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800人能战胜10万人?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2

张辽八百精兵击破孙权十万大军,发生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 年)的逍遥津之战。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场战役。

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汉中张鲁。当时孙权见曹操主力西调,便纠集了十万大军攻打仅有七千人驻守的合肥城。在战争开始前,孙权几乎将东吴所有的名将,如吕蒙、甘宁、凌统、丁峰、徐盛、潘彰等人全部带到了战场。出征阵容可谓是豪华!当然了,合肥的魏军守将也不赖。由张辽、李典和乐进三员悍将镇守。

战争爆发后,孙权的十万大军按照既定的行军线路(坐船走长江、濡须水),陆续到达了合肥城下。

第一天,吴军下船,在陆上安营扎寨。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当时在合肥城下扎营的吴军只是孙权亲自率领的部队,大概几万人,并不是十万吴军都到齐了。

第二天,天色刚亮,张辽被甲持戟,亲率八百精锐骑兵直冲孙权大营。在亲自斩杀了东吴军队的数十人和两名将领后,张辽杀到吴军的大营门前。并在吴军大营门口大声呼喊出自己的名号:“张辽在此!”

3

三国时期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比如曹操打赢的官渡之战,孙刘打赢的赤壁之战,但是这两场战役兵力相差还不算悬殊,最悬殊的还是合肥之战。当时曹操手下将领张辽仅仅率领800精兵,就把孙吴的十万大军打的落花流水。

汉献帝建安20年也就是公元215年,孙权趁着曹操讨伐张鲁的时候,钻了一个空子,亲自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合肥城。但时负责防御城池的将领是张辽,李典和乐进。曹操在临走之前给这三个人留下了命令,如果孙权来攻击,张辽和李典就主动出击,乐进守城。不过这三位对于曹操的命令存有质疑,因为合肥城池中只有数千军队,主动出击岂不是找死行为。

虽然有意见,但是领导发话了,作为手下不得不从。特别是张辽非常支持曹操的命令,他对众人说,老大的大军远在四川,根本来不及救援合肥,只有趁着孙权大军立足未稳,远道而来,挫败他们的士气,才能守住合肥城,众人听了之后恍然大悟。

说干就干,第二天张辽从数千人马当中挑选了800勇士组成骑兵队伍,猛攻孙权营地,他手持武器,身先士卒,连杀孙权两员大将,一路直杀孙权中军大营。吓得孙权连续后退到一座高地上,张辽乘势呼唤孙权下来应战,孙权不敢答应。但是看到张辽人少,他指挥大军将其团团包围。张辽也不恋战,率领骑兵部队四处冲击,突围而出。虽然损失了一部分人马,但张辽的“斩首行动”开始奏效,回到合肥城之后全军士气大振,接下来在几次攻城战中,孙权大军士气低落,攻城敷衍了事,最后不得不撤军。一年之后曹操亲临合肥,对张辽称赞不已。由此可见冷兵器时代,士气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人海战术起不了什么作用。

4

三国时期,魏与吴交界线上的合肥是一座战略意义非常重要的城池。曹操在这里据守,孙权则是数次向合肥发起进攻。其中,第二次合肥之战最为著名,在这次战争中,张辽一战成名,“威震逍遥津”,甚至传说东吴的小孩听见张辽的名字都不敢啼哭了。那么,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合肥之战,800人能战胜10万人呢?

我们先来看看第二次合肥之战发生的背景: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南征孙权没有斩获,于是撤军,临行前留下张辽、乐进、李典三人率领七千人马驻守重镇合肥,班师回朝。孙权这边,见曹操已走,又看重合肥的补给能力和战略意义,便伺机重整旗鼓,率大军反攻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刘备与孙权就荆州归还问题做出让步,刘备将荆州东部先行归还给了孙权,这样,孙权暂时解决了荆州的领土归属问题,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向北谋划。而这时曹操刚刚拿下汉中,无暇东顾,孙权见时机成熟,便在八月率领十万大军出陆口,进攻合肥。

孙权拥十万之众,而曹军只有区区七千人,这场战争在曹军看来,是凶多吉少,不过曹操早在攻打孙权无果班师之前,就留下密信,并嘱咐:“贼至乃发”。眼见孙权将至,守城的张辽、乐进、李典三人连忙打开密函,上写着:“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5

合肥之战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孙军与曹军以合肥为目标的争夺战。双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发过5次较大型的冲突,题主所说的应该是第二次。

一、战役简述:

215年8月,孙权趁曹操讨伐张鲁时,率10万大军出征合肥。此时合肥有张辽、李典、乐进与7000多士兵守防,双方军力相差悬殊。

张辽按曹操事先来信所定,亲率精兵800冲进敌营,斩二员大将,杀死数十人,直达孙权中军帐。孙权慌乱逃至山顶,以长戟自守。,孙权欺曹军人少令吴军围困。张辽奋力拼杀,孙权军望风披靡,无人能挡,战斗从日出直至中午,吴军士气全失,回军修整守备,曹军大胜,人心安定。

孙权围合肥10多天,攻城不下又遇上疫疾被迫撤军,孙权和凌统、甘宁、吕蒙、蒋钦等为后。张辽见孙军撤退乘机追杀,并将孙军撤退的桥毁坏,众将合力孙权才侥幸逃脱。此战是张辽一生的巅峰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便是从此战而来,《三国志·张辽传》之用了九个字概括逍遥津之战:“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张辽创下了八百破十万、吓得“东吴小儿不敢夜啼”的传说(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太平御览》卷279引魏略)。

二、原因简析:

1、一、孙权麻痹大意,认为曹操都败已是他手下败将,张辽更不在话下。他自认为敌我力量悬殊,张辽定不敢出城一战。况且孙权军长途跋涉立足未稳,张辽才偷袭成功。

6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合肥之战城中守军实际有七千多人。张辽带八百人出击并没有真的击败吴军,只是冲杀了一阵以后就主动撤退。此后吴军围攻合肥十几天,无法破城才撤退。

合肥之战始末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七月,曹操击败张鲁,夺取了汉中。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曹操夺取汉中以后,益州百姓担心曹操会率军南下,一日三惊。

正在荆州和孙权对峙的刘备让出长沙等地,换取孙权出兵合肥,以牵制曹操。孙权也有意借着曹操远在汉中的机会北上捞一把,于是率大军号称十万,兵发合肥。

此时驻守合肥的是张辽、乐进、李典三将,手下共有七千多人。在曹操西征张鲁前,曾经命护军薛悌带了一封密函到合肥,上面写了“贼至乃发”。张辽等人就打开密函,上面写着“如果孙权来犯,张、李二将出战,乐进和薛悌守城”

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7

逍遥津,张辽“八百破十万”。

这个听起来有如神话的故事被白纸黑字记载在各类史料。

张辽的800人虽然精锐,但毕竟不是奥特曼。如果他只是莽撞地去冲击10万大军,如同“肉包子打狗”。

要完成“八百破十万”的壮举,除了勇气和武略,更需要运筹之能。

关于“八百破十万”的几点误区

1、张辽以精骑欺负东吴步兵。

8

这个其实有点问题的,先说一下背景。

三国志记载“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诸将皆疑。“合肥之战的时候,是曹操西征张鲁的时候,孙权率众十万来攻打合肥。

首先,这十万人本身就有问题。

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晋阳秋曰:“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

9

三国中,吴国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打酱油”的角色,偏安江南,得过且过。其实,这是误解。孙吴政权的胃口,是绝不甘心屈居于江南,向西欲意取荆州地区,向北想要夺取江淮重镇合肥作为战略节点。合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孙吴政权来说,要想跨越长江而北进中原,就必须拿下合肥。对于曹魏政权来说,要想雄踞中原而南下江南,也必须守住合肥。因此孙吴和曹魏在合肥地区爆发过五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期间小规模冲突更是频繁。题主所说的合肥之战属于第二次合肥战役,又称逍遥津之战。

这里要纠正题主一个说法:当时曹军防守合肥的兵力为7000人,而不是只有800人。而且,曹军这7000人皆为精锐野战部队,统军将领为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张辽。合肥虽然不是大城市,但也是一座坚固的城池。如果曹军只拿800人就想防守住合肥,未免有点太看不起孙吴军队了。

再看看孙吴方面,鉴于曹军主力西移远在汉中地区,孙权觉得机会来了,于是集结了10万军队北上,想要从张辽手中夺取合肥。表面上看,10万对7000,应该是胜券在握。不过事实上,真正围攻合肥的吴军兵力也没有夸张的10万人,因为后勤运输线需要分兵,合肥周边地区也需要分兵攻占。孙权手中拥有七万人左右的兵力还是可以保证。

10

合肥之战是一场曹魏和东吴为争夺合肥而展开的一场战争,合肥之战不是一次战斗,而是围绕合肥展开的一些列战斗的总和前后持续了四十余年,双方也没有实质性分出胜负。

说到合肥之战必须提到曹操手下大将张辽,此乃张辽一生的巅峰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便是从此战而来,《三国志·张辽传》之用了九个字概括逍遥津之战:“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双方实力对比

关于此战的兵力对比,东吴发兵十万,孙权亲征,带有甘宁、凌统等大将。而据守合肥的曹军只有7000余人,张辽,李典,乐进负责合肥的防守。

兵力对比悬殊,而曹操大军尚在西征,不及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