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郑国渠原本是因战争而修建,它位于陕西(原先写的是河南,现已改正)境内,是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世界级大型水利工程古迹,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为了拖延秦国的进攻,韩国主动派出水利专业人员前往秦国帮其修建巨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希望以此工程拖垮秦国。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盛,大有吞并六国之势;而与她接壤的韩国却日渐衰落。如果秦国发动统一大战,第一个被收编的很可能就是韩国。虽说韩国的武器比较先进,但是国力远不如秦国,而打仗打的是国力。

这不,公元前249年,韩国首战便被秦国大将蒙骜打得大败,于是主动向秦国献出了成皋(今河南荥阳)和巩(今河南巩县)两个地方,秦国便将国界推进到了这两个地区。

2

韩桓王心里很紧张,因为吕不韦主政以后的秦国,实力再次恢复,而且一直渴望着东出。韩国作为紧挨着秦国的小弟,是阻挡秦国东出的重要枢纽。

为了保住韩国,韩桓王想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河渠,这条河渠工程浩大,需要十多年时间,外加数十万人的努力才能修建而成。

这么一来秦国就会花大力气在修渠事业上,便无暇顾及东出了。既然没机会东出,那韩国自然就能够得到保全了。这条渠的名字就是郑国渠。

一、郑国渠花费了秦国10年时间。

秦始皇刚登基那会儿,秦国已经很强大了。虽然秦昭襄王晚年秦国再次遭受联军打压,但是军事实力并未受损。

3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人、水利专家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近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的古代水利工程。

当时,秦国国力强盛,虎视眈眈。韩国在秦国的东面,两国距离太近,关系不好,矛盾又多,随时都有被秦吞并的危险。韩国也很清楚秦始皇(当时还是秦王)统一六国的野心。为求自保,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韩桓王想出了一个所谓“疲秦”的计策,在秦始皇继位的那一年,派出了本国水利专家一个叫郑国的人去秦国当说客(间谍),游说秦王政修建一条沟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的水利工程。也就是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帮助发展秦国的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经济实力,企图转移秦国视线,引诱秦人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这庞大的水利工程中去,使它无法也无力发动统一战争。

4

本来,韩国想借修建郑国渠疲秦续命,没想到适得其反,郑国渠的建设秦国实力大增,韩国在山东六国中头一个被灭。

韩国让秦国修建郑国渠,为的是自保

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剧烈,当时已经吞下巴蜀,南败楚国夺取黔中等地的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

关中,乃是秦国的根基所在,秦国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迫切需要发展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以提升秦国的粮食产量。

与秦相对的,那是崤山之东的韩国,虽然名列“七雄”,可作为三晋之一的韩国,却是当时七个诸侯国中最弱小的一个,更要命的是,韩国刚好卡在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必经之路上,若有朝一日秦军东进,那么韩国就首当其冲。

数百年里,韩国虽然弱小,但是凭借极其强悍的兵器制造技术,韩国也有其独到之处。

5

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修建郑国渠本来是韩国派“间谍”郑国进行的一个“疲秦自保”、“多活几年”的阴谋。结果适得其反,阴谋变阳谋,这项巨大的灌溉渠工程,为秦朝灭韩乃至灭其它五国都带来很大作用。

战国末年,东周列国走向大一统的趋势已成,国力强大的秦国正在实施着这个宏伟计划。韩国将是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第一个牺牲品。

即位27年的韩桓惠王经过上党之战等一系列惨败的战役,眼睁睁看着韩国的大量城池一个个被秦收入囊中。他望着风雨飘摇的韩国忧心忡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了个转移秦国精力的“高见”。他让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游说,诱导秦国把人力、物力、财力都投资到挖渠上。

6

李斯在成为秦朝丞相之前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其一就是李斯和两只老鼠的故事,其二就是《谏逐客令》的故事。

人的顿悟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李斯也不例外,李斯原本只是一个郡小吏,可能一辈子都混不到一个像模像样的位置,但有一天,李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他去厕所的时候,发现厕所里的老鼠在那里吃东西的时候,眼睛四处观察,一旦看到人或者犬靠近,就吓得赶紧逃走。

这本不算是一件大事,但紧接着李斯又在粮仓里发现了老鼠,这里的老鼠硕大且不怕人不怕犬,慢悠悠的在那里吃着粟米。

同样是老鼠,因其所在的位置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遭遇,这给了李斯很大的启发,发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叹,并且认为“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所以李斯辞了职,然后跑到齐国跟着荀卿学习帝王之术,想要在波谲云诡的战国时代建功立业,他学成之后,对列国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踏上了去往秦国的道路。

7

其实,战国七雄争霸天下时代,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励精图治,如果持续下去,赵国必霸,但可惜,赵国很快赢来沙丘之乱,国力衰弱,而且,革新也未能继续下去。而这时,不折不扣完成商鞅变法的秦国,成为唯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诸侯国。

这个时候,其他东方六国,该怎么办?

第一,六国确实想合力灭秦,但又怕被人利用。

东方六国,有合力想灭掉秦国的意思,但却又想让别人出力,自己不出力,保存实力。这也导致,秦国对六国,可以各个击破。

当然,最终秦国,也是各个击破的,除燕国太远,够不着,齐国也远,而且中立,一直跟秦国联合。

秦国,是对赵、魏、韩、楚四国,不断进攻,从来没停止过。到最终跟赵国的三场决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和番吾之战快结束时,已经占了韩国超过五分之三的地盘,韩国随时可能被灭国。

8

秦国到嬴政做王,吕不韦主政时,提出畜养人力,多开垦土地,事农业生产,养活更多人口,保证足够兵源统一六国。当时秦国人口只有500多万,要消灭六国,最少需要100万兵力,显然人口基数是不够的。蒸蒸日上的秦国对扩展可耕地非常感兴趣。而关中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可以搞水利灌溉工程,可以化盐碱地为良田。

秦国在秦孝公时期,就占领蜀地,设立巴郡,李冰父子为郡守,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让成都平原成为沃野,郑国渠修建后,关中平原也出现了大片沃野,非常富饶。秦国统一天下有兵又有粮。这些功劳应该归功于商鞅、吕不韦、李斯等不断推进和完善奖励农耕的政策,也要感谢郑国、李冰父子,还得感谢七雄之一的韩国。泾水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夹杂着大量泥沙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南北数十里,西北略高,东南略低。郑国因地制宜修干渠沿山脚高地向东伸展,在干渠道上修支渠,形成了由高到低的自动灌溉系统。

历史上记载,郑国是个水工的名字,公元前246年韩国派到秦国的使者,主动给秦国兴建水利,实际是韩惠王的疲秦之计。根据郑国的估计,修建300里长的灌溉渠,可以灌溉良田四万公顷,需要用20万精壮劳力,还需要军队的支持,费时约10年,庞大的物资和金钱支出不计算在内。后来,嬴政听到是韩王的疲秦之计,很生气,但是并没有杀郑国,而是向郑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修建更多的灌溉渠。

9

郑国渠,这是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为秦国所修建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但是在这项工程的背后实际上还隐藏着国家间的政治博弈。一条郑国渠能够让我们看清楚很多事情,既有韩国那样蝇营狗苟、机关算尽,最终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有秦国立足长远,包罗万方、吞吐天下,最终成就大业的豪迈。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郑国渠背后的故事!

一、惶惶不可终日的韩国,只会饮鸩止渴的小伎俩

嬴政登基为秦王,吕不韦主政三秦之地,这头西方的巨兽已经再一次向山东六国露出了狰狞的獠牙。此时此刻,一旦秦军东出,首当其冲的便是韩国!

10

郑国渠,是战国末年,韩国水工郑国给秦国设计的一条灌溉渠。位置在关中平原北部,从泾河引水直达洛水(不是河南的洛水,而是陕西的洛水)。

(郑国渠)

韩国的目的是用大工程疲劳秦国,转移秦国的注意力,不要来攻打韩国。

郑国渠确实是一个大工程,前前后后耗费了秦国十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