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如何欣赏董其昌的书法?好在哪里?为何备受推崇?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董其昌的行草书法作品中,透露出虚灵清远的意境。他平时临帖不像原帖,创作时意境高远,有哪些书法艺术主张?运用的什么创作方法?受其影响,学习董其昌书法的清代书法家查士标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一、他学习书法强调\"顿悟″,\"顿悟″不是天生的,靠平时学习的积累,到了一定的量,才会产生\"顿悟″,才会产生灵感。

(董其昌行书东方朔答客难)

二、他强调\"熟后生″,他主张字要熟后生。创作作品时在意境和风格方面是\"生面孔″,有独特之处。

(董其昌行书东方朔答客难)

2

意境是什么?是比较虚头巴脑,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有形的笔法和结构说不出个究竟,所以就以意境非常之高来比喻,更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般的虚幻,你看不见摸不着,想吹多高就有多高。

3

因为什么?因为董其昌的书法功底不够,因为董其昌的笔力弱,所以临帖不像!

谁说董其昌意境高?书法不高谈意境不可耻吗?我认为很可耻!就像画中国画线条质量不高,就像弹钢琴音程都弄不准一样。

董其昌是书法界严重被高估的人,有点像现在的丑书大家,基本功不成,临帖差劲,然后被吹捧,董其昌就像这些人的鼻祖!

4

董其昌临帖不像,意境却非常的高。这是怎么回事?为了让学习书法的朋友走出误区,不为“意境”所迷惑,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谈一谈书法中“意境”是怎样产生的。

(董其昌临钟繇书法)

为什么董其昌临的一点不像却还非常有意境,我们临不像却要被人喷?我们不是在追求意境吗?是不是很纠结?人家操笔借墨,抵押锋芒,彪焕彰炳,形体抑扬,芬葩连属。或行或止,若往若来,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捭阖,阴阳交错。他的这些意境从哪里来的?苦练出来的。练什么?练形质。形质不立,神将安附?

(董其昌临王羲之书法)

董其昌是继赵孟頫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最后一位大家。他年轻时在科考的时候,因为字写不好而成绩不理想,从此以后发愤练习,学遍晋唐名家。其秀逸妍丽,不减文敏。我们现在看到的他临的古人法帖,是在他自己的书风已经完全成熟以后的临作。他临写不是以要学习古人的形体和笔法去临。他是按着自己的套路去写。体现出来的,就是他自己的神韵。

(董其昌临颜真卿书法)

我们临帖,为的是学习。学习古人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形体。笔法还没有学会,形体尚未形成,在学习的时候放弃了形质而去追求所谓的意境,形质尚且生疏,去讲什么意境的追求,才会神不守舍,没有形质,更没有灵魂。

(董其昌临欧阳询书法)

初学者只看到人家临的不似,却不知道在这不似的背后,他们付出的努力有多久。董其昌学书临帖,三十年尚未能明书道奥秘。孙过庭说,人书俱老,当缘于思虑。只拼命的练习,不善于思虑,终难有大成。

(董其昌临褚遂良书法)

5

因为书法的笔力笔形字形都达到一定的境界!

6

董其昌很高明,他懂得临帖是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

他对古代名帖的体验非常深刻,其临作介乎古人和自我之间,既超越古人,又超越自我,每临一遍都是一次洗礼,最后使古人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

在他临写的《淳化阁帖》,每一体都注明临某书迹,但从头到尾却都是另一种面目,确切地说是他在写自己的字。

这正表明了他一个良好的习惯,即临书不死临,他非常注重择取适合自己书法特点的形式为目的。

可以说,董其昌不是一个创新派,他笔笔取法古人,有本有源,但他又实实在在地在写自己的字,在明末形成了一个颇具阵容的书法流派。

7

临帖无法太似,亦不可不似。

太似是奴书,不似是欺世。奴书依样画葫芦,难以学到运腕笔法,因手腕神经人人不同,所以签名具有法律效力。不似是以意临掩盖学不到原帖的笔法。

董其昌临帖不像,因为他笔性较差,根本临不像,所以自书帖文欺世。

还有一些是冒名仿董的临写赝品,所以根本无法临像。

高手临帖,字形可能不像,但一定有一些不同意境。董其昌无论临什么人的帖,都是柔美疏弱一个样。说明了二个问题:一、并非临帖,只是抄帖文字。二、腕力较弱,眼力也只一般。所以难以临出唐宋原帖高古意境。

8

董其昌临帖追求的是“意临”,表现出来的是自己对于古人书法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是“以意为先”、追求“险绝”、用笔“转束”,呈现出个人强烈的风格和追求。

董其昌是到了17岁才开始真正学习书法,这源于他参加松江府会考时,因字差而被知府故意降为第二等,董其昌“自是发奋临池”。董其昌开始学书时,以《多宝塔》入门,后又改学虞世南。18岁时入莫如忠门下治学,开始取法二王。

董其昌书法的转折来源于其23岁那年,有幸见到了《韭花帖》真迹,25岁在金陵见到王右军《官奴帖》唐人金笺摹本,这令他眼界大开,对自己的作品重新审视之后大失所望,“搁笔不书者三年”。自称“始知从前苦心,徒费岁月。”从此不再妄自尊大,开始努力学书,探求“入古人室”的门径。后开始学习宋人,尤其崇拜米芾。凡是符合董其昌审美的古代名家法书,他无不临仿。

曾云:“书家妙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诸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

董其昌临古强调神似,并以“吾神”为最高品格,这突出了董的个人风格。

董其昌书法给人最深印象莫过于“淡”与“秀”,其一生追求平淡,崇尚自然率真之趣,正所谓“书卷气”也。临古是董氏书学中极重要的一环,他自十七岁开始学书,一直到八十二岁临终从未问断过幅古。对他而言,临古不止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发掘创作源泉的途径,流传至今的董氏书迹中,临古之作甚多。

“熟后求生”就是董其昌主要的临古观。

9

每个人在书法的临摹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反映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这种想法会潜意识的影响着你的笔墨技法,这种微观世界的思维碰撞非常隐蔽,不被外界所知,自己也难察觉。

像董其昌这种人,放在今天的台面上来说那就叫顶级的大腕明星,别的不说,就是给皇帝做过老师,仅此一条就够了吧,更何况人家诗书画印无所不能,无所不精,门门才艺都是顶级一流棒,有权有势,像这种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也没出现过几个,他生前有当朝皇帝捧,他去世后,又有隔代皇帝捧,历代都习惯把他与赵孟頫看齐,足见他的威名何其大也。

董其昌在书法上功夫没少花,但不能不遗憾的说,他在书法方面的天赋实际上是欠缺了一些,我曾经临摹过董其昌书法的全部作品,对其是有一定的了解,一个人书法的天赋如何,一般会在他的临摹作品中表现出来,像董其昌这样级别的大师在功力方面我们不用有半点怀疑,如果他临摹中暴露出临的不像的问题就只能是受到天赋高低因素的影响,董其昌的临摹作品大都显示出自己特有的个性气质,这种气质实际上是一种死结,是一种障碍,当然要承认这种障碍会存在于我们每个学习书法的人之中,但每个人表现的程度不一样,一般情况下,这种障碍会随着个人的努力化解掉。我们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是在时时的排除自己临摹“不像”的障碍中,如果长时间这种障碍不能被控制,那只能说你的较差天赋因子在影响着你。董其昌就是一生处在这种困境中。这也是他临不像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临不像的可能原因,就是我文章开头说的那个因素,心态问题。当一个人的艺术水平及个人名望达到一定的境界时,他就有一种我是老大我怕谁的心理,此时已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完全体现个人意志和倾向,甚至把临的像当成一种耻辱,我即便临别人的作品也让你看到我的影子,是不是有这种可能,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而已。

当然像董其昌这种级别的人即便临不像,也会有很多人站出来替他捧场,他的作品意境高,他的作品有禅味,反正怎么说都对,董其昌毕竟是董其昌,临不像这点小瑕疵当然不碍大局,毕竟他的功力在那,他随便手划拉的东西,也是普通的书家能与之比肩的。何况书法临摹一项在董其昌整个人生的才能权重中所占比例很小,似乎微不足道,即便有后世明眼人看出此中问题,这也无伤大雅,董其昌还是董其昌,其书画上的江湖老大地位依旧稳如泰山不可动摇。

10

大凡名家临帖,向来是“熟帖而生帖”的。

临池就是一个“人书俱老”的过程,贯穿一生。

初临求形、其次求神、再而求韵,参乎己意,别出机杼,是出帖、自成一格的路途。

董其昌终其一生,只在书画上求一“生”字。他说:“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早岁他从颜真卿入手,后学虞世南。以为唐书不如魏、晋,于是又学钟、王。兼汲李邕、徐浩、杨凝式、米芾等各家之长,晚年仍归于颜真卿。

他的书法融晋、唐、宋、元各家书风,自成一体。临帖也充分综合了自已理解的“禅意”入书画,笔法圆劲秀逸、平淡古朴;章法疏朗冲然,力追古法。作书和作画都以“生拙”取胜,这是他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