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水浒传》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算不算败笔,...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施耐庵写王进这个人物,不是败笔,而是点睛之笔,神来之笔,鬼斧神工之笔。“王进”点明了《水浒传》中妖魔的来历,同时,也隐藏着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原由。这是一个多重隐喻的重要人物,绝对不是一个过渡式的、只为引出梁山好汉故事的临时性角色。

文本中的王进虽然下落不明,而且,恐怕再也不会现身在故事中。但是,整部《水浒传》几乎都是围绕着“王进”在写故事,“王进”始终在“九纹龙”的身边。而且,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很大层面上都是因为这个“王进”。

怎么回事呢?

2

王进的故事绝不是《水浒传》的败笔。恰恰相反,如果你要想读懂《水浒传》,反而还绕不开这个王进。

王进的故事,点出了水浒的主题。

王进的故事出现在《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话说,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年仅25岁、还没有皇子的哲宗赵煦抱病而亡。于是,在向太后及其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平日里养尊处优、轻佻浪荡的端王赵佶成为了北宋的第八任皇帝,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宋徽宗。

这对于端王府来说,真可谓是名副气死的喜从天降。端王成为了皇帝,府内给他帮闲的高俅等一众人,自然也随之飞黄腾达。于是,泼皮破落户出身的高俅,摇身一变成为了北宋朝廷的太尉。

太尉是官职的名称,太尉在宋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

3

《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不是败笔。

一,写王进揭示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普遍性。

小说《水浒传》里的高俅,是殿帅府太尉,是宋徽宗的重臣。与蔡京、童貫等同为北宋最高层统治者的典型代表。

《水浒传》表现的乱自上作、官逼民反,一般认为是从写林冲被逼上梁山开始的。但小说,在写林冲逼上梁山之前,写了一个王进。王进如同林冲一样,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是被高俅欺辱陷害,而背井离乡,携老母远走边关。

如果说林冲的逼上梁山,是因为高衙内看中了他的妻子,高俅为了达成自己的螟蛉之子的愿望,因此陷害林冲,事出有因。

而高俅对付王进,则只是为报夙怨。而这个“夙怨”只是当年高俅学习枪棒曾被王进的父亲打伤。高俅当上殿帅府太尉第一天上堂,就借故要置王进于死地。毫无道理。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98条回答。

写王进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原因如下:

5

这问题提的,就如同一个小孩子问他父亲:

“你为什么要看书?”

小孩子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要看书?就如同题主理解不了《水浒传》的开头写一个下落不明的王进一样,而《水浒传》用王进开头,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王进为什么要丢掉东京八十万枪棒教头的差事,带着老母逃出东京,转投延安府老钟经略相公呢?

因为街头混混、泼皮高俅成为了殿帅府太尉,高太尉上任伊始便公报私仇,寻王进的晦气,这才逼的王进背井离乡,远走他处。

6

写王进不是败笔,反而是一个点题之笔,背后隐藏了好几条暗笔。为什么呢?

我们首先要知道王进的身份背景,王进这个人,是北宋时期下层的官僚,还是一个武官。一定要深刻理解王进这两个身份属性。

我们看《水浒传》里,上梁山的所谓贼寇里,最多的,影响力最大的是哪一类人呢?

阮氏三雄这样的平民百姓?不是。

7

8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水浒传》的一开头,就先抛出个同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王进来,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

“逼上梁山”,是《水浒传》中的重头戏。那么在梁山这一百单八将中,真正是“逼上梁山”的又有几人呢?

宋江,杀了阎婆惜后虽说也历经磨难,但他在逃跑时并没有去投奔梁山,而是跑到素不相识的柴大官人那里去了。即使后来在发配江州路过梁山时,仍是一口回绝了晁盖等人让他落草梁山的请求。最后虽然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上了梁山,也是被晁盖等人劫了法场营救后才跟随而去的。这,能算作“逼上梁山”吗?

9

10

因高俅得势,王进逃出,而又引出史进等人直至一百零八人一一亮相,这中间,有一个鲜明的逻辑,叫作乱自上作。王进的故事,就是整本水浒的一个引子,逼上梁山人物命运,自此开场。

史进的这个名字,是有内涵的。水浒的史,就从此公开始,所以,让王进首先与史进相遇,留下一段缘份,然后扬长而去,史进者,水浒史由此揭开生篇。

王进的引子,至少有几方面的价值:

第一,创设伏笔。

王进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的故事是不虚构的。那么从这样的人物切入,让水浒传的小说,有了真实的起点,尽管后面有种种神话般的演绎,但起点之真,加上诸多人物的性格之真,让这部书有非常鲜明的文本价值。虽非真史,却是很有味道的野史。

其实还有个水浒后传,王进会再度出场,这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教头,在水浒传中逃避迫害,但金人入侵后,他奋勇而起,加入到抵抗者的队伍中,并战死疆场。那么,水浒传的开场,王进就是一处伏笔。只不过,很多人只看水浒传,不看后传,故有王进的失踪是否为败笔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