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壳枪真的有影视剧里演的那么优秀吗?
1
优秀不优秀数据说话,驳壳枪枪身长、枪管长,比一般手枪枪身和枪管长将近三分之一;该枪还有一个优点,是子弹口径比较大;因此它射程远,动能大,膛压高。
普通手枪的膛压在150MPa,驳壳枪的膛压是240MPa。
普通手枪的初速不过每秒180米,初速最高的250米,驳壳枪的初速每秒455m。
普通手枪动能在380J,最高的不过480J,驳壳枪的枪口动能576J。
2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驳壳枪要看具体的使用场景,绝对不是一枪包打天下的。
甚至可以说,驳壳枪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驳壳枪只是手枪,原则上只能对于50米内目标射击,精度还有限。
4
5
6
绝大多数影视剧里对于枪械、尤其是手枪的描述都有问题,驳壳枪也不例外。
咱们就这么想,它归根到底就只是一把也就是个140mm枪管、发射普通手枪弹的武器,还能上天不成? 手枪就是手枪,不带枪托时候打50米人型大小目标的都是高手高手高高手了,所以看到神剧里头带着驳壳枪一发一个小日本的都假的不行。手枪就是手枪,它的研发目的就只是自卫,撑死用于近距离狭小空间作战,正儿八经的干架不是他的主场。
再说了,驳壳枪发射7.65x25毛瑟弹也就是个480-500焦耳,这和当时那一票托卡列夫、M1911、勃朗宁大威力等都是一个级别。而且7.65mm虽然它初速高,有效射程要比9mm,.45ACP好点,但这个口径在手枪里头属于偏小,作战时候往往是穿透有余而停止不足,效用还比不上9mm和.45ACP
7
8
驳壳枪优秀不优秀,这话看怎么说,你先得弄明白驳壳枪的优缺点和用途,然后再说它是不是像影视剧里说的那么优秀。
影视剧里说的驳壳枪一般都是指德国造毛瑟枪,由费德勒兄弟研制7.63mm M1896毛瑟军用手枪,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又称“盒子炮”,也有称为“匣枪”。木制盒子(box)盛装,中国人音译就叫它伯克(驳壳)枪。
驳壳枪在中国有多种称谓,如“二十响驳壳枪”、“大肚匣子”、“镜面匣子”、“快慢机”等。
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6年正式生产该种手枪,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
9
喜欢驳壳枪的可不止我们,德国党卫军也大量装备了这款武器,打这种手枪在德军当中的出镜率并不高,说明它的缺点不少,无法与瓦尔特P38、鲁格P08竞争。
最理想的使用方式是装上枪套抵肩射击,这样可以抵消后坐力的影响,更精准地打击敌人。说实话,装上枪套后的驳壳枪有点类似美军的M1卡宾枪,可半自动发射、也可全自动连发,在中等距离内交战胜过一般的手枪和步枪。
但是像电视剧当中那样潇洒点射,尤其是双手各一支驳壳枪一起开火,明显不是大威力手枪的正确使用姿势。
(壮汉们或许可以)
早期的驳壳枪叫毛瑟C96,改进后的版本增加可拆卸弹匣,它在我国的地位无可争议是至高无上的,在特定时期发挥重要作用,是我们抗击侵略者、争取自由解放的功臣,就设计而言它很适合我们,但偏离了手枪的设计初衷,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快就被淘汰掉,只有我们对其情有独钟。
10
老版《平原游击队》李向阳,手持两只驳壳枪的形象深入人心。
驳壳枪就是德制毛瑟C–96半自动战斗手枪,真实的情况是该枪在它的生产国并不受欢迎,原因是射程太近比不过步枪,火力持续性差不如冲锋枪,所以它地位很尴尬,在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受待见。
但是它1920年代后到了我们中国就不一样了,由于一战之后国内军阀混战、北伐开始,欧美列强以“制止战争”的目的对华实施武器禁运,但所谓的“武器禁运”只是表面文章暗地里仍旧供给军火给他们扶持的军阀,一战后的德国由于被要求解除武装,使得大批的军火被销毁,在巨大的损失面前德国军火商将眼光投向了我国…从那时起“毛瑟C–96”战斗手枪开始大量进入到我国。
张嘉译版《平原游击队》,上下两图对比可以发现右手的这只驳壳枪没有准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据当年老版电影工作者们对老一代武工队员们的考证,那支没准星的是一支枪状况很差的老枪,也就是膛线已经磨损很严重了,原则上来说这样的枪早就应该丢弃 但当时我抗日军民武器极度缺乏,不舍的丢掉就把它当做近距离防身武器,C–96手枪没有外套筒,枪的指向性很好,在5米内近距离接敌射击准确性很高,而锉掉准星的目的是插在腰带上防止快速把枪时准星勾挂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