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如何成功登陆台湾的?
1
2
郑成功的兵力是对方的二十多倍,如果还拿不下台湾,那才有问题呢!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复明无望、清朝统治日益巩固下的一场战争,此战,郑成功率领大军赶走了荷兰人,让台湾岛重新归于中原王朝。
那么,郑成功收复台湾,凭什么能够成功呢?
一、郑成功的兵力远超荷兰
1661年3月,郑成功率领25000名将士,300艘战舰,从金门出发,登陆禾寮港、逼降赤嵌城、包围台湾城。
3
虽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几百年后回望,依然十分荡气回肠。但放在1661年战事爆发时,这绝对是个意外。特别是作为交战方的荷兰殖民者,那更是万万没想到。
因为一个无比重要的事实是,在发动收复台湾战役之前,当时的郑成功,正是军事实力严重困难的时候。
自从1646年扯起东南抗清大旗后,身为南明“延平郡王”的郑成功,就一直奔波在浴血抗清的战场上。到1659年时,更是打出了惊天大动静:他的十七万大军挥兵北上,一路横扫凶悍的清军八旗,水陆兵锋直抵南京城下,却在关键时刻出现战略误判,陷入到清军的反包围里,虽然艰难突围回到厦门,可是多年积攒的家底,几乎是一战赔光。
而比兵力损失更惨重的,就是装备的损失,郑成功大军里的重炮装备,几乎全在南京一战赔光。纵横长江江面的三桅跑船,更几乎全沉进了海里。退守回来的郑成功,虽说手里还有几万残兵,但是大型战船损失殆尽,手里最多的战船,也只是能载炮两门的“大青头”船。以这样一支部队,去渡海东征拥有强大装备和航海实力的荷兰殖民者,收复拥有坚城热兰遮城防御的台湾岛,本身就是个艰难的任务。
4
郑成功在台湾登陆是非常顺利的,至少在登陆时没有受到荷兰人的阻击。
何斌提供给郑成功的台湾布防图,让郑成功避开了热兰遮城的火力,在涨潮时通过鹿耳门航道登陆。
(郑成功)
当时,荷兰人在台只有两个主要城堡,一个是热兰遮的坚固棱堡,一个是赤嵌城。
5
台湾与福建隔海相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世纪初,荷兰殖民主义者向东扩张,于1624年侵占了台湾。由于荷兰殖民者对东南的骚扰,严重影响到明朝大将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坚持反清复明战争。而郑成功在反清复明事业开始不久则有意要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
1661年,全国大陆基本被清军占领,郑成功势力被压迫到以厦门、金门为中心的一隅之地,而且清廷发布迁界禁海令,将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并严禁船只下海,对郑成功势力构成严重威胁。于是郑成功下决心集中兵力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
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大军分乘数百艘大小战舰以从台湾逃回大陆的中国人何廷斌为向导,开始了收复台湾的伟大征程。
舰队经过一昼夜航行首先抵达澎湖列岛,在这里停留近一周,根据岛上群众提供的消息,郑成功决定选择趁着4月2日台湾鹿耳门涨潮的时机,航渡鹿耳门,在禾寮港登陆台湾。
台湾海岸线很长,可以登陆的地点也很多。鹿耳门位于荷兰人设在台湾主要据点赤嵌城、热兰遮城附近,扼两城之要害。一旦进入鹿耳门,就可以控制赤嵌城及其港口,断敌出海之路。但是鹿耳门地势险峻,从这里登陆有南北两个航道。南航道处在热兰遮城和赤嵌城荷兰人火炮射程和夹角之内,郑军很难突破。北航道位于赤嵌城西北处,因为航道迂回曲折,水浅沙平,不利于大舰队航行,因此荷兰人在此没有设防,仅仅在鹿耳门口沉塞了几艘大船,以为可以阻挡敌军。
6
1661年,郑成功率数百艘船、两万多名将士东征,舰队行驶到鹿耳门后,能否赢得攻台战争的胜利,关键是能否顺利完成登陆。
当时荷兰的兵力主要驻扎在大员岛的热兰遮城及对岸的赤嵌城,在大员岛附近有两条主要的航道:一条为北航道,又称为鹿耳门港道,水文条件十分复杂,曲折迂回,且海水较浅,大船难以进入。另一条为南航道,又称为大港道,入口处狭窄,水深可进出大船,荷兰人在此修筑热兰遮城堡,所以南航道处于城堡炮火打击范围。
问题来了:南航道适于航行,却有密集炮火;北航道没有炮台威胁,但不适合航行。怎么办?在东征之前,曾作为荷兰人翻译官的何斌通过自己的观察,认为北航道的泥沙长期受到潮水的冲刷,或许会冲刷出一条较深的港道。他指使心腹郭平乘坐一条小船,假装钓鱼,在鹿耳门与赤嵌城之间用竹篙探测水道的深度。结果令何斌激动不已,海底果然被冲刷出一条可供船只行驶的港道。如果是涨潮,航道可有四尺多深,足够行驶战船。何斌将所勘探的鹿耳门水道绘在地图上,并且亲自为郑成功的舰队导航。
郑成功是冒了巨大的风险,把赌注押在何斌身上。尽管何斌事先作过勘探,可是这不是一两艘船要通过,而是数百艘船,一旦搁浅,前进不得也后退不得,那就惨了。要顺利使整支舰队通过鹿耳门水道,还必须有潮水的配合。潮汐有个规律,每逢初一或十五时,总是比较大,此时港道的水位也最高。郑成功抵达的这天,正是四月初一,大潮!
按常理说,鹿耳门航道很狭窄,平常只能两条船并行,这一天却十分意外,潮水特别大。《先王实录》中,曾参加台湾战争的杨英写道:“先时此港颇浅,大船俱无出入,是日水涨数尺,……亦天意默助也。”《台湾外纪》也写道:“水比往日加涨……加涨有丈余。”国姓爷选择在大潮时通过鹿耳门港道,在时机的把握上恰到好处。不仅如此,这一天竟然是罕见的特大潮,真是有如神助,不仅是一般的小船,甚至连舰队中的大船都顺利无碍地入港道。
7
首先郑氏家族常年在台湾周边活动,拥有很深的人脉资源和丰富的水文资料。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经是横行四海的商贾兼海盗,曾经拜在中国当时的海商领袖李旦的门下充当义子。后来与荷兰殖民者关系良好的李旦就把台湾的魍港贸易点交给郑芝龙管理,郑芝龙还通过荷兰官方取得了私掠证书,成为了官方承认的海盗,经常在台湾周边洗劫渔船。而到了郑成功时期,郑芝龙积攒下来的影响力依旧存在。郑芝龙当年的财务官何斌竟然能够在荷兰人的眼皮底下为了郑氏父子私自向中国渔船收取进出口关税,同时也担任郑成功的密探。据蔡正元先生的《台湾岛史记》记载:“1660年,何斌派手下郭平假扮渔夫暗测鹿耳门水道的水深,水路和潮汐。”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珍贵的情报,郑成功才能够顺利度过有天险之称的鹿耳门。
其次,荷兰当时统治台湾的基础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根本就是为了贸易。当时的台湾是一种准殖民地的状态,荷兰人在当地派驻的海军和陆军并不多。郑成功能够成功登陆不难,但是登岛之后却面临着原住民和荷兰殖民者的双重夹击。原本预计很快就会结束的战争,反而不断地延长。《热兰遮城日记》记载:“(郑军)在诸罗山附近那一千人,有八百人被当地居民杀死”。但是,郑成功还是以非常顽强的战斗意志坚持到了与荷兰人签约议和。
最后,郑成功当时也急需要一块根据地来支持自己的抗清大业。随着反攻东南的战争失败后,郑成功所效忠的南明政权岌岌可危。而郑成功作为昭讨大将军,自然也必须为了日后做出打算。他最后成功征服台湾也是因为这种心态的促进,使得南明可以在台湾岛上偏安一隅几十年。
8
简单点说吧,郑成功遇到的,不是荷兰正规军,而是一支探险队兼海盗。
我们读过《鲁滨逊漂流记》,也读过凡尔登的作品,常常有这样的情节:欧洲人登上一个无人的小岛,就宣布:“这里是英国(法国、荷兰……)领土”;两个劫后余生的独行人相遇,不是结为平等的朋友伙伴,却是成为主人与仆人的关系。
这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是常态。想想看,英国本土面积比日本还小,人口至今不足亿。如果是一刀一枪去攻占土地,它能成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吗?
荷兰也是这样。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其实并没有优势可言,主要是通过抢占海上殖民地来成就其“大国”地位的。当然也包括对台湾的抢占。
9
公元1658年,郑成功在与清军的作战中遭到惨败。在大陆上,他控制的地域只有金门、厦门等几个沿海孤城尚在手中。这几座单薄的孤城显然无法支撑起郑成功规模宏大的反清构想。于是他的目光落到了台湾岛上。
南明永历十五年,大清顺治十八年,既公元1661年。占领台湾已经三十七年的荷兰人在海面上发现了一支庞大的船队。这场历时近9个月的台湾收复战彻底打响。那么郑成功是如何赢得这场战争的呢?
1、 知己知彼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明末著名的海盗头子,母亲是日本人。郑芝龙黑白两道通吃,无论是和大明朝廷还是与荷兰人混得都不错。少年时期的郑成功就已经十分了解福建附近海域的人文地理了,台湾也是不在话下,对于台湾的一些布防肯定也是了如指掌。
后来,随着郑芝龙投降大清,郑成功与父亲决裂,毅然走上了反清之路。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郑成功力排众议,确定了攻打夺回台湾的计划。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