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是蜀地大儒之首,为何劝刘禅不战而降?
1
谯周在三国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独特就是在蜀汉的历史上,是一个开启之臣,又是一个结束之臣。他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劝说刘璋投降了刘备,开启了蜀汉的进程。而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他又劝说刘禅投降曹魏,终止了蜀汉的延续。这位老臣经历了蜀汉的全过程,并且成了劝降专业户。那么,他究竟有什么目的,要这样做呢?
一、谯周劝降。
在历史上的记载,谯周本身是一介大儒。他的专长是读书治学,并不过多干涉朝政。不过在蜀汉的历史上,他却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因为他的两次劝降,对蜀汉造成了深远影响。这是因为他虽然无意名利,却因为远见卓识受到大家的认同。在关键的时候,大家都想要听取他的意见。
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刘璋与刘备作战屡战屡败。到了战争的后期,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率领的援军打破刘璋军的封锁,夺取了各地的政权。刘璋束手无策,只能独守成都孤城,等待张鲁援军的到来。
可是让刘璋没有想到的是,张鲁援军的首领马超却投降了刘备。刘备给马超增加军队,让他率领来到成都城下示威劝降。在这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谯周不惧危险,以天命所归为由,劝说刘璋投降。刘璋投降刘备后,谯周也成为刘备的开国功臣,得到了任用。
2
他当然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量的!谯周这种人,嘴里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从老刘家的角度来说,谯周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虽说他是蜀汉文化界的大拿,可是这家伙有才无德。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正是这位谯周,用如簧巧舌,劝说了自己的主子刘禅投降,从而灭亡了蜀汉。
所以说,真正灭亡蜀汉的还不是邓艾,偏偏就是这位蜀中大儒谯周。结果谯周还被后人冠之以“全国之功”,实在是贻笑大方。
作为蜀中大儒,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品行吗?在封建时代,忠君爱国难道不是品行中最重要的一点么?教育自己的弟子做一个投降派,难道就是谯周存在的价值?那么为什么谯周要顶着卖主求荣的帽子做这件事呢?
3
在《幼学琼林》中有这样一句名言:“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明哲。”其实谯周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末年刘禅身边少有的几个头脑清醒的人。谯周何许人也?
谯周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因其学问大,在蜀国享有“蜀国孔子”的称号。
谯周看到蜀国因连年征战,导致国库亏空,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因而时常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于是他就认为大将军姜维北伐劳民伤财,不合时宜,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后主刘禅的支持。
后来,大将军姜维由于能力不济,次次北伐,除了偶尔能打胜仗外,大部分时间处于战略防御。这让后主刘禅很是不满。可姜维手握重兵,刘禅也只是摇头叹气的份。谯周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公元263年冬,魏国名将邓艾率兵逼近成都,刘禅召集群臣商议,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我认为谯周是从这几方面考虑的:
4
公元263年,18万魏军伐蜀,大将军姜维率军将魏军主力钟会十几万大军堵在了剑阁,但是邓艾却另辟蹊径,偷渡阴平,连克涪城、江油、绵竹,兵临成都城下,正是这个时候,蜀汉朝廷对于接下来是战是降吵成一片。
蜀汉朝廷大臣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投靠东吴。
有人认为应该向东逃走,投靠东吴政权,因为东边还没有敌人到达,而且东吴与蜀汉是盟友,如果向东逃,可以由镇守江州的罗宪接应,再经长江到达东吴境内,非常方便。
谯周与刘禅
5
6
姜维虽然忠心,能力不是差的一点半点,蜀国后期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老百姓处于极度贫困之中,除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人心思变,谯周不过是个代表人物而已。有识之士是为百姓考虑,也不一定是不爱蜀国。
7
谯周会观天象,其中主要是刘禅没有头脑,还有诸葛瞻不听同僚的话,才失败到这样。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