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假如李奇微不被调离朝鲜战场,战争的局势会不会被...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注意胸前的两颗手雷)

派李奇微到朝鲜战场上来的时候,杜鲁门就已经准备用他取代麦克阿瑟了。虽然李奇微未必清楚是要让他来接替麦克阿瑟,但他已经清楚的知道,杜鲁门和柯林斯等人已经对麦克阿瑟非常不满,是准备撤换的。

是不是说李奇微的到来,改变了美军在朝鲜战场的态势呢?虽然事实确实是他到来之后,美军的态势有所好转。第三次战役美军撤退比较快,志愿军没有能够抓住多少美军进行围歼,第四次战役美军开始反击,又恢复了主动进攻的姿态,改变了之前三次战役节节败退的态势。但这不等于就是他的功劳。

第一次战役都打完了,美军对中国出兵的情况仍然是一头雾水,麦克阿瑟甚至判断中国的部队最多就是几个师,甚至有情报人员提供的情报是只有几千人。所以,第二次战役仍然是美军主动进攻,志愿军则穿插分割,包围消灭美军和韩军。但结果是第二次战役美军再次吃亏了。但相比第一次战役,美军已经有所进步,因为被包围的美军能够在空中支援和火力优势之下,强行突围逃走,只是代价大了些而已。

到第二次战役之后,美军就开始比较重视志愿军了,也没人再说志愿军只有几千人的话了,因为他们明显的感受到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对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和基本战法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这些基础上总结一下前两次战役中交手的情况,就不难发现志愿军的长处和短处各自在哪里。

2

特别反感过分神话李奇微的言论,基本就是哈美一族内心不可明状的念头,影响战争走势的是综合国力,而非个别将领的能力。更何况,李奇微是从朝鲜去了日本,仍然以“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的身份和职务,继续指挥前线战事,那么如问题所述,又有什么区别?

(范佛里特)

实际上,美国陆军中央选派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赴朝,本就有未来取代麦克阿瑟的打算,首先是因为麦克阿瑟一直不把杜鲁门总统和参谋长联席会议放在眼里,其次是李奇微按资历已经够条件晋升为四星上将了,最后才是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意外身亡,而在此之前,只不过是李奇微不太好意思来。

3

接替李奇微的是马克·克拉克上将。

克拉克上将在二战中担任第五集团军司令,负责意大利战场的进攻。由于德军在意大利设置了防守严密的“凯塞林防线”,结果导致第五集团军在意大利寸步难行,伤亡惨重。打了差不多一年的光景才突破了这道防线。

美国五角大楼把克拉克再次派到一个狭长的半岛来指挥作战显然不是因为他在这种地方有什么特长,相反,是因为他比较善于军事以外的东西——政治。克拉克是个谈判高手,在北非登陆作战时,他曾经负责与法国维希当局的谈判,说服了维希法国驻北非的军队与盟军合作。

4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李奇微确实给志愿军制造了很大麻烦,得承认李奇微确实是位优秀的将军,第五次战役的失利和李奇微发现志愿军的弱点有很大关系,但是我认为这说明不了什么,如果李奇微不调离朝鲜战场,等待他的将是更大的耻辱。

假设李奇微没走继续担任所谓联合国军司令,那么身经百战的毛主席彭德怀将会调整战术,短时间内不会和美军打会战,同时想办法克服困难,既然李奇微认为我军只能打礼拜攻势,那么我军肯定会改变战术,而李奇微之所以能在第五次战役中重创我军就是发现了我军后勤保障的弱点,而我军要是把后勤保障弱点克服了,那李奇微还有什么倚仗的呢?

事实也是如此,第五次战役后我军后勤保障不足的情况迅速改变,同时志愿军已经适应了美军的战法,并且也理解了苏联的武器装备,这点从上甘岭战役就能看出来,上甘岭战役和金城战役时志愿军再也没出现打一个礼拜就弹药不足的情况,已经可以和美军拼火力了。假设李奇微继续担任美军的司令,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李奇微如果还认为志愿军只能打礼拜攻势,那美军将被打的一败涂地。

李奇微离开了朝鲜战场是他的幸运,要不然志愿军在粮弹充足的情况下,再和美军打两次会战,很可能朝鲜战场上那几万美军都不够志愿军打的,李奇微的下场可能比麦克阿瑟还要惨。

5

不会发生多大变化。

相比麦克阿瑟,李奇微还是善于动脑子的。他刚到朝鲜不久就发现了志愿军补给困难的弱点,利用美军火力强,海空优势的优点,搞了个“磁性战术”,打了志愿军个措手不及,在第五次战役中讨了一些小便宜。不过,在志愿军铁原之战后,李奇微的战术就失效了。当志愿军改变战术,采用“零敲牛皮糖”之后,李奇微就无机可乘了。即使他不调离朝鲜,那么范弗里特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在几经挣扎,遭遇类似上甘岭之类战役的失败后,李奇微也会如范弗里特一样,暗然失色,离开军界。

李奇微的高光时刻是1951年,转折点也是1951年。就在这一年,他的对手发生很大变化。

一是战线稳定下来,阵地战代替运动战,李奇微的磁性战术失效。

二是志愿军换装完毕,大部分志愿军采用苏式装备,与美军武器差别不是太大,再加上坑道战术采用,步炮协同的战术完善,冷枪冷炮运动开展,都让美军真的无技可施。

6

《孙子兵法》上有一句关于将帅对战争胜负的精辟辩证,“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意思就是善于打仗的人, 能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不一定能做到一定会战胜敌人。一言以蔽之,战争的胜负在于将帅对战场形势的把握程度,是否能创造出改变战场形势的有利战机?

而《孙子兵法》是西点军校的必修教材,李奇微这位西点军校高材生不可能没读过这本书。真正对军事、军史有研究的朋友们,相信也不会对《孙子兵法》陌生。

现在回头说一下李奇微和朝鲜战场局势的问题。

7

没变化。战术概括起来就是这么几下:

1.我们玩诱敌深入加战术穿插,一到敌后,美军就逃跑撤退,一盘散沙。美军败。

2.李奇微发现我们每次只能进攻七天,7公里。要求每天撤退7公里消耗中国军队。7天后反击。美军获胜。

3.中国发现李奇微军队平行前进不留破绽。于是设计很多钉子堡垒,美国不敢绕过去。一个一个的吭。每吭一个死的人远大于防守方。我们小胜。

4.美军发现我们补给有限,我们发现美军不敢突击。于是二十世纪中叶打出了二十世纪初的堑壕战。我们使用冷枪冷炮战术消耗了美军战斗士气。美军士气垮了。但我们也无法展开大规模总体战。(空军不是一夜建设起来的)

8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南朝鲜军队在北朝鲜人民军的打击之下节节败退。麦克阿瑟和美国决定武力干涉朝鲜战争。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亲自指挥仁川登陆,朝鲜战争扩大。美国组成了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

联合国军进入朝鲜之后,北朝鲜人民军兵败如山倒,一直推到了三八线以北。麦克阿瑟则狂妄地称,感恩节前饮马鸭绿江,结束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之后,初战告捷。接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发动了第二次战役,再一次重创联合国军。1950年12月23日,美国第八集团军总司令沃尔顿·沃克因车祸身亡。李奇微被紧急调往朝鲜战场。

李奇微接替第八集团军总司令之后,迅速整顿了第八集团军的士气。相比较于老练、谨慎的沃尔顿·沃克,李奇微更加富有创造性。相比较于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李奇微更加谦虚谨慎。

9

10

李奇微被调离朝鲜战场,说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见好就收”也不为过。

不可否认,李奇微还是挺精明的。他接替死去的沃克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后,短期内就重振了联合国军的士气,并且琢磨出志愿军的软肋,即他发现的“七天攻势”,对症下药制定了所谓的“磁性战术”,即我军早就使用娴熟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术。

也可以这样说,志愿军就是美国人的老师,打运动穿插也被李奇微学去了,断敌后路也被他学去了。

惨烈的“铁原阻击战”,他所使用的就是志愿军的战术,不过也仰仗着联合国军猛烈的火力、机械化程度高,才让志愿军吃了亏,所幸在六十三军的殊死阻击下,让志在必得的李奇微前功尽弃,丧失了战机,感叹:我们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