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请问各路大神,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有何异同?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中的认识论学说,但也同时分为各有侧重的学派。

“理学”,自北宋产生,盛行于南宋和明,衰落于清。这期间,涌现众多学派,影响广及千年。

朱熹,与程颢、程颐属于狭义“理学”,以“理”作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被称为“程朱理学”。

因此,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理一元论哲学”的认识论。

二百多年后明代王守仁,号阳明,与陆九渊为“心一元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格物致知”认识论,自然以“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2

从个人角度出发,我眼中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一句话: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也是一句话:知行合一!

朱熹和王阳明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朱熹认为天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个规律掌管着天下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礼义廉耻还是人间烟火,统统都在这个规律之下。

但这个规律并不是随便一个人能达到的,必须按照他老人(以及孔孟两位圣人)的指导,严格遵守并一点一滴的实践。消灭自己作为人,身上存在的诸多欲望和问题,最终就能成为像孔孟一样的圣人。

而王阳明也认为天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但这个规律并不需要每个人都要像孔孟一样做的那样好,才能成为圣人,而是让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自己的行为统一起来,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去发现天理并做好它,这个人就是一个圣人。

朱熹说的那种圣人,根本就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连他自己也做不到。但因为这样做,像他这样的读书人才能掌握话语权,成为这个社会的上层人。

3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朱熹和王阳明,作为宋明理学两大对峙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截然不同。朱熹注重在事物上求理求知,而王阳明注重致本然之良知于事物。正是这种不同,导致了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在治学路径上的方向差异。朱熹;王阳明;格物致知;致良知朱熹和王阳明是双峰并峙式的宋明理学大师,但两人的学问宗旨有根本不同,尤其在“格物致知”的解释和发挥上,两人的区别最为明显,造成了后世不同的治学方向。一、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格物穷理“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大学》云:“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朱熹惟恐人们理解不透,对于“格物致知”做了详解:“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朱熹认为道理散见于事物上,需要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格尽天下万物,大道才能贯通。但,朱熹的观点其实是有违儒家之道、孔孟之训的。儒家正统观点是良知天赋。孔夫子虽然很少言天道和性,但他的言行是绝对支持后来的孟子的良知天赋说的。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坦陈他并非生而知之者。可为何一问便知,并非他事先花了很多精力储备了大量知识和技能,而是因为他有“一以贯之”的道,即良知。孔夫子有一颗尊崇周公的诚心,所以,遇到祭祀周公这类事情,他会主动去学习祭祀周公的礼仪。农夫问他事情,能就着事物的本末,逐步启发农夫,自己也逐渐明白了事理。

4

朱熹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新儒学的重要标志,他将先秦的儒学作了巨大的理论篡改与发挥。他对儒学思想的最大特色的形而上学化的精神确定是理,也即天理,他说无极而太极,理寓于气,气制于形,日月星宿,刚气上腾,山川草木,柔气下凝,资阳以昌,用阴以成。

……因此我们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朱熹对儒学的最大认识就是儒学理论的形而上学性以及儒学的理念性与精神性。如果这个认识是正确的话,那么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竭尽全力,展开我们的想象,穷尽事物的最本质的虚幻特征,从而发掘出这个事物所谓的而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基本规律,即事物的天理,然后我们再遵从之。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康德的理性和黒格尔的唯心主义,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是何等的相似。

……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因为在王阳明看来,朱熹的格物致知实在是太不合人的特性了,王阳明认为如果我们按照朱熹设定的目标与精神去践行格物致知的话,那么我们不仅得不到格物致知的真实世界,而且我们还会因为这种格物致知的强迫性精神而让我们的心灵倍感痛苦,同时又因为一般的普通百姓天资不足,悟性与觉性也浅薄,因此普通百姓是很难达到圣人的成就。

……同时王阳明受佛家的启发,他认为人人皆具圣人的天赋,因此圣人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与专属,在他看来只要每个人修道时倾听内心的声音,那么人人皆可成就圣人,人人皆是贤达,在这样的思维下,王阳明就主张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以及知良知结合起来,让行为实践的格物致知受人的良知监视。

……王阳明认为,所谓良知就是一个人心中存在的天理,这种天理良知实际上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谓的和谐,协调,平衡,对称,圆满,美好,公正,公平,善和真。如果用现代数学来看,这种良知就是恒等式,正方形,圆形,正方体,圆球,如果用牛顿的经典力学看来,王阳明的天理良知就是质点的惯性以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