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大沽抗击英法联军之战是怎么进行的?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1859年6月25日,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此战,英法联军13艘参战舰艇,3艘被击沉,3艘遭击沉,死伤官兵484人。而清军仅伤亡32人,大沽口炮台只遭到轻微的破坏。

长期被列强蹂躏的大清,这次是怎么做到的呢?

英法的老套路

1859年6月17日,大清天津道收到了英国海军少将贺布的知照:大清应该立即撤去安设在海口的障碍物,以便让联军舰队护送公使“完成和平的使命”。

以“进京和谈”为幌子,为进攻做好准备,是英法的老套路了。

2

这是一次清军毫无争议的罕见胜利,也创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纪录——中国军队击沉的最大吨位外国军舰(860吨的“鸬鹚”号),可悲的是,这个纪录至今都没有被打破。大沽口清军用破旧的铜炮铁炮击沉英舰4艘,重创6艘,这个战绩———远超几十年后的重金堆砌、号称世界第四的北洋海军。

1

清军的胜利,和事前的火炮工事准备,尤其是兵员素质和指挥艺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1859年初,曾犹疑不定的咸丰帝接受惠亲王绵愉等人关于“天津海口一带,急应妥为布置”的建议,谕令以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而得宠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署理直隶总督)前往天津一带,加强海口防务。

3

在第2次鸦片战争第2次大沽口战斗,指挥官是僧格林沁,他首先重整多座炮台形成互相支援态势。随后布设了大量战壕,栅栏和各种障碍物。

还集结了大批预备队,将所有精兵强将都调集到了大沽口。大沽口1万多清军包括,3千京营八旗,3千大沽协兵,昭乌达盟,察哈尔和哲里木盟蒙古各自出动1千人,合计3千蒙古军。还有,500直隶提督直属标兵,300北塘营兵等等。

清军多座炮台利用敌舰受阻于水中障碍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扬火力,随后反击有利击败登陆敌军。激战一昼夜,击沉、击伤联军兵船12艘,击毙、击伤英兵460人,法兵14人。英国军官死5人,伤23人,甚至海军司令贺布也受了伤。还活捉英、法兵各1名,并缴获了舢板船3只,洋枪41枝,以及其他许多军用物资。清军在这次作战中仅伤亡32人,大沽炮台只遭到轻度破坏,海口一切防御也没有损失。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主要是阴了八国联军一下。

当时大沽口炮台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共安火炮60门,其中12000斤大钢炮2门,万斤大钢炮9门,5000斤钢炮2门,西洋铁炮23门。

同时,僧格林沁还在河道内巧妙的设置了多重障碍物,包括: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并加强了伪装。

在洋鬼子舰队开入前,僧格林沁装作不敢应战甚至逃走来迷惑洋人。

5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咋说呢?这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对于咱哪个腐败的都冒了大酸泡的大清朝来说,还真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

那么他的经过是咋样的呢?咱啊,还得先瞅瞅这背景是咋回事!

背景

这事发生在咸跑跑咸丰帝的手上,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佬约翰牛和法国佬高卢雄鸡搂着脖,和咱咸跑跑咸丰帝的八旗大兵干了一架,八旗大兵那一步三晃悠的贵族范,在这俩老外的眼里没起作用,让老外按地上把裤子都被扒了精光,咸丰悄摸兮的跑了。

没得说喽,咸丰帝拿出大清朝的看家本领——割地赔款,得,这《天津条约》算是签了,你说你签就签呗!他还留了一尾巴,条约中规定,如果双方觉得不满意,旧条约到期后,还可以重新签订新的条约。

6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又于次年4月北上天津大沽口,把军舰开到距离京城这么近的地方,英法联军的野心昭然若揭。

本来打算先武力威慑后再谈判的英法联军,刚来到大沽口就被震惊到了。当然并不是因为大清的船坚炮利。

大沽口距离京城如此近,大清在这里基本等于没有设防,军备荒废,军纪涣散,英法联军看后都直呼内涵。

于是英法不准备只是停留在武力威慑了,真枪实弹给清朝的厉害看看或许能捞到更多好处。

7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了三次大沽口之战。

1858年,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直隶总督谭廷襄指挥,清军6000,英法联军2600人,战斗打响后2小时内,清军溃败。后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

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僧格林沁指挥,清军3000人,外加骑兵5000人(骑兵在此战役没有派上用场),英法联军1300人,英法联军大败而回。

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联军增加到2万人,僧格林沁溃败。

8

看到这个标题我估计大部分人都会疑惑,清末中国对外战争有打赢过?

还真有,就是这个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其中的一场战役,主要在我们学过的历史教科书中对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也是轻描淡写,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直接忽略了,就是百度百科讲述的也是十分简单,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最终结局是中国完败,但是期间也是有局部胜利的。

要讲第二次大沽口之战,首先要讲下时代背景就是英法联军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要揍中国,实际上是想扩大中国市场,要求修约,当然当时的皇帝咸丰年轻气盛那是不愿意的,结果清朝打过就被揍了,签订的《天津条约》,英法联军就走了,后来《天津条约》中的很多条款无法生效,英法联军抗议,要求要在北京再次换约。其实讲实话,咸丰皇帝有点不厚道,虽然是不平等条约,但是是你同意签订的,人家一走,你就不承认。实际上咸丰皇帝还是比较保守的,认为外夷要进驻北京,堂堂天朝上国,要外国人住北京是万万不可的,主要清朝当时没有融入到国际规则中,咸丰也不了解国际规则,不了解使馆这东西,也无法理解使馆,又拒绝的。

英法又怒了,又要揍中国,打北京一个打的就是第一要塞大沽口,这就爆发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咸丰虽然明智,但是也非昏庸之君,早就安排名将僧格林沁在大沽口设防了,僧格林沁将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摧毁的炮台进行了修缮加固扩建,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阵势来应对英法联军舰队,英法联军认为清军不堪一击,派出数艘军舰强行进入河道,顿时埋伏在炮台的清军百跑齐发,打的英法舰队晕头转向,由于清军利用了河水落潮期间,导致英法后续舰队无法进入河道,只能派出陆战队强行登陆,但是河滩泥泞不堪,英法陆战队战斗力全失,清军在炮台上进行了猛烈进攻,英法联军士兵伤亡惨重,含旗舰在内的四艘军舰被击毁,四艘重伤,最后无奈撤退。这就是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战况,还是比较激烈的,清军士气还是不错的,僧格林沁的胆识也不错,是清军在近代难得的一次胜利。

不过接下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英法联军重整旗鼓,加上僧格林沁的判断失误,大沽口被突破,英法联军一路长驱直入,接着就是爆发了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率领最后的勇士与英法决战,战败后,咸丰逃跑,恭亲王谈判。

9

大沽口又名白河口,从这里可以登陆天津地界。而天津离北京城又近在咫尺。正所谓:大沽口不保,天津危急。天津危急,北京城难守。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侵略者就以这个地方为突破口进攻北京城。

1658年到1900年这42年里,大沽口一共被攻击过四次。其中有三次,大沽口炮台全部被西方列强轻易攻取。只有第二次曾格林沁防守时,才成功击退了侵略者。

1858年,2700名英法联军第一次攻击大沽口。炮声一响,天津防务大臣谭廷襄和直隶提督张殿元等高级官员,率先逃跑。大沽口的将士一下乱成了一团,各自为战。守军士气低落,外带武器落后。炮台最终被英法联军轻松攻破。

清政府被迫妥协,英法联军退兵。

10

一个诺大的帝国,竟然不许人家驻华大使进京换约!更拒绝大使觐见皇帝。就好比中国驻美大使,被勒令禁止踏进华盛顿,也无权见美国总统一样。对于国家,这是何等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