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郑桓公东迁两年后,西周就灭亡了,郑桓公东迁时周王就没有危机感吗?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谢请,并非郑国东迁导致了西周覆灭,相反,恰恰因为郑桓公看到了周王室的危机才有了后来的东迁事件。


东迁事件始末

桓公姬友是周宣王的胞弟,也是郑国的首代国君,爵位偏低,仅仅是个伯爵,作为西周末年分封的最后一批诸侯,地点仅限于华阴县,不论人口或者财富底蕴自然远逊于老牌诸侯们。但他本人在王室担任司徒,算是有些加成,按照周礼惯例,担任王室卿士可以算作侯爵甚至公爵了。

幽王以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为司徒一岁,幽王以襃后故,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史记.郑世家》

之所以要跑路,莫过于两个原因。

第一是避难。在“王室治多邪,诸侯或畔之”的背景下,身为司徒的姬友洞察了未来的危机,之后他询问了太史伯,挑三拣四之后选择了“独雒之东土,河济之南”的要冲之地。

第二自然是求发展。华阴离王室太近,不好搞大动作,也容易卷入宫廷风波;自身实力不足,也不想去“齐、秦、晋、楚”周边送菜;虎牢关地居天下要冲,不失为当时的最佳选择。

2

“平王东迁”有其历史根源。首先,王室内部矛盾重重。公元前781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幽王十分宠幸褒姒,甚至不惜用烽火戏弄诸侯而博其一笑,各诸侯十分不满。为讨好褒姒,幽王不顾王室的反对,废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又废申后而立褒姒为后。褒姒是褒国姒姓的女儿,申后是申侯的女儿,申侯是姜姓,由此就引发了姒姓和姜姓间的激烈斗争,为西周灭亡埋下了祸根。

其次,外敌入侵频繁。宗周镐京,濒临西北游牧部落,经常遭到游牧部落的侵扰。公元前771年,申侯与犬戎联络,进攻幽王,诸侯都不来救驾。犬戎与申侯迅速攻入镐京,幽王急忙逃到骊山,被骊山之戎所杀。这时,关中已布满了戎人,宫室被洗劫一空,土地荒芜。

“平王东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自然灾害严重。据史料记载,宣王末年,西北关中一带连年干旱,洛、泾、渭三川都干涸了,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岐山一带又发生了地震和地崩灾害,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周太史伯阳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这是周将要灭亡的征兆。另外,西周初年,周公营洛,也为东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平王东迁其实是当时军事政治力量斗争的结果。平王周围的贵族力量,基本上是出于各自的利益而团结在一起,他的舅舅申侯当然希望自己外甥登位,其他一些贵族,比如秦、晋、郑,多是出于扩大自己地盘的目的怂恿平王夺权并且东迁。平王东迁以后,因为背负着弑父之名,东方的贵族,以鲁国为首,自然都不承认他的正当性,于是周王室影响力大降。公元前781 年,宣王子幽王即位。宣王末年以来,西北干旱严重,又发生地震,游牧部落乘机侵入。周太史伯阳父根据阴阳五行的学说,认为这是周将灭亡的预兆,这时,洛、泾、渭三川都干涸了,岐山也发生崩塌的现象。幽王宠爱褒姒,要想废掉申侯的女儿申后。褒姒是姒姓褒的女儿(褒在今陕南褒城),申侯是姜姓,因此就引起了姒姓与姜姓之间的斗争。褒姒生子伯服。按照嫡长子继承法,申后所生子宜臼应立为太子。但宜臼不得立,而伯服却被立为太子。所以伯阳父说:“祸成矣!无可奈何!”《诗·小雅·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和《小弁》等诗,都是刺幽王政治昏乱的。但在刺宣王的诗里,如《我行其野》等,已可见宣王时实际已埋伏着祸乱的根源,而幽王时终于爆发出来。公元前771 年,申侯与犬戎联络,进攻幽王。诸侯都不来救。犬戎与申进入丰镐,幽王急忙逃到骊山,被骊山之戎所杀。伯服逃到晋国,晋有立伯服之意。前太子宜臼逃到申国,也有一些诸侯拥护宜臼的。申侯方面的势力要大于伯服,终于晋侯又杀死伯服。宜臼即位,是为平王。这时关中已充满了戎人,宫室文物都被毁坏,土地荒芜。平王不得不东迁洛邑,继续建国,是为东周。后来西周故土由秦所收复,秦于是列为诸侯。洛邑的都城,早在周公时就已建筑,是由成周(洛阳)和王城(今洛阳西)两个城组成的。平王东迁,居于王城。从此历史上称丰镐时期的周为西周,东迁以后为东周(前770 年—前476 年)。

3

郑桓公东迁,周王或有危机感,又能怎样呢?

郑桓公名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庶弟。宣王即位二十二年,姬友才封到郑地,受封三十三年,百姓都喜欢他。周幽王任命他做司徒。他安抚周室的百姓,黄河、洛河的百姓都喜欢、怀念他。姬友当司徒一年,周幽王宠褒姒,王室的政事大都背离王道,诸侯有的背叛了幽王。

于是,桓公询问太史伯说:“王室多变故,我怎么才能逃脱死亡呢?"太史伯说:“只有洛河以东的地方,黄河、济水的南边,可以安居乐业。”桓公问:"为什么?"太史伯说:“那里地邻虢国、郐国,虢、郐的国君贪财好利,百姓不拥护他们。现在你是司徒,百姓都爱戴你。你如果请求移居到那里,虢、郐的国君见你是司徒,会轻易地分给你土地,你如果居住在那里,那里的百姓就会变成你的百姓。”于是,桓公便急速地向幽王请求,把他封地的百姓迁徙到洛河以东,虢、郐两国果然让出十邑土地,桓公便在那里建立了郑国。

或问,郑桓公东迁,周王不会有危机感吗?那时的周王是幽王,他是个昏君,正迷恋着褒姒,玩着烽火戏诸侯。他恐怕连什么是危机感都不知道呢!

二年以后,犬戎入侵周室,把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下。郑桓公也被杀死。郑国人共同拥立桓公儿子掘突为君,是为郑武公。

4

有什么危机感?

郑桓公东迁和西周灭亡本就没有必然联系,而且,那时周王室是最强的,幽王也不是什么明君,只要诸侯按时纳贡,他根本不关心诸侯的动向。

5

《韩非子·内储说下》中记下了郑桓公灭郐时的权谋:“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与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以鸡、猳,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在郑桓公的精心设计之下,郐国国君自乱阵脚,大势杀戮忠臣良将,人心尽失。再加上郐国夫人这一内应,郑桓公才能率领那么少的兵力而吞并了郐国。

西周覆灭后,在众多诸侯国还懵懵懂懂之时,郑桓公却最早意识到了危机,率先对兄弟之国下狠手,这是他能够出其不意地灭掉郐国,成功东迁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