国结盟,双方稳定了几十年,但是这个时候一个庞大的帝国正在冉冉升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分散的蒙古各个部落,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随即就对西夏发动了战争。从进攻西夏到灭亡西夏一共发生了六次战争,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争之后,西夏国彻底宣布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