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底一共多少士兵呢?
1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建兴六年,当时魏国都已经迎来了自己的第三代领导人曹睿,已经46岁的诸葛亮觉得自己再等待中原大变的机会,已经没有时间了,于是,他挥笔写下那篇那篇千古传颂的《出师表》后,开始了他第一次北伐征程,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有势在必得之势,动用了近十万大军(当时蜀国也就不到十二三万的兵力),而曹魏方面由于对诸葛亮的北伐没有足够思想准备,仓促之下只能抽调出六万大军应对。
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事先扬言走斜谷道取郿,派赵云邓芝率一万兵设疑兵,据守箕谷,吸引魏军大将曹真部重兵,自己则亲率大军九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
战争的形势最初对蜀军很有利,初战屡胜,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魏国上下震惊,魏明帝亲自西征,镇守长安。另一方面,蜀国出征的同时,吴国在东线也出手了,派鄱阳太守周鲂假降魏,以此引诱曹休的十万大军进入自己的包围圈企图予以歼灭,引魏国陷入双面作战的危险。
然而战争形势因为诸葛亮在任人上的失误而急转直下,在最重要的战略位置,诸葛亮没有任用魏延、吴懿等名将,而启用了好谈而无实战经验的马稷,结果马稷率三万大军被魏名将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三万兵万被打得只剩下了两三千人。
2
正史当中没有对领兵数量的具体描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底带了多少人,其实本身就是军事机密,更不可能拿出来对外说。只是在《三国演义》中写过,第一次北伐,诸葛亮领兵号称三十万。当然演义是估算,没有什么根据。既然说根据,就不能拿演义说话。
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情形,从新推测一下北伐大概有多少人,我认为大概是八万人左右。这个数字比较合理,也不是太夸张。
魏延跟诸葛亮要一万人马前往子午谷,被诸葛亮一口拒绝。
魏延的想法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想从子午谷这边杀出一条血路,直奔长安而去。一旦拿下了长安城,那陇西诸郡便成为了蜀汉内外夹攻的地盘。在后人看来,这一招还是有胜算的。但是快速的成功,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诸葛亮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魏略》
当时魏延所要求的兵马是一万人,五千人开山凿路带粮食,五千人冲锋陷阵。如果诸葛亮的兵源有三十万之多,压根就不会在意这一万人马。可是诸葛亮觉得太冒险,所以拒绝了魏延的请求。
可见诸葛亮手里的人马并不多,他希望都用在刀刃上。而且他也没有把握在魏延坚守长安的这段时间,能够出祁山跟魏延在长安会合,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诸葛的兵力不足的情况。我估计当时的兵力应该在八万左右。
3
谢邀!祝大家阅读愉快!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按照《三国志》记载的来看应该是10万兵马,而蜀国总兵力大约在12—13万之间,汉中地区就有10万用于防备和进攻魏国,像题主说的那样,蜀国总人口94万,每9人当中就有一人当兵,各方面的生产就停滞了,其实不能这么理解,只能说粮食等各个方面生产速度减慢了,如果你想想秦始皇倾全国之力攻打楚国,那还不得饿死,看问题不能太狭隘。
回想下诸葛亮每次北伐,出战的兵力都在魏国之上,比如第一次北伐蜀军10万人,魏军才6万多人;第二、三次蜀军数万人对魏军数千人;后面几次兵力也都是在魏军之上,可是都无功而返,每一次失败都有理由,其中最遗憾的用魏延的话说:“丞相身体不适,可以自己先回去,军队留下,为何每次都要兴师动众?”也不无一定的道理。扯远了,就说说第一次北伐的基本情况吧!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意图很明显,就是趁关陇地区兵力空虚,迅速进攻拿下整个陇右地区,并以此为根据地,守住陇右;这样就可以达到切断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以及为下一次出战赢得了军事驻地,再加上粮草也可以再次得到补给。
最终决定令赵云、邓芝率兵一万作为疑兵,在斜谷迷惑魏军;而诸葛亮则自己带领马谡、王平魏延等人出阳平关过祁山直达天水地区,蜀军虽很快抵达天水郡,诸葛亮让魏延带领3万人攻打冀城、西县等地;马谡率3万前往街亭据守;诸葛亮亲自领兵3万接应粮草军械,并做好随时增援的状态。
4
诸葛亮北伐又叫做诸葛亮北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匡扶汉室,统一中原,自建兴六年(228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假设疑兵于斜谷,迷惑曹魏大军,自己率军攻打祁山。但因错用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但是以蜀汉整体兵力来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会使用多少的兵力呢?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便不难知晓。
第一,从诸葛亮北伐的整体形势(三国之间)和国内形势的角度来分析。
自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便选择出山为刘备兴复汉室的大业出谋划策。而第一次北伐也是考虑到了此时伐魏的有利因素。即此时曹睿刚继位不久(226年曹睿继位)新君近立,无论是引兵作战还是制衡朝臣都难免经验不足。但魏国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可其的总体实力还是要远大于蜀国的。诸葛亮自然要出较多的兵力以抵抗魏国。
而从蜀国国内的形势来分析,刘备为汉室宗亲,其生前就立志要讨伐曹贼,消灭曹魏政权。但其的宏图大志还未实现就死了,据《三国志·蜀书》记载:
属以后事,谓亮目:‘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将刘禅托付于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够消灭曹魏,恢复汉室,统一天下。诸葛亮当即涕泣不已,表示愿“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而在其北伐前夕,在《出师表》中说到:
5
首先谴责一下答非所问和抄袭,然后进入正题。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兵力为10~12万,理由如下。
第一,刘备东征失败后,诸葛亮休养生息已经超过五年时间,兵员数量已经可以恢复到刘备东征之前的水平。而刘备东征的兵力通常参考数字为陆逊报告的四万,但实际上陆逊自己就有五万兵力,刘备根本不可能用四万人去攻打五万人。刘备东征的时候,蜀汉总兵力应为10~15万,东征失败后死者万数,加上投降吴魏两国的兵力损失在3~5万。
第二,诸葛亮南征归来,编练蛮兵万人用于作战,蜀汉兵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充。
第三,蜀汉与吴国重修盟好,蜀汉又有地利,防御吴国无需大军,参考王平在蜀汉后期曾经凭借地利以万余人击溃曹魏十万大军,诸葛亮即便谨慎,预留防御吴国的军队及机动兵力也不会超过三万,首先是多了用不上,其次是蜀汉主力北伐,没那么多粮食供养东部地区的兵力。
第三,西北地区有马超防御,无需过多兵力。
6
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其子曹睿(魏明帝)即位,诸葛亮认为北伐的最佳时机即将到来了。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他精心准备已久的北伐曹魏战争。
这年3月,诸葛亮领兵数万(对外号称20万)进驻汉中郡。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挥师北伐曹魏,到底动用了多少兵力呢?令人不解的是,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蜀军参加第一次北伐的总人数。
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到底用了多少士兵的问题 ,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30万的,有说20万的,有说10万的,有说5万的,甚至还有3万之说。
按《三国志》、《魏略》等史书所记,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当时蜀汉的总人口数大约在200万左右,常备军总数决不会超过20万,因此,诸葛亮北伐所能调动的兵力只能在20万以下。《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南征平定孟获叛乱后,招抚并收编了2万蛮兵,带回成都训练成军后,将他们调遣至汉中一带驻防,并成为蜀军之后五次北伐的主力。
7
肯定不到十万人最多也就七八万之众后方还要有留守。这样蜀汉军队大概是12万左右。如果10万大军北伐蜀汉总兵力至少是14万以上。那是刘备夺汉中关羽没完蛋前最鼎盛时期刘氏集团的兵力
8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出动的兵力最多只有五万,甚至可能更少一些。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兴师北伐。在《三国志》中并没有提及诸葛亮这次北伐到底带了多少部队,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其他资料来推测一二。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的时候,孙权因为刘备已经夺取了益州,因此派遣使者去成都,要求他归还荆州。刘备则回以夺取凉州以后,再将荆州交还给孙权。
孙权大怒,命吕蒙率军攻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从益州率五万大军赶到公安,意欲和江东争夺荆州的归属权。
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此战最后因为曹操夺取了汉中,刘备后方不稳,因此主动让步,愿意以湘水为界和江东平分荆州,孙刘两家重新握手言和而没有打起来。
9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南征以后,招收南蛮兵2万,在成都训练成军后调遣至汉中,成为以后北伐的主力,数次北伐,主力部队的数量在3万左右,最巅峰的时期也不过5万,加上后勤部队,兵马数量不可能有超过10万
10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总共动用兵力在四万八千人左右,这是纯作战部队。细分为,汉中守军两万,诸葛亮的亲兵两万,马岱骑兵三千人,雇佣编练的南蛮部队五千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无挡飞军的那支。以及为一些部队提供给养的民兵伙夫,按着当时的人员后勤配比大约是一比一。也就是累计十万人。
蜀汉在当时兵力本身就不多。在夷陵之战后,蜀汉举国兵力也就四万多人。这四万多人分为汉中守军两万;江州城原张飞军因张飞被杀而没有参战兵力一万;以及留守成都的兵力一万;马岱部队三千人;夷陵之战逃回了刘备白耳军五千多人。累计四万八千人。
刘备死后,诸葛亮向孙权求和,孙权答应释放夷陵大战中俘虏的两万人。这些人回到蜀汉后被重新编练成军,也就是直属于诸葛亮的两万亲兵。
诸葛亮第一北伐时,刚刚平定南蛮,虽然答应南蛮不驻军,但是成都却不得不设防,所以诸葛亮给刘禅留了一万五千人,其中,五千御林军,一万是城防部队。而江州的那一万人在刘备死后就换防到永安,既防备东吴也防备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