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荀子》三十二篇,最能代表荀子思想的有哪几篇?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荀子》三十二篇,包涵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最能代表思想的是《性恶》,《天论》,《礼论》、《王制》

(一)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即礼义等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二)从《天论》篇看荀子的天人论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

2

《荀子》三十二篇,字字皆词赋,句句是精华。代表着他的政治、教育、道德、天人、人性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极具特色。其中的《劝学》、《天论》、《性恶》、《王制》最能代表着荀子的思想。

《劝学》全面地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维和判断能力。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精诚专一,持之以恒。他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百年大计,教育第一。反对生而知之,提倡学而知之。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种形象的比喻,劝导学生要有广博的学习而锲而不舍,不能局限于老师的教学范围之内。师从于老师有所超越而后来者居上,才是学业有成,这是激励后人勤奋学习的名词佳句,留传千古。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是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分开论述。不应该过大夸奖天的伟大和颂扬,更不能坐等天的恩赐。我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其目的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造福人类。“人可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是荀子思想中最有积极进步的意义,是他把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

《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这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两者争论两千年,各说各有理,学术之争还在继续。而我始终认为人人都有善性,恶的一面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影响而造成。至于“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只能说明是人的本性,是人类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必须所要,并不是人的恶性。其实两者相争没有必要,重在恶者反省自已,改过自新,重归于善。

《王制》中荀子的治国思想,是以儒家的道德思想为主体,结合法家的以法治国,融合一起,灵活运用,以此作为治国纲要。既要为政以德,布施天下,让百姓休养生息,丰衣足食,又必须恩威并施,刑罚惩治,奖惩分明。以富国强兵促进社会的发展,爱民如子,法重如山。

3

最有什表性的还是“劝学篇”。

4

《荀子》三十二篇,其代表作主要有《劝学》、《天伦》等。鄙人以为,看《荀子》一书,主要是看荀子的主要思想和其历史地位。现就您的提问,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敬请指教!

5

《荀子》是战国末年着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着作。

《汉书·艺文志》着录“《孙卿子》三十三篇”。班固注曰:荀子“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酒。”颜师古注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故曰孙。”也有的说“荀”、“孙”古代同音,两种说法都能成立。“三十三篇”可能是“三十二篇”之误。刘向的《荀卿新书叙录》载孙卿书322篇,除去重复的290篇,定为32篇,这与现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隋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着录12卷,这大概是刘向编订的32篇本。《宋史·艺文志》着录20卷,这是唐代杨倞又重新编定的32篇本,也就是现在的通行本。杨倞本与刘向本的区别只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杨倞改书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

6

自己学过的,感觉就是《劝学》最有代表性。

7

《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除部分篇章以外,大部分篇章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三十二篇中比较被我们熟知的是有名的《劝学篇》在《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这也是荀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思想的体现和观点。

还有就是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性恶》善良的品性和德行是靠后天的人为的努力得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8

劝学

9

荀子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应属《性恶》篇,恰与人之初性本善之儒家学说相悖。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有新闻报道了一个“狼孩”的故事,说是一刚初生的小孩阴差阳错地由一支母狼养大,人的习性便荡然无存,存的只是茹毛饮血的狼性……这说明什么?说明人的本性并不善,只是后天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已。当然,说人性本恶,也似有失编颇。但做为儒法集大成者之荀子的性恶论,确实独树一帜,使其学说既有别于儒家又有别于法家,由此而行成的“内法外儒”之价值体系影响了中国两千年。这是他最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