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看过《流感下的中年》一文,大家都有什么感想?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章让很多人陷入恐慌,尤其是中产阶级,作者作为一名金融精英,已经或者接近财务自由的人士,却在流感之中要到了倾家荡产也无法保住岳父性命的地步,这无疑击中了多少中国人的痛点。

要知道,中国人头上三座大山,房子、医疗、教育,房子本质上也是为了医疗和教育,而其中尤以医疗为最,而一个事业有成,收入丰厚,家境优裕,人脉广泛的中年成功人士家庭尚且不足矣抵御一场流感,那么普通人呢?

01

听医生的话

我们都知道讳疾忌医的故事,扁鹊曾经提出个“六不治”,指出六种病人是没有办法医治的,其中第一条就是,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

2

身处中年人群体,这篇文章这两天在朋友圈疯转。转的朋友用了“心惊肉跳”、“又哭又笑”、“中年不易,且行且珍惜”等词语来描述这篇文章的阅读观感。可以说,几乎每个中年朋友都能在这篇文章中触碰到当下人生的痛感。

客观的说,如果从外在比如名利、事业成就看中年人群体,似乎这个人生阶段是人生中相对不差的一段时光:没有了年轻时代的迷茫感,事业家庭高度定型,收入稳定,未来高度可期。可以说,无论在家庭层面、还是就职单位、或社会层面,这个群体都是中流砥柱。

一方面你可以以中流砥柱来形容这个人群,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一个大异其趣的类似词汇“夹心层”来形容他们。在家庭中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在职业上这个人群大多“上不上下不下”;至于说到未来说得好听一点可以叫做“高度可期”说得难听一点可以叫做“一成不变”、“死水微澜”,你现在就能预测到你20、30年后的人生状态那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啊!这个年龄段,周围无妄之灾、无常之事慢慢也开始增多了:老人、孩子的赡养、看护与教育,日益增多的不期而遇的生命变故,家庭事业中遭遇的种种瓶颈……可以说,看似稳定的中年人生中,其实“步步惊心”,步步都深藏陷阱。

也正缘与这种中年困境,中年人也是最容易滋生“禅心”的一群人,时刻徘徊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一群人。这种心境也特别类似于因乳腺癌而去世的复旦大学女教师于娟的临终日记所写:

也像这篇《流感下的中年》中对“生与死”的参悟:很早就经历过了,到现在很坚信:人到了该走的时候别做无谓的挽留,否则劳民伤财 病人还受罪,活着的时候尽情的活,走的时候也洒脱的走。”

《流感下的中年》中客观冷静的描述几乎让每一个经历过和未曾经历过的中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同身受”,它看似无意地触碰到了当下“负重前行”的中年人的很多痛点。尤其是,当这种中年危机再和社会的大环境比如:就医难、入学难、高房价、低社会保障等问题结合起来,那无疑更容易引发广泛共鸣。

3

这几天到处看到这篇文章被刷屏,今天才把它从头到尾的仔细读了一遍。

文章详细地描述了岳父在这次流感中从被感染直到最后去世的情形。讲述了突入其来的病魔给家人在心理和经济上带来的冲击。

知道看完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吗?我觉得只有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哪怕是女婿这样关系亲密的,才能在岳父去世之后短短的时间内,这样详细的回忆和描述每一个细节,甚至带点幽默。虽然作者在岳父生病期间也是一直忙于奔波并且心力交瘁。

而亲生的子女,在父母去世之后,特别是这样突然离世之后,是没有办法用这样平静的心态来回忆每一个细节的。至亲的离世是心中无法言语的痛,在很久的时间都不愿意去触动这块伤疤,唯一的治疗只有时间。

除此之外, 我还是很感谢作者分享出来这段经历。

4

早上,我在朋友圈看到这篇文章。刚开始没有太在意,紧接着,我看到妹妹转发在家庭群里,然后我点开它,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流泪了。

一来是感慨,作者所描述的痛失骨肉亲情让人难受,又被作者所描述的情景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想起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往事不想再提,我只想就这篇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一个女婿半个儿”,感慨作者是位女婿,不光起到半个儿子的作用,更是在全家最需要顶起整个天空时,他当了整个儿子。

从带着岳父奔跑各类医院,在工作忙碌情况下,全程参与,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托人托关系,联系医院,联系床位。

5

真的触目惊心!所谓生活安逸的中产阶级都脆弱得不能抵挡一阵轻微的寒风!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芸芸众生又该何以自处?

6

昨天一个同事发给我看的,两万六千字左右的文章,我从头到尾读了半个小时,以至于错过了昨晚头条的红包场,看得过程中心情五味杂陈,心惊胆战,后背一阵阵发凉,因为就在半个月前,一个同事的母亲因为感冒引发了嗜血症等几种病症,前后不过两个多月就走了,六十出头,后期在我们本地最好的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每天一万块,同事说,每天签字时就想,这一万块花出去了,我的妈妈还在。后来去同事家祭奠时,邻居都说老太太平时身体还不错,想不到这么早就走了。

看完文章,最大的感触不是感冒这样的小病能把人带走,而是当意外来临时,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文章的作者经济条件还不错,又有能力给岳父转院,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无能为力,普通人该如何面对呢?

善待自己,善待亲人,善待生命。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

7

这篇文章其实是死者的女婿写的二十几篇日记。我没能一下子看完,忙完事之后马上去补看。日记看似一本流水账,但其内容却直戳人心。有两处很感人。一是他岳父口述账号密码,大有交代后事的意味;二是作者与家人护送死者的骨灰回东北老家,看到那么多人、那么多台车在天寒地冻的黎明时分为老人送行,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岳父也是一位受人敬重的人。我不知道别人的感受,看到这两处,尤其是第二处时,我心里实在是不好受。

这篇文章之所以引人关注,被疯转,我觉得除了真实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让人感同身受,否则一定不会引起了数以千万海内外的网友的共鸣。文中所描述的许多社会问题,即便我们没遇到过,也一定听说过,而许多问题就摆在我们眼前。比如看病难、住院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医生不愿跟患者家属多交流、医院对天平间疏于管理等等,再比如北京交通严重堵塞、航空公司订票网站系统不稳定、医院周边旅馆朝天要价以及东北医保报销欠账太久等问题,其中最叫人诟病的就是医疗费用高昂,弄得患者家属不得不卖房救命,最后很可能会走到人财两空的地步。今天我刚好看到一则美国的新闻。一位38岁的美国德州女教师因流感而于一周前去世,医生给她开处方药达菲,可她却无力支付自付部分药费。原来看不起病并非中国人的专利。

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发现其背后的社会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当然,真要解决也非易事。作为老百姓能做的也十分有限,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要自己作死。大冬天不是不可以开窗,但一定不能光膀子吹冷风。如果死者没有光膀子吹冷风,这出悲剧一定不会发生。死者生前一直很自负,用他老伴的话说是得瑟。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这话值得我们永远牢记。

8

短短29天,天人永别,阴阳相隔。

文章令人如临其境,发出之后,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和焦虑。

在网上的讨论中,观点大抵有如下几项:

9

这几天朋友圈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爆文。

全文2万多字,讲真,确实是猪猪煲刷微信的最高记录,差不多花了一个钟读一篇文章,现在这个时代,不多见了。

文章记录了作者60岁的强壮东北岳父,从流感开始到火化结束,不过1个月的时间;家里从北京拥有一套房的中产到开始变卖房产,不过1个月的时间。

看完文章的大多数人都坐不住了,很多人惊呼:原来感冒也能死人!还这么快!

还有人惊呼:原来一个家庭离一贫如洗,只是隔了一场感冒的距离!

10

在春运正当红的时候,一篇名为《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在各个媒体网站上爆火,原本这样的话题我并不想过多的涉猎,然而实在是没忍住朋友圈所有人的转发,认认真真读完了这个同行的数万字长文,一篇篇日记让人细思恐极,这场不期而遇的流感在别人看来可能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感冒,也许不吃药一个星期就好了,然而这场感冒最终结果是夺去了一个老人的生命,并且几乎拖垮了一个看似优渥的“中产”家庭。

在整篇文章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这个拿钱买命的时代,也许我们引以为豪的那些东西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数字,试想任何一个我们自以为不错的城市中等收入家庭有谁能够支撑起29天的I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