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他是如何...
1
赵匡胤并没有杀掉这个婴儿,反而将他送给了大将潘美收养。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后,被部下拥立为帝,而赵匡胤的旧主,也就是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国号为宋。
在赵匡胤登基后,对于原后周的皇室成员逐一进行了处置,周恭帝柴宗训被降封为郑王,不久后与其母符太后迁往房州,并在开宝六年去世,年仅21岁,
2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或朝代更替,当朝的新皇帝对前朝皇帝及子嗣,均是斩草除根,赶尽杀绝,以至于出现“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这样的流传千古的名言。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坐上帝位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北宋文人王铚的《默记》中记载:周恭帝柴宗训在“陈桥兵变”之后便禅位给了赵匡胤,随后搬出皇宫到天清寺居住。有一次,赵匡胤前往天清寺探望时,看到跪拜在路边的原后周后宫的太监、宫女中有两人非常特殊——她们竟然各怀抱着一名男婴!赵匡胤派人询问之后,才知道这两个男婴正是柴荣的儿子,于是“艺祖顾诸将云:‘此复何待’?”,随即令侍卫将他们“提去”。在场的所有大臣都不敢做出反应,因为任何反应都可能被现任皇帝怀疑为不忠,也更不敢替这两个孩子求情。赵匡胤发现只有大将潘美用手掐着廊柱低头不语,赵匡胤便问他:“你觉得不应该吗?”潘美则回答:“我哪里敢觉得不应该呢,只是于情于理都觉得不安啊!”赵匡胤随即命侍卫将那俩孩子带回来,将其中的一个交给潘美收养,这个孩子即史书中记载的潘惟吉,赵匡胤对他终生没再过问。
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中记载: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后,便带着宰相范质、赵普及大将潘美等人首次巡视皇宫大内,一边走,一边饶有兴致地听取管事太监、宫女们的细心讲解,脸上难掩兴奋之情。忽然间,皇帝看到一位前朝宫人怀抱婴儿,神色慌张地向他行礼,宋太祖疑心大起,便将那位宫人叫过来,询问她这个婴儿是谁。宫人不敢说谎,便吞吞吐吐地告诉宋太祖,怀中的婴儿正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
宋太祖听后,脸上微微变色,转回头便向赵普征询意见,该如何处置这名前朝皇子。赵普为人果断决绝,考虑到新朝初建、人心不稳,若留下这个男婴,恐怕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制造动乱。所以考虑到此,赵普便做出砍头的手势,并且恶狠狠的说:“斩草要除根,否则后患无穷。”其他随从官员见宰相这样说,也纷纷附和,只有潘美和另一位将领沉默不语。
3
但凡一个新王朝建立后,其面临的首要紧迫问题,便是如何处置前朝的皇室成员,而处置方式的不同,往往能显示出开国帝王的胸襟气度。作为宋朝创始之君的宋太祖,在优待后周皇室方面便做得很好,堪称后世帝王效仿的典范。关于宋太祖善待柴氏家族的事例在众多史料当中皆有记载,在这里试举一则,典故出自宋朝人王巩编著的《随手杂录》,可信度极高。
且说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后,便带着宰相范质、赵普及大将潘美等人首次巡视皇宫大内,一边走,一边饶有兴致地听取管事太监、宫女们的细心讲解,脸上难掩兴奋之情。忽然间,皇帝看到一位前朝宫人怀抱婴儿,神色慌张地向他行礼,宋太祖疑心大起,便将那位宫人叫过来,询问她这个婴儿是谁。宫人不敢说谎,便吞吞吐吐地告诉宋太祖,怀中的婴儿正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
4
平心而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王朝必然是盛唐,那么最仁慈的王朝当仁宋莫属。两宋享国319年,虽然军事上懦弱,但政治文化建设上是其他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宋朝推行的文治国策,更是催生出一系列灿烂的华夏文明,培养出一拨又一拨文学大家。
仁德宋朝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夺取后周恭帝的皇位,建立起大宋。这种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弑父比赵匡胤的做法刚猛百倍不止,但能够像宋太祖赵匡胤如此善待前朝旧主的仁德君主,除了他,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帝王能够做到。
民间演义说,恭帝柴宗训的父亲周世宗柴荣原本与赵匡胤是结拜兄弟,在郭威执政期间,柴荣、赵匡胤、郑子明三人结拜称为后周三兄弟,作为郭威帐下的三大主力干将。论辈分,柴宗训也要管赵匡胤喊一声叔父。周世宗柴荣死后,选定赵匡胤为第一托孤大臣,赵匡胤却在显得七年(960),原本是要带兵抗击契丹和北汉联军,结果行至陈桥上演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
5
一般情况下,新王朝的诞生,很可能意味着旧王朝皇族的灭亡。然而,当赵匡胤准备处决柴荣幼子的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制止了赵匡胤的行为,这个人就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历史原型潘美。
公元959年四月,周世宗柴荣起兵北伐辽国,誓要收回幽云十六州。此次出征,进展顺利,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后周军队连克三关三州、十七县。
正当大家看到希望的时候,柴荣突然病倒了,无奈之下,柴荣只能返回汴京。
6
宋太祖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后,带领着一大堆文臣武将来到后周的皇宫里面巡查。在巡查的过程中赵匡胤看到一个嫔妃怀抱着一个小孩,于是派人上前询问这个小孩是谁,旁边的宫人说:这是周世宗柴荣的幼子。赵匡胤询问部下的意见,赵普等人都说:一定要杀了他。赵匡胤对身旁的将领说:那还留着干什么呢?部将们都准备动手,唯独潘美和另一个将领一言不发。潘美用手掐着柱子,赵匡胤问潘美为什么不说话,潘美害怕得罪皇帝,始终不肯开口。
赵匡胤对潘美说:我夺去了后周的江山,再去杀死周世宗的儿子,实在是于心不忍。看到皇帝已经表态,潘美才开口说:我和陛下(赵匡胤)都曾经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劝说陛下杀死这个孩子,对不起周世宗对我的恩情,如果劝说陛下放过这个孩子,陛下肯定会怀疑我有二心。赵匡胤是周世宗一手提拔上来的武将,想起来周世宗对自己的恩情,赵匡胤决定放过这个孩子。于是赵匡胤对潘美说:周世宗的儿子不能做你的儿子,这个孩子赐给你做侄子。潘美就把这个孩子领回了家,赵匡胤也从来没有再过问过孩子的情况。
由于潘美没有兄弟,这个孩子最终成为了潘美的养子,取名叫潘惟吉。潘惟吉长大后深受宋真宗的重新,是宋真宗时期的朝廷名臣,在朝廷里面颇有好名声。潘惟吉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在宋朝做官,潘美收养潘惟吉的事迹,就是潘惟吉的后代说出来的。在潘惟吉的儿子潘承裕的墓志铭中,只提到潘承裕的叔祖父是潘美,没有提到祖父是谁,这个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件事的真实性。潘美能够在危难之际冒着生命危险救下故主的儿子,虽然算不上忠臣,但是也称得上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大臣。
7
周世宗柴荣崩,赵匡胤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周世宗柴荣(921—959)突然驾崩,年仅38岁。留下成为孤儿寡母的小符皇后以及幼子柴训,就这样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登基称帝,史称周柴宗 。
次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犯境,宰相范质等未辨明消息真伪的情况下,就派遣身为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率领大军前去应敌,在大军行军之陈桥驿时,众将士将黄袍加诸于赵匡胤身上,拥他为新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
于是这支“讨伐”契丹的大军转身朝后周国都开封进发,在京城守城大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后,胁迫年幼的周柴宗禅位,自此新立国号“宋”,仍旧定都开封。
巡视皇宫,发现周世宗尚在襁褓之中的幼子
登基大典完成后的赵匡胤,自然要与群臣一起巡视这片已经属于他的皇宫,就在众多奴婢叩拜已经成为新帝的赵匡胤时,他发现有一个宫女神色慌张并且抱着一个年幼的男孩。
一番询问之下得知这是前朝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后代,于是他就询问大臣们该如何处置,赵普说:“斩草要除根,否则定然后患无穷”,其他大臣在看到宰相的表态之后,纷纷附和表示赞同,只有大将潘美不做表态,一会看看那个可爱的孩子,一会又看看赵匡胤,似乎神色飘忽不定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8
后周世宗郭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并最终继承皇位,成为五代十国历史上最英明的一位皇帝,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压根就没有宋太祖赵匡胤的戏份,五代十国将在他手中结束,甚至燕云十六州也有可能收回。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郭荣终究还是死得早,在他去世后第二年,赵匡胤就发动陈桥兵变,夺了他儿子的江山,建立北宋。赵匡胤算是一个比较厚道的人,为收兵权还弄出个杯酒释兵权,而不是直接杀功臣,那么他对郭荣的儿子们如何呢?
郭荣一共生有七子,但很不幸,老大、老二、老三都死于非命,当时郭荣和养父郭威都是后汉的将领,郭威更是后汉最主要的将领。所谓功高震主,郭威并不受后汉隐帝刘承佑的信任,刘承佑派人想干掉他,结果被郭威先行下手,扯旗造反打到汴京城下。
9
有一说一,宋太祖虽然篡夺了后周江山,但是对柴荣剩下的血脉、族人虽然说不上特别好,但也要比古代历史上,夺权弑族的篡位者好得太多。
一直到南宋,柴荣的嫡系子孙都还在历史记载中存在身影(期间改了姓氏,后来又复姓柴),这对于以往任何一个篡位的世家来讲都是难得的。与柴家遗族相比,宋太宗在位期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先后死去,这意味着血浓于水都未必能够善终,因此柴家能够善终,这能把赵家人称之为“道德楷模”了。
当年宋太祖在陈桥兵变后,返回汴京让周恭帝柴宗训禅让给他,这才算完成了权力的转移。因为这种登基的方式属于和平地、温和地过渡,而且柴荣剩下的四个儿子中,最大的柴宗训也才七岁,所以赵家以及柴家当时的矛盾并不大。
关于宋太祖在皇宫里看到柴荣的幼子,然后大臣建议宋太祖杀了他们的故事是记载在北宋的王銍《默记》之中:
10
所有的开国皇帝都非常忌惮前朝的皇室子弟。尤其是前朝皇帝的儿子,更是会想方设法把他们杀掉。因为在皇权社会里。留着前朝皇子,实在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有人想利用前朝皇子们的影响力图谋不轨,就麻烦了。
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明朝末年,由于崇祯皇帝的儿子们流落各地,因此,整个清朝初年,甚至一直延续到康熙末年,都还不断地发生借拥戴前朝皇子造反的事情。而清朝更是采用“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人”的方式,杀掉了不少无辜的人,造成了不少悲剧。
(陈桥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