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嘉靖为什么那么痛恨杨慎?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首先纠正一点,杨廷和与杨慎虽为父子,但并非都是状元,杨慎是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但其父杨廷和并不是。

明武宗驾崩后,杨廷和拥立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即位,对明世宗朱厚熜可以说有拥立之功,同时对明武宗时期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纠正,因而对朝廷、对江山社稷也有拨乱反正之功。然而,有功于明世宗的杨廷和,却在朱厚熜即位后不久,便被迫辞官归隐,其子杨慎更是被发配云南,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便是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之前,君臣矛盾已经初现端倪

杨廷和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入仕,历仕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三朝,自正德七年(1512年)出任内阁首辅后,杨廷和虽然成为了明武宗重要的辅臣,但由于正德皇帝实在太有个性,君臣之间矛盾极深。

正德十六年(1521年)二月,明武宗朱厚照病情加重,司礼监太监魏彬跑到内阁,表示太医已经无能为力,希望朝廷能够拿出万两银子从民间招募名医,然而杨廷和对此却置之不理,反而讨论起了伦理等级秩序问题,显然已经是在考虑继承人问题了。杨廷和此种行为,显然不是人臣之道。

同年三月十四(4月20日),朱厚照驾崩,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之子朱厚熜继统,在得到皇太后张氏首肯后,杨廷和拟发遗诏,派人前往安陆府(今湖北钟祥)迎接朱厚熜入京即位。

2

杨廷和、杨慎父子两人一个是朝廷重要人物,辅佐两代皇帝,一个是士林翘楚,在文人之中享有地位,原本都是正德、嘉靖年间显赫之极的人物,为什么父子俩会在新君登位之后短短三年遇到180度的转变,都被赶出北京,真的是小皇帝过河拆桥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恩将仇报吗?

一,

? ? 大家都知道,明朝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历来被形容比较荒唐。继位时才十五岁,正是飞扬跳脱的青春期,杨廷和正是朱厚照的老师。

? ? ? 朱厚照生性好玩,不爱读书,但不读书并不代表一个人没有学习能力,朱厚照却有一个人不能及的优点,会藏语、梵语,也略懂蒙古语,可能还能说点阿拉伯语。对佛经也比较熟悉,历来被视为玩乐之地的豹房,从某种角度说,是他接触藏僧喇嘛,处置蒙藏事务的地方,对于边疆大局稳定也起到一些作用。

? ? 史书记载,朱厚照领军打仗取得胜利,且重视边疆事务,其程度可能仅次于朱元璋和朱棣。正德年间,国家比较稳定,正直大臣不少,每上书言事,有建议皇帝备战的,有规劝皇帝节俭的,只是皇帝不喜欢说教,自然往往躲避他们,虽然朱厚照不喜欢和古板严肃的大臣接触,但不代表皇帝只想玩,不喜欢处理朝廷事务。

3

恩人或仇人这种说法,我觉得都有点过了。杨廷和、杨慎父子从没想过施恩于嘉靖帝,也没想过与嘉靖帝结仇,一切为了他们心中的大义。

所谓的恩: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为帝

杨廷和是四川成都人,自幼聪慧,明宪宗朱见深时入仕,明孝宗朱祐樘时升任翰林修撰,参与编修《宪宗实录》和《会典》,之后逐渐被重用。

孝宗之子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时,杨廷和入阁为东阁大学士,专掌诰命起草,李东阳致仕后接任大明首辅,走到了臣子之道的巅峰。

朱厚照就是大名鼎鼎的正德皇帝,他的人生以玩为主。虽然年纪轻轻就玩完了,但也够本了。可是没有后代,给大明留下个烂摊子。

4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引用的那首《临江仙》,想必所有的三国迷都耳熟能详。其实这首词的作者并非罗贯中,而是明嘉靖年间的杨慎。

杨慎的另一首诗: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陵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5

6

这事咱们先从为什么杨延和父子会成为嘉靖皇帝的恩人说起。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于豹房,在位十六年,庙号武宗,享年三十一岁。然而武宗皇帝一生荒唐,并没有留下子嗣继承大统。

当时杨廷和身为朝廷内阁首辅,一手把持朝政,权势滔天。他引用《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规定,主张由正德皇帝的堂弟、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即嘉靖皇帝)继承帝位,并得到皇太后(孝康敬皇后)张氏支持,由其拟发遗诏,迎候朱厚熜自兴王府所在地安陆府(今湖北钟祥)回京继位。?朱厚熜未至京师前,杨廷和总揽朝政三十七天,摄理国政,革除武宗遗留弊病,使大明王朝维持稳定。不难看出杨廷和父子有恩于嘉靖帝的说法是成立的,朱厚熜能当上皇帝杨廷和出力甚巨且维持了朝廷在皇位更迭时期的稳定。

嘉靖帝同杨延和从恩人变成仇人的过程也很快到来,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朱厚熜同朝廷迎接他的使团到达北京城外良乡。根据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但朱厚熜并不接受这种方案,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时年嘉靖皇帝14岁。即位不久,嘉靖帝与杨廷和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杨廷和等朝臣想把嘉靖皇帝过继到正德皇帝的父亲(孝宗皇帝)名下,让嘉靖皇帝称呼自己已故父王为皇叔。在讲究孝道传承的古代,嘉靖皇帝自然是极力反对。经过三年多的大礼仪之争,嘉靖皇帝对杨廷和等朝廷重臣的恨意增加到了极点。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嘉靖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杨廷和以请求致仕为要挟想使嘉靖屈服。而此时,朱厚熜的地位已稳固,早已厌恶杨廷和跋扈难制,就顺水推舟,同意杨廷和致仕归里。同年七月,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召集200余位朝臣在左顺门跪请世宗改变旨意,维持旧制。嘉靖皇帝大怒,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此举令其他人更为激动,冲至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朱厚熜再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之争”以朱厚熜获胜告终。杨慎被流放到南方边陲之地,至死都没有被赦令回乡,甚至杨廷和去世时杨慎也不能为其送终,可见嘉靖皇帝对他们父子恨意之深。

7

“大礼议之争”和嘉靖帝提出的施政方针不被杨廷和赞同而为其所不喜。

杨廷和父子作为对嘉靖帝有拥立之功的人,却为嘉靖所不喜,并于嘉靖七年将杨廷和贬为庶人,主要是因为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嘉靖登基即位后为其父母的尊号与杨廷和父子为代表的官员开启了“大礼议之争”。明武宗朱厚照由于没有子嗣,在其弥留之际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条例选择近支的堂弟朱厚熜继承帝位。于是作为大学士的杨廷和根据遗诏在慈寿太后张氏授意下请当时还在封地的兴献王朱厚熜进京继承帝位。嘉靖帝在继承帝位之后,就让礼官讨论嘉靖帝父母的称号,这时候杨廷和为代表的大臣坚持礼制,并搬出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故事给礼部主事官员。杨氏父子坚持认为嘉靖应尊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献国王”,称母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自称侄皇帝。这与嘉靖帝的意思相背,而礼部官员与众大臣相商的结果也是赞同杨廷和的提议。其间几次三番嘉靖都想改封兴献王封号,但以杨氏父子为代表的守制派坚持不变并先后四次把嘉靖批示的密封退回,并坚决反对,这引起嘉靖的愤愤不平进而杨廷和被迫辞官。而杨慎坚持其父主张的守礼制,并多次上书不愿与刻意迎合上意的人为伍,这又引起了嘉靖的震怒,并动用暴力来镇压杨慎之流,最终将其发配到云南。经过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以嘉靖皇帝的胜利最终结束。在嘉靖十七年将其父追封为“文献帝”的并将其牌位移自太庙,排在武宗之前。

二、嘉靖帝提出的施政方针被杨廷和极力否定而无法施展报负。嘉靖继位初期,杨廷和把持朝政,但多是对当时朝政有利的。杨主张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让大明王朝沿着正轨发展,经济和民生方面都得到改善。嘉靖更是多次封赏杨,并加封其为左柱国,后请封太傅,但均被杨拒绝。嘉靖帝喜欢请僧侣,请道士坐坛设法,杨作为内阁首辅多次劝说。后来嘉靖帝听从宦官建议要求派宦官到江南督办织造,杨以江南本来就贫困百姓很苦为由拒绝嘉靖帝派宦官去江南。这又让嘉靖帝的计划再次落空,而当时提议的宦官集团对杨恨之入骨。所以,当杨廷和辞官致仕的时候,嘉靖皇帝没有挽留。由于在“大礼议之争”中不合圣意,其他被杨打压的官员对杨氏父子恨之入骨,在朝廷奸小的窜嗦下,皇帝在嘉靖七年将杨廷和一家贬为平民,杨廷和之子杨慎流放到云南。在嘉靖一朝,历经四十多年,多次大赦天下都选择性的遗忘杨慎,作为明朝大才子的杨慎终其一生也报国无门。


综上,“大礼议之争”不合上意后杨氏父子不被嘉靖所待见,杨氏的劝谏也让嘉靖所不喜。所以最终杨廷玉被迫辞官,杨慎被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