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过年还贴对联吗?贴春联的习俗由来是怎样的?
1
我家过年还贴春联,春联上多是辞旧迎新或表达美好愿望的话。而最让我过目不忘的是街坊一光棍贴的春联——上联: 一年一年又一年;下联: 年年结婚没有咱;横批:再等一年。
春联最早起源于桃符。
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多的桃木做的,在上面写“神茶”、“郁垒”两个神名或驱邪降福之类的吉祥语,称为“题桃符”。
到唐五代时期,便演变成写对偶、警譬之句。据《宋史 蜀世家》记载,五代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新年到来之时,命学士们“题桃符”,他认为学士们题得不大好,就自己在桃符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春联仍然被称为桃符。如,宋代,王安石有《元日》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
谢谢你的提问。家家户户贴春联,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春节传统,红红火火的对联贴在家家户户的门上,这种习俗起码有600多年,也就是说,起码从明代开始,中国的民俗里,多了一种新的春节文化,就叫做贴春联。
晚清对联书法作品。
我们家年年贴对联,我自己也是年年要写对联的。贴春联的时候,大家动手一起贴,很是增添一些小小的快乐。
这是一种文化的快乐。除了自己给自己写,亲戚朋友的春联,也是我写的。
今年,我还第一次受到一份春联赠品,但是一看是印刷的春联,我肯定还是要自己再写一个对联贴在家门口的。
3
春节贴春联习俗是怎么来的?记载的版本各不相同。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桃换旧符,这是古代人们过春节,在桃木写上镇邪的符画贴在门上,那时候桃符就是春联,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就是古代最著名的春联之一,由此可以肯定春节贴春联是从宋代开始,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后来通过时代的演变,人们把桃符改成联语,用红纸书写春节贴在门上,以示庆贺。春节是中华民族喜庆节日,春节贴春联以成为习俗,一直流传到今。春节贴春联,有节日喜庆联,经商联,景物联等等,春节各行各业可根据需要而选择!2019年新春佳节来到了,我送网友一幅对联如下:“看今日头条;写问答”。祝友友新年快乐,万事顺发,全家安康,事业辉煌!
4
春节贴对联的中国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对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对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对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对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对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对联的普遍盛行。
贴对联
到了清代,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对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对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5
春节对联,民间称为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为大家所喜爱。它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伴随着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书法艺术的不断演变过程中出现的。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春联最早可追溯至唐末五代,”相传后蜀少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至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在明代开始盛行,每逢春节,无论高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此寄托新的一年中家人心中的美好愿望,也为过年增加喜庆气氛。到了清代,由于清满族皇权非常推崇汉文化,春联高手如云,数不胜数,名联异彩纷呈,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今,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春联作为中华文化中别有民族风韵、独具喜庆特色的艺术风俗习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一是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横幅、联对、斗方,有纸质的、材料制作、电子产品,有帖的、挂的以及影像的等等,可谓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热闹非凡。二是内容丰富多彩,有传统的福、寿和经典的对句,也有具现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经典之作。例如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等这些通俗易懂的春联已为大家普遍喜欢
有人喜欢自己书写春联,尤其在农村,自己动笔,亲自体验过年的喜悦,写了自己贴,或送亲朋好友;或是请人写,大家图个节日热闹,皆大欢喜。
6
这个传统习俗还是应该传承下去的。其实应该叫春联,是咱们中国民间春节的习俗,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必须要工整、简洁并且描绘美好形象和抒发美好的愿景。
春联起源很早,早在周代就有,只不过当时叫桃符。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上,桃符长6寸,宽3寸。到了宋朝还一直叫桃符。王安石在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了宋代桃木板改为纸张。所以春联真正应该起于宋,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被推崇成了习俗。正所谓: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年,时序车轮总向前。
7
当然贴对联(春联)了。这是迎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家人团聚,喜庆过去一年的丰收成果和新的一年开始而贴春联。贴春联也是中华民间传统习俗,是一代一代人相传到今天的。我们这里都有每年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嘎嘎(花花)就是贴(对联)春联的习俗。
至于贴“春联”的来由,据先辈和老师说:“我国贴春联的习俗好像是从周代的时候就有了,当时叫“桃符”,它是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的。不过很少人家贴,只有富家人大门口才会贴的。到了宋朝仍然还叫”桃符”,这时贴对联的人家相应的比较多了,不过有桃木板改为纸张了”。他们说:“春联真正兴起应该是在宋、明时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被推崇成了习俗到至今。”正所谓:“喜气临门红色研,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年,时序车轮总向前”。
谢谢
8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描写的是当时过年的情景。古人认为桃木能避邪,过年时在大门两边挂上长方形的桃木板,名曰“桃符”,每年更新一次,所以就有了“新桃换旧符”之说。桃符就是对联的雏形,据说起源于春秋时代,后来有了纸张,人们就把对联写在纸上,于是就有了春联
9
关于对联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对联的源头,基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对联的前身是“桃符”。
据《淮南子》说,所谓桃符,又称“桃梗”,是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悬挂在正门左右门扇上用来驱鬼镇邪的桃木板,上面分别画着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shū)”和“郁垒(lǜ)”的神像,或者写着他们的名字——左神荼、右郁垒。
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我国中原地区民间过春节就有家家户户悬挂桃符的习俗。
10
几位网友已经很清楚的述说春联的起源及演变过程,可见过年时,中国人乐于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经久不衰,很好地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我在过年时,尽管毛笔字写不好,对联也只是自己写,常常是将一家人的名或姓嵌于联中,再找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