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和赵国国君都是赢姓赵氏,...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的国君的确都是赢姓赵氏。要说清这个问题我想先和大家聊聊华夏姓氏文化。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这么一个问题:”姓“字是女字旁,可咱们中国人不是随父姓吗?其实在上古时代中国人的姓氏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姓是姓,氏是氏,就像咱们中国古人的名字其实也分成两部分——名是名,字是字——比如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姓氏最初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那时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那时的人是随母姓的,随父的那个是氏。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所谓的姓氏其实恰恰是当年的氏而不是姓。

嬴姓家族的祖先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辅佐舜帝驯服众多鸟兽,舜帝赐其为嬴姓。后来伯益后裔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将赵城赐封给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为氏,称赵氏,即为嬴姓、赵氏。从此造父的后人就繁衍成为嬴姓赵氏家族。嬴姓赵氏家族的族长之位传到大骆这辈时娶了申侯的女儿,生有儿子成,是大骆的宗脉;同时大骆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非子。非子擅长养马,源源不断为周王室供应着对付西戎部族的战马,于是周孝王把秦地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与此同时也没废黜申侯女儿的儿子成做大骆的宗脉。非子的后人形成了后来的秦国,那么成的后人呢?

成的后人世代作为晋国卿士一直延续着赵氏的宗脉,直到这个家族诞生了一个名叫赵衰的人物为这个家族奠定了日后崛起的根基。当时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赵衰一直追随在重耳身边并和重耳同时娶了翟国君主的两个女儿,成为了连襟。后来公子重耳回到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念及赵衰多年的辅佐之功和连襟情谊——在当时晋国的军政改革中晋文公将晋国原来的三军扩编为五军,赵衰被晋文公任命为上军主帅,但赵衰从大局出发让先且居做了上军主帅,自己只担任上军副帅。此后赵衰一心辅佐晋文公称霸图强。

2

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的国君是同祖同宗。他们共同的祖先是商朝末年的纣王大将飞廉。

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两家确实是一个祖宗来的。他们最早的祖先,是五帝时期的大臣伯益。伯益帮助大禹治水,立下很多功劳,又善于驯服动物,原本是大禹之后的禅让继承人,被封赢姓。但是大禹的儿子夏启却推翻了禅让制度,自立为王,建立夏朝。伯益惨遭杀害(一说逃亡)。此后,伯益的后人费昌在夏朝末年担任商汤的驾驶员,推翻了夏朝。这个家族从此成为商朝的重要贵族。

商朝末年,费昌的后人飞廉担任纣王的大将军,带领商朝主力征服东夷部族。这时候周武王率军趁虚而入,在牧野展开大战。飞廉的长子恶来英勇战斗,为纣王战死疆场。纣王也自焚殉国。飞廉在东夷反抗周军,兵败而死(一说自杀)。飞廉的次子,恶来的弟弟季胜却活了下来。

恶来,就是秦国国君的祖先,季胜,就是赵国国君的祖先。

至于赵这个氏,是在周穆王时期,季胜的五世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有功,被封在赵地。从此后,造父的后人就以赵为氏。而和造父同祖宗的另一支,即恶来的后人,也沾光用了赵为氏。

3

4

中国古代史从春秋以前,基本上大部分古国,都是由氏族建立,赵国也是由赵氏氏族建立的。关于氏族有一点要说明,氏族除了自己的“氏”名以外,还要有自己的族姓,这个“姓”代表着这个氏族更早的来历。赵氏嬴姓,“赵”是氏族名,“赢”是氏族姓。

在《史记 赵世家》中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赵国人跟秦国人是同一个祖先。《史记 秦本纪》也记载了赵人和秦人是同一个祖先的传说。

赵氏和嬴秦的族人渊源,从史书上往上翻,可以追溯到一个叫“女修”的女性。在《史记 秦本纪》中说她是“帝颛顼之苗裔孙”!传说这位女修是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史记 殷本纪》中简狄也是吞了玄鸟的蛋生的商契)女修生的这个儿子大业,就是赵秦共同祭祀的男性祖先了!至于为什么只有大业母亲的名字,可能是因为大业他爹的名声不怎么响,女修是出身“帝颛顼”,把大业父亲的名望给遮盖下去了。也有种说法是,当时依照母系社会的阶段,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

5

关于姓氏其实比较复杂,我就简单的说吧,这两家的当家人是有着共同的祖先的。

看过《封神榜》的人不知道对于一对叫飞廉、恶来的父子有没有印象,飞廉为父,恶来为子,父子二人常年为商朝君王守卫边疆。在著名的牧野之战中,恶来被周军生擒,后被周武王处决。但是飞廉并没有死,带着族人辛苦到了一个叫奄国的地方。但是后来这个奄国兴风作浪参与了一次动乱,飞廉的身份被著名的周公旦发现,并赐死。

此时,飞廉子嗣并没有断绝,恶来的弟弟季胜没有参与动乱被赦免了。而且他因为马养的好,后来成了周天子的御马官。后来季胜有个子孙在叫“造父”的一次平乱中立功,被周穆王赐封在赵城。请注意,这个赵城就是以后赵国的封地源头。

这也就是恶来的弟弟季胜,我们权且作为一个节点,当做赵国贵族的祖宗。

然后说秦国。

6

秦赵的祖先为嬴姓伯益。

伯益有两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秦赵两支都是从大廉一脉发展起来的。商代时,大廉有个后代叫中衍,开创了驾车技术,得到商王的重用,家族发迹史由此开始,其御马驾车世代相传。

嬴姓部族擅长骑射养马,商王将他们安顿在西部,替商王朝镇守西疆,故称为“西垂大夫”。

中衍的玄孙叫中潏,中潏的儿子叫蜚廉,蜚廉生活在商末纣王时期,当时作为嬴姓大家长带领族人镇守西部,负责监视戎狄和周部族的动向。

7

纠正一点,赵国是赢姓赵氏没错,但秦国其实是赢姓赢氏,或者说赢姓秦氏。

根据《史记》记载,嬴姓确立于舜帝时期,乃五帝之一颛顼后代,先祖“伯益”(也称大费、柏翳)因辅佐舜帝调教训练鸟兽有功,而被赐姓“嬴”,成为舜的重臣。在战国七雄中,秦赵两国都为嬴姓,从血缘关系上来讲,他们可以说是同宗同源,双方皆源自于同一个先祖——飞廉。

从以上世系不难看出,嬴姓先祖伯益(大费)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若木的玄孙费昌因善于驾驭马车,在商汤进攻夏桀时立下大功,费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而伯益长子大廉的玄孙孟戏和中衍也很善于驾驭马车,因而后来专门负责为商朝国君驾驭马车。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凭借着长期为国君驾驭马车,大费的子孙便也频次逐渐成为了商朝的诸侯。

到了商纣王时期,中衍的玄孙中潏生下一个儿子飞廉,飞廉则生下了两个儿子恶来和季胜,同样继承了先祖驾驭马车的技术。飞廉和恶来因为效忠于商纣王,武王伐纣之后,恶来被处死,季胜则逃走藏了起来。

8

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的国君都是赢姓、赵氏,只是因为,他们两家在商朝,是同一个老祖先,但到周朝时,各开一支,只能算是远亲了。

赵国赵氏一族来自造父被周天子封,造父为季胜五世孙,开始为周大夫,后来为诸侯晋国大夫,后三家分晋,成为赵王。

秦国嬴氏来自非子被封,非子为恶来五世孙,周王封秦非子的同时恢复了秦一族对赢姓的主祭,秦开始为周大夫,周王东迁后,成为秦王。

两家老祖宗季胜和恶来,都是蜚廉的儿子,两者都姓赢,恶来嫡子,季胜庶出。

蜚廉则是三皇五帝是炎黄部落联盟下边一个部落的首领,该部落以风为信仰,蜚廉也被传为风神。

9

追本求源的话,那要回到商纣王时期了,这八百年前的关系你要是认,那就有点关系,不认,那也没啥影响,秦赵两国后来打的一塌糊涂,看来他们是不怎么在乎的。

这里有一个说法,秦国出自赵氏,这事儿有点歧义,虽然史记提到秦国也要出自赵氏的说法,但这要看怎么理解了。

先来说说秦国与赵氏的问题。

首先,秦赵共祖是商纣王时期的大将蜚廉,蜚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恶来,二儿子叫季胜。

秦国是恶来一脉的后人,赵国是季胜一脉的后人,商末时期两边就分开了。武王伐纣时期,作为商朝大将的恶来被干掉了,季胜跟着蜚廉逃跑隐居活了下来。

10

秦国和赵国打架从来不怎么含糊。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重挫赵国。谁也没料想到这两国是同源吧?

赵国秦国皆是嬴姓赵氏……

很久以前,舜禹时期。嬴姓先祖伯益因帮助舜帝驯养鸟兽有功。所以被舜赐嬴姓。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商朝末期,嬴姓这代族长是蜚廉。蜚廉忠于商纣王,他擅长奔跑。所以被纣王委派往北方办差事。他的儿子恶来,孔武有力,常伴纣王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