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民国才女赵清阁,她为什么会一生未婚?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赵清阁,河南信阳人,著名的女作家、编辑家、画家,她与齐白石、郭沫若、茅盾以及老舍等都有着深厚的友谊,特别与老舍交往甚多。

赵清阁生前,曾有人读到老舍给她的10多封信,据说她当时收有老舍的信多达100多封,在去世前大半被销毁。

由于赵清阁一生未婚,两人如此密集的书信来往,使她与老舍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那么她与老舍的真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影影绰绰只能透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找出些真情来。

1914年,赵清阁出生于河南信阳县的一个地主家中,其祖父是清朝的举人,舅舅是晚清的进士,母亲更是多才多艺,不仅女红做得好,而且能诗会画。

但不幸的是,母亲在她五岁时就去世了。之后的她跟随舅舅生活,和表兄妹学习了传统诗书。八岁时,她进入省立女师附小读书。

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娶了一位新太太,同许多后妈与继女的关系一样,赵清阁也不喜欢这位新妈妈,时常处于烦恼之中。幸好在蒋光慈夫人宋若瑜的引导下,她走入了文学的世界。

在文学中,她能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将自己内心的孤独通过文学倾诉出来。但是到了初中毕业时,父亲和继母都希望她毕业后就嫁人,这样的安排与她的理想相去甚远,对她又是一种莫大的打击。

赵清阁为了躲避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愿地考入了开封艺术高中。1931年,她开始向报社投稿,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

后来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她转向了写剧本,走上了剧本创作的道路。老舍与赵清阁最初的交往,始于抗战爆发后的武汉。

1937年11月,老舍只身奔赴武汉,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同年年底,赵清阁也辗转到了武汉,成为作家流亡大军中的一员。

遇到老舍时,她24岁,正是女孩最好的年华。机缘巧合之下,赵清阁做了老舍的秘书,两人在日常的文协工作中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

除此之外,赵清阁还是当时宣传抗战文艺月刊《弹花》的主编,作为领导的老舍特意为《弹花》写了《我们携起手来》,并成为《弹花》的主要撰稿人。

据说赵清阁是一位会用雪水泡茶的女子,虽说只是偶尔的事情,但或许在她骨子里有几分妙玉的情致。但是再看她的朋友圈,似乎又不乏史湘云般的豁达。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的赵清阁,不过三十岁上下,她的朋友已经遍天下了。

白薇、谢冰莹、方令孺、俞珊、许广平、陆小曼、冰心等,这些女作家都是她的朋友。茅盾、傅抱石、齐白石等这些前辈也成了她的忘年交,田汉、梁实秋等人与她来往颇多。可以想象,她一定是一位极具吸引力的女性。

如果没有战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清丽高洁的赵清阁与已到中年世故的老舍很难有什么情感上的瓜葛。正如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与范柳原,一场战争震碎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和差异,墙还在,只是在墙下相见的两个人已不再执着于各自的文明。

正如张爱玲所言:“艳异空气的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可以觉得传奇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抗战造成交通不便,与家人隔绝两地的老舍,与赵清阁竟生出了一段乱世情缘。

老舍一直是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他出身寒微,从小努力便为了在社会上立足、有面子,少年老成,从不放纵自己,等到有了些名望,他更是不会允许自己有什么闪失。

但是与赵清阁的情爱,却让他一反常态。在赵清阁的小说《落叶无限愁》中,她这样描述男主人公:

“他不能恢复以往的平静,他不再像从前想得那么多,那么周到,那么世故了;一个直觉的概念支配了他,使他失常,使他发狂,使他不暇顾及名誉地位,不暇顾及妻的吵闹和孩子们的哀求!这概念就是至尊的爱”。

这份爱燃烧起埋葬了许久的热情,导引他忘了现实,勇敢地“迈向诗一般境界,梦一般的宇宙。”

1948年,老舍在美国写信给他,说我在马尼拉买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这是赵清阁曾拿给《新文学史料》主编牛汉看过的老舍给她的信件。

新中国成立后吸引着众多爱国知识分子,老舍也在被亲点召唤回国的名单里。而他能写这样的犹如承诺的一封信给赵清阁,可见已是破釜沉舟了。

老舍的妻子胡絜清,同老舍一样都是满族人,但是家境悬殊,胡絜清出身于正三品的参将,而老舍则是出身于正红旗的护军。老舍曾担心门不当、户不对影响婚姻关系。

为此他与胡絜清还约法三章,要能受苦,要刻苦,还不能吵架。此外,当老舍在抽着烟不言语时,还不能打扰他,因为他正在构思。

胡絜清在与老舍相处的35年中,她很好地履行了老舍的章法,但是老舍在婚姻中却辜负对她的忠诚。

对于他们三个人的结局,赵清阁做了最后的决定。在她的小说《小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教授与一位女画家相爱了,他们相识于抗日的风火中,建立了患难友谊,成为所谓的“战时夫妻”。抗战胜利后,他们不得不从爱情的空中楼阁中,回归到和平降临的现实社会。

教授有妻子,还有两个孩子,和女画家几乎不可能有结果。情感中煎熬的中年教授,既想离婚,又担心妻子闹到学样,闹上法庭,闹得他身败名裂。但是最后教授还是做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他放下了一切,跑去女画家所在的城市上海找她。

二人充满诗意的重逢了,但好景不长,教授的妻子再次拖儿带女的出现在她们面前,女画家在理智的支配下,不辞而别,切断了他们的情感。

赵清阁也是一位将爱情放置在诗中和梦中的女子,老舍不离婚,她绝不会与他生活在一起。当老舍卷入两难的深谷中时,赵清阁抛下一句话:各据一城,永不相见。从此,赵清阁居上海,老舍住北京。

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转用信件的方式继续交流。在赵清阁生活贫困时,老舍还偷偷寄稿费给她。

赵清阁是理智而清醒的,但她也做不到如小说中那般洒脱。她的后半辈子都活在了老舍的影子里,守着一份孤独和回忆,独自离去。

她一生没有结婚,在她的客厅里始终挂着老舍当年为她题写的对联: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老舍于1966年8月24日,沉湖自尽。三十多年后,赵清阁病逝,而在生前她像林黛玉一般,烧掉了与老舍的多封通信,质本洁来还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