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清的《贰臣传》居然没有收录吴三桂
1
乾隆编写《贰臣传》的直接原因很简单,因为他闲得慌。当60年皇帝,3年多太上皇,实际掌权长达63年之久,古今未见第二人。时间多了,幺蛾子自然就多了。至于间接原因就比较多了。
一、立足已稳,需要缓和民族关系。
简单来说,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过河拆桥的行为。过去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等创业之主在创业的过程中,是非常需要这帮汉臣相助的。
因为八旗兵马战斗力虽然强,可人数实在是太少了。八旗兵满打满算也不过才20万人,可明朝的军队有至少100万人,李自成、张献忠的军队也号称有100万多人。
所以说清朝想要统治天下,就必须要借助汉臣们的相助。清朝入关以后,给兵丁入编制。当时八旗兵就有20万人左右,这里面包含了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八旗。而汉人为主的绿营兵却有60万人左右。
2
贰臣,顾名思义,就是身事两朝之人。根据《辞海》的说法,又可以理解为前朝大臣在新朝任职者。“贰臣”现象在我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但是这个词汇固定成词还是在乾隆年间,并且乾隆还在四十一年(1776)下令国史馆编修《明季贰臣传》,开创了全新的体例,收入了125位“大节有亏”的明末清初贰臣,收录于《清史列传》中,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买一套读一下。至于乾隆为何于此时下令编写贰臣传,大致有有如下几个原因,既有关于乾隆私人爱憎,又与清中期历史形势、现实政治密不可分。
?先来说说乾隆的私人原因。
《贰臣传》的编纂起因还是开始于乾隆对钱谦益的强力批叛。话说在乾隆时期清朝入关已逾百年,乾隆为彰显文治,就要搞些文化大业。于是乎就到处寻访前代遗书,重新编订,以传之后世,当然其中也有查禁反清书籍之意图,其文化成果就是《四库全书》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又不是本文重点,我就不展开说了。
话说乾隆这人吧!也是一个爱看书的的主,对于征集上来的书会加以阅读,并时不时的指导征书工作,可能读着读着读到了钱谦益的《牧斋有学集》和《牧斋初学集》,然后画风就不对了,乾隆在阅读过程中,见到钱谦益的文集里对清朝多有诋骂之语,就小宇宙爆炸,大骂了一通,泄愤原文较长,歌词大意就是:“钱谦益这货真不是个东西,拿着本朝的俸禄,砸着本草的锅,实在是个牲口。”是为乾隆三十四年。附本文“金句”并全文图片。
《清高宗实录·卷八百三十六》:夫钱谦益果终为明臣守死不变,即以笔墨腾谤,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为本朝臣仆,岂得复以从前狂吠之语刊入集中,其意不过欲借此以掩其失节之羞,犹为可鄙可耻!
3
乾隆帝下旨编《贰臣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信号,表明乾隆帝开始敢于以汉人的思维去瓦解汉人可能的和潜在的逆反。
清廷以异族入主,定鼎天下,但异族身份始终是其如芒在背的一根刺。清朝前期的几位统治者既要时刻提防着汉人的反抗,又要反复表现出对汉人的关爱和对汉家文化的热衷,逐步培养汉人对清廷的认同感和效忠意识。
但到了乾隆年间,天下虽然承平日久,汉人反抗的声浪看似日渐式微,但可能的和潜在的逆反仍然存在。不过,再像以前那样公开严满汉大防,以严酷手段镇压,也的确会破坏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
4
乾隆皇帝在编著《贰臣传》的时候,他其实是说了他的编撰目的的。
他把《贰臣传》分为甲卷和乙卷两部分。甲卷的人,本来是明朝的大臣,后来投降了清朝,并且对清朝忠心耿耿,还立了战功。乙卷的人,投降了清朝以后,却没有什么贡献,只是碌碌无为。
显然,乾隆皇帝在这里,提出了两条标准:一条是“德”的标准。《贰臣传》里的人,都是从明朝投降过来的。如果天下不大乱,他们一辈子都会忠君爱国。但是因为“遭际时限”,因此,便选择投降了清朝。
(乾隆画像)
虽然说,投降清朝,属于是迫不得已,但是毕竟投降了,这就叫做“大节有亏”,所以,就应该被列入“贰臣”的行列。就必须把他们列出来,昭告天下,让大家知道,任何时候,只要不忠,就应该被打上耻辱的标记。
5
因为吴三桂是逆臣不是贰臣。先明臣反明降清,后反清自立为王(皇)。后乾隆编《逆臣传》第一位就是吴三桂。
6
因为平西王算不上贰臣啊!
《贰臣传》,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编纂的,收录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贰臣传》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卷78、79两卷中。
贰臣传甲 卷七十八
刘良臣,刘泽洪,孙定辽,孔有德,王鳌久(王鳌永),王正志,徐一范,徐勇,郝效忠,马得功,李永芳,孟乔芳,张存仁,刘武元
祖可法,尚可喜,洪承畴,刘芳名,李国英,张勇,祝世昌
7
8
这就是个思想非常垃圾的人,他不理解大多数的人情事故,只因他是皇帝,就要按他的意思来办。凡是不和他同趣味的,美好的,他就要破坏,想着法的让你知道他的存在!
9
贰臣这个贰就能说明问题。贰臣指的是降了后安分跟着走到底的,平生只二姓。吴三桂降而复叛,归为逆臣了。数字上属于3,和贰也对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