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什么有的老师“不虚心”?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你好,我是德州水上泉城,很高兴这个问题。我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和有的老师"不虚心"没有因果关系。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三个走在一起的人,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端正学习的态度,善于向别人学习,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有的老师不虚心"这句话与"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老师队伍里不全是精英,也有素质不高和不虚心的。

老师群里也确有这样不虚心的人,整天夸夸其谈,不学无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人前说起话来我行我素,天下老子第一,目中无人。学生面前知识溃乏,误人子弟。这类人应该从老师群里剔除出去,拉黑、删掉、封杀。

2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在如今这浮躁的社会中,受风吹日晒,食五谷杂粮,行事可能渐行渐远,做人可能渐远渐偏,内心可能渐远渐无书。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追名逐利,投机取巧,屡见不鲜,跃跃欲试,蠢蠢欲动,甚至某些教书育人的老师也变得不虚心起来,把三人行必有我师逐渐变成了三人行我必为师。

有的老师可能是读书明理明德久了,仍在心中牢牢地记着圣人的教诲,诲人不倦,为人师表。但有极少数的老师则在书海的浸润下,在世俗之风熏陶下,不再坚守自己的初衷,把书读成了油水两张皮,变得市侩起来,势利起来。

脱掉那层虚怀若谷,脱掉那层谦虚谨慎,脱掉那层文质彬彬,脱掉那层温文尔雅,摇身一变把自己的淡泊,宁静,致远,统统扔掉,不再虚心,来了一个高调张扬的华丽转身,来了个三人行我必为师,态度骄横,唯我独尊。面对学生,势利对待,面对家长,两种嘴脸,传道受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变得猥琐,龌龊,铜锈味。白纸一张的学生,唯唯诺诺的家长,手足无措的人们,在这种强烈的反差刺激下,必定对老师产生怀疑,必定对教育颇有微词,如同一个一直跳着芭蕾舞的演员突然变成了商演的脱衣舞娘,让人目瞪口呆,瞠目结舌。

教育人的人一旦变成被别人屡屡教育的人,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个人不是智力出现了问题,就是这个人的道德出现了问题。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变成三人行我必为师,是一个教师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更是这个世界的悲哀。在我心?中,我一直以为教师是个很高尚的职业,很伟大的事业,如同溪流中的浪花,欢快,轻盈,偶尔的碰石虽然会迂回,但我更愿相信他只是偶尔的调皮而已。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我是汉水江哥与大家共勉。

3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基于古代学者少之又少。他们互相虑心学习,蔚蓝成风...

当今部分学者,为物质激烈竞争,根本目的养家糊口...

时过迁境,古风不在。部分学者难免陷入俗套,比比皆是...

4

虚怀若谷的人在当今社会的确不多,本事不大,胆子大的人倒很多。

教师队伍中固步自封,目中无人者不在少数,学校里的一些管理者尤其如此,既不自信,也不虚心。盲目照搬他人经验,生搬硬套,不看实际,但是又不会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一茬领导,一种模式,弄得教师无所适从,不知怎么教才好。

教育本应该最需虚心学习,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因材施教才是,没有什么万能法宝,但大家都急于出人头地,静不下心来,所以就很难虚心。

5

虚心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只是提倡大家要虚心,不是老师必备品德。老师,尤其是小学和初中老师每年起来就教那些知识,一般他们都弄得很熟,于是,他们莫名其妙的认为自己很有学问,部分老师就会自我感觉良好起来,所以,他们在学生面前就显得自信满满,当然,这也是想在同学中树立自己的威信的表现。老师不能谦虚是有,但并不影响他们把学生教好。

6

老师不是人民币,不能让人人都满意。学校班级是个群体集体,多数决策是按大部分人的条件制定的。很多事情也不是老师说了算的。

比如我们学校的网课,每个级部用的软件不统一,有用qq的,有用钉钉的,有用微信的,有几种软件结合的。我们级部用的是qq,当时级部主任征求了我们的意见,有些同事使用过QQ,学生也都有QQ,QQ可以分享屏幕,播放视频,课件,发送文本等诸多优点,有些班主任也早建立了班级QQ群,不需要再给家长添麻烦,所以决定用QQ。一个班级一个群,各科老师都在这个群里上课。但各科老师发消息,学生发各科作业也会刷屏。后来改成作业私发给老师。可并不是所有的级部主任都这么民主。有的级部是级部主任决定统一使用的软件,有的是老师们自己定。还有的老师比着早上课晚拖堂多布置作业……

如果想自己的建议被老师采纳。需要考虑您的建议是否能被大部分家长接受,注意建议的语气、表达要详细完整。若是老师认为可行,能自己决定的就自己决定,自己决定不了的会向上级反映。上级同意了才能改。

彼此体谅,智慧沟通,才能共赢。

7

个人理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并非有人要刻意为我师,而是我能“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