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李亨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为什么他...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形势所逼,李亨不篡位就得死。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潼关喋血。这时候,帝都长安肯定守不住了。非但长安守不住,关中也守不住。于是,宰相杨国忠护着唐玄宗赶紧往四川跑。

为什么是四川?

因为关中和四川之间是秦岭大山,安禄山的范阳铁骑就是再猛,也冲不破秦岭大山。还因为宰相杨国忠的根据地就是四川,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所以,唐玄宗肯定要往四川跑。

2

李亨要是不篡位,大唐还不知道要出现多少个皇帝。这也是在四川避难的唐玄宗接到了一封,只有二十七个字的信,才敢动身回长安的原因。

其实,在这之前,他的儿子,已经是唐肃宗的李亨,给他写过一封信。

那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李亨说,他已经收复长安了,请太上皇还是回来做皇帝,他还是当太子,老老实实奉养唐玄宗。

3

热播大剧《长安十二时辰》下周一再更新一波,应该就大结局了,这部剧将唐朝中期的历史带火了一把,纵横前前后后解读《长安十二时辰》也有几万字了,对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前十年的政治斗争了解了个遍。

想要了解李亨为什么会在安史之乱中篡夺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通过《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就会有一个很深刻的理解。

李亨篡夺唐玄宗的皇位,纯粹是压抑多年的一次爆发

唐玄宗晚年的时候,感觉自己前半生创造了丰功伟绩,对自己做出的成绩十分满意,大有洋洋得意的样子,并且将开元年号改为天宝,也就是想安享晚年。

中国古代皇帝,但凡在位超过四十年,或者年龄超过六十的,都会犯一种叫作老年皇帝综合征的病,临床症状为,倦政,昏庸,好色,好大喜功,滥杀无辜。

在古代,也有很多皇帝在岁数大的时候不喜欢政治,就将皇位让出,交给儿子打理江山,自己在幕后颐养天年也好,在幕后操盘谋划也好,总之,退居二线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4

谢邀,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权力的游戏”,而且是很经典的“权力的游戏”。

一、李亨的太子做的很憋屈很苦逼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其大哥李琮早死,二哥李瑛被立为太子。按理说太子之位是与李亨无缘的。

5

唐肃宗在安史之乱期间自立门户,不仅是为了完成他的平生之愿。也是他在分析当时的时局后,做出的正确决定。

一、父子恩怨。

唐玄宗和唐肃宗的关系,一言以蔽之。

一般。谈不上父子反目成仇,但也谈不上是父慈子孝。

6

我们首先要确认是李亨是否是篡位,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先皇是否驾崩或者退位,二是李亨是否是合法登基。也是就说,他是否符合封建纲常,即取得的途径合法性才是关键。显然,李亨在两点都不合法性,李隆基还是在位的皇帝。李亨属于篡位。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杀杨国忠为口号起兵造反。渔阳鼙鼓动地来,惊霓裳羽衣曲。短短一个月就杀到洛阳城下,当了四十三年的太平天子已经没有了早年的果敢和魄力,更没有了当年的能力,年老昏聩已经70岁的李隆基带着杨国忠,杨贵妃和太子李亨部分宗室逃离长安。应该说,当李隆基逃离长安那天起,他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就动摇了。属于他的时代已经丧失。

在逃离的途中,李亨已经开始四处“串联”利用朝堂上下对于杨氏一门的不满,积极争取政治支持。应该说,在当时。整个朝堂对杨国忠一系已经的愤恨无比,满腔怒火,此时必须要有人对安史之乱负担政治责任,(如果李隆基后来复位,也一定要杀杨国忠)李隆基自然不可能承担,而李亨就是利用这个“时机”与高力士,陈玄礼联手发动“马嵬坡之变”激杀杨国忠和杨贵妃,此时,李隆基失去了对政局的掌控,政治利益集团已经倾向于李亨,也就是说,官僚体系军队实质上,已经把这笔账算在李隆基名下的,李隆基政治权威丧尽。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死亡。对于他来说只剩下的是如何退场。 生命安全现在是第一位的。

从现实角度来说,李亨继位是“合理”的,但李亨是不合法的,就是说从封建纲常来看,李亨是篡位,但如果这个时候李亨不站出来称帝,地方宗室完全有可能自立。地方就会提前藩镇割据,而此时李亨毕竟是合法的太子,在封建法统他的最合法的,套用现在的政治术语就是说:政治的客观形势要求李亨必须登基,这不以李亨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李隆基毕竟也是当了四十年皇帝,对形势判断也很清晰,承认了了肃宗之位,这才有能力和条件去平定安史之乱。

如果李隆基不承认李亨登基、就认定是篡位。那这样大唐就三个皇帝,西北一个篡位的肃宗,洛阳一个安禄山,成都一个李隆基,到底听谁的,首先李隆基和李亨就得争“正统”打起来。大唐完全就得提前亡国。但也是由于李亨“篡位”登基,才导致他急于收复两京,才最终导致了后来的藩镇割据。所以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唐肃宗自立为帝,有违礼法,必欲早立大功以固位,于是肃宗急功近利,不惜引回纥夷狄以践中原,更为及早收复两京,而错失直捣幽燕,永消河朔割据跋扈之祸的良机。应该说,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7

简单来说,李亨觉得时机成熟了,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夺取唐玄宗的皇位。


第一,唐玄宗本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个人威信急剧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关惨败,这才被迫从长安出逃,一副仓皇出逃的狼狈模样,再无威望可言;而李亨呢,他渐而成为了大唐官员和军队中的“抵抗派”领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蜀地,就随他去吧,反正还有太子李亨愿意留下来重整军队与安史叛军鏖战,既然老态龙钟的皇上自己不负责任的“抛弃”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给更愿意负责任更年轻的太子呢?


第二, 一些历史学家怀疑,马嵬坡之变本来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只是台前的执行者,背后的大BOSS是李亨,李亨一方面利用了军中对唐玄宗仓皇逃窜的不满,一方面也推波助澜主动下药,杀掉杨国忠和杨贵妃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兵变,唐玄宗不仅意气颓唐丧失了争雄之心,在实质上也丧失了对局势和御林军的控制能力,而太子李亨则趁势掌握了军心和实权,随后在灵武自行称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范和尊重既成事实做太上皇以外,也没有其他应对能力了。

8

自古以来,都是皇帝去世后太子才能登基。但太子李亨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李隆基娶了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带出了盛唐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一口气跑到了四川。而太子李亨却北上到了灵武,然后自己在灵武直接做了皇帝。

唐玄宗爱江山更爱美人,和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爱情。为此白居易曾经写诗称赞:“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而大唐发生了“安史之乱”,很多人把这个罪过也安在了两个人的爱情上。

但这一段故事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安史之乱是不是因为这段感天动地的爱情引起的,男人的江山和红颜的泪水是不是真的不可共得?而李亨为什么敢在没有玄宗的支持下称帝?这一切都是谜一样的神秘!

1)李隆基和杨玉环,公公和儿媳妇的不伦恋,引出了大唐的灾难。

唐玄宗李隆基,出生于公元685年,是一个标准的八零后。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出生于公元719年,比李隆基小了34岁。

9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李亨的篡位行为是一种别无选择的必然行为。这其实和李唐王朝的皇位传承现象有着莫大的关系——自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以来几乎每一代唐朝皇帝的继位都是通过残酷的政变斗争实现的:李世民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储位之争最终却意外使李治受益;唐高宗李治死后把持大权的武则天先后操纵李显、李旦两个傀儡皇帝,后来更是索性自己登基称帝;公元705年李显又在宰相张柬之等人的拥立下迫使武则天让位;李隆基则是通过政变粉碎了韦后集团才因功被册立为太子的,两年后李隆基的父皇李旦夕禅位于李隆基,次年李隆基在扳倒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的势力后才算真正大权在握。李唐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被后世形容为政变多、太上皇多,到了李隆基时代立国百余年的唐朝已诞生了李渊和李旦两代太上皇,尽管从绝对数字上看并不算多,可要知道很多朝代连一代太上皇都没出过,而唐朝在立国百年之际已诞生两代太上皇,如果把神龙政变后的武则天也计算在内可就是三代了。别急唐朝的太上皇传统并没就此中断,事实上李隆基自己后来也成为了太上皇,而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期太上皇数量实际上更超过了之前。

李亨作为李隆基的太子的处境其实并不好:自玄武门之变以来李唐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一直波谲云诡,在这种形势下太子其实成为了一种高危职业,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废被杀。具体到李隆基时代而言:李唐王朝这种政变频繁的权力斗争格局以及李隆基个人的人生经历使其对自己的手足至亲始终充满猜忌,为此他在长安城内特意修建了十王宅,李唐皇室子弟被集中安置于此,严格禁止诸王与群臣交结。随着皇子们年长后陆续成家生子,又于十宅之外修建“百孙院”。这么做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皇室子孙集中居住以便于集中监视和管理。事实上李隆基确立的第一个太子并非李亨而是李瑛,然而李瑛却被李林甫和武惠妃联合构陷勾结鄂王李瑶、光王李琚意图不轨,结果导致李隆基在一夜之间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儿子一同赐死。李瑛以及之前历代唐朝太子的下场时刻提醒着李亨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而李隆基对李亨本身也谈不上新任,可以说李亨从被立为太子之日起就始终处于一种如履薄冰的状态,而他最大的敌人就是构陷前太子李瑛等人的李林甫和武惠妃。这两人一个是手握大权的宰相,一个是李隆基最宠幸的妃子,对李亨这个地位并不稳固的太子而言:这两人的力量是足以令他感到恐惧的——毕竟前太子李瑛的下场还殷鉴不远。

然而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武惠妃自陷害李瑛等人后就始终疑神疑鬼——据说她曾屡屡见到李瑛等人的鬼魂,最后活活被吓死了。武惠妃的死使李亨所面临的压力稍微减轻了一些,可他仍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李林甫还时刻对他虎视眈眈。在李林甫与李亨的较量过程中李隆基是从来不加干预的,这其实是一种帝王权术思维的表现——即使是亲儿子也需要有牵制他的力量。天宝五载(746年)对太子李亨而言可谓是最危险的一年:这年正月陇右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从驻地来到京师长安向唐玄宗李隆基进献对吐蕃作战获得的战利品。早在李亨还没成为太子之前就和这个皇甫惟明颇有交情,因此进京后的皇甫惟明与太子李亨之间自然不免有些交往。皇甫惟明在向玄宗的奏言中明确表达了应当将李林甫撤职的态度,又大加赞誉韦坚的才干,而这个韦坚恰恰就是太子妃的哥哥、李亨的大舅哥。这件事被李林甫抓住把柄攻击太子李亨勾结边将插手朝廷政事,此事最终以韦坚被贬告终,皇甫惟明的兵权也被移交给朔方、河东两道节度使王忠嗣。这个王忠嗣和太子李亨的关系也很密切,因此这次政治风波对李亨而言可谓有惊无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李亨可以高枕无忧了。

10

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时篡夺了唐玄宗的皇位,安史之乱唐玄宗一行人逃出长安之后,经历了马嵬坡兵变,这个时候唐玄宗其实就已经大权旁落了,安史之乱归咎原因还是因为唐玄宗任用安禄山和杨国忠,特别是杨国忠,在杨国忠最得宠的时候,太子李亨在他面前都要谨言慎行,所以在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肯定得抓住机会继位登基称帝。

李亨“篡位”是很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导致的结果,开元26年李亨被正式册立为太子,本来这应该算是一件喜事,但是从李亨被册立太子时就开始进入了政治斗争的核心区域,不论是最开始的宰相李林甫,还是杨国忠,来自宰相的势力始终是太子李亨最大的威胁,所以在李亨和李林甫,杨国忠的政治斗争过程中,李亨始终是处于弱势的地位,也许是因为唐玄宗想要磨炼一下李亨,或者是唐玄宗并不想看到李亨过早的拥有自己的党羽,这也让李亨对唐玄宗有些心怀不满。

李亨从册封开始就被李林甫暗中监视,仅因为李亨和韦坚(御史中丞),皇甫惟明(河西节度使)交往密切,就诬陷韦坚和皇甫惟明“欲共立太子”,将锋芒直指太子李亨,李亨只得休了太子妃韦妃,来让自己摆脱和此事的干系,后来李林甫又诬陷太子妃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说杜有邻要谋害妻子的家人,想要再把争端引到太子身上,这件事导致太子很多手下都受到牵连,杜有邻也死在了这次冤案之中,李亨又宣布和杜氏离婚,再次躲过一劫。

后来太子李亨又娶了唐玄宗姨母的孙女为妻,这桩婚事是唐玄宗指示的,他是想让太子稍微放松些,表示自己并没有废太子的意思,但是却让李亨更加谨慎,后来太子好不容易熬到了李林甫死了,但是好景不长就来了个更难搞的杨国忠,李亨还是照样得小心谨慎,这样又熬了三四年,终于安史之乱爆发了,安禄山大军一路东进,很快长安陷落了,李亨等到了自己的机会。由于唐玄宗出逃仓皇,所以随行的部队就只有三千多人,其中有两千人是太子李亨的人,这就给了李亨发动政变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当唐玄宗和随行队伍逃到了马嵬坡,他和陈玄礼策划发动了马嵬坡兵变,杨国忠父子被乱刀砍死,杨贵妃被逼自缢,也许李亨发动马嵬坡兵变还有更进一步的目的,但是陈玄礼在在唐玄宗处死了杨贵妃之后,率军表态效忠唐玄宗,随行士兵也得到了唐玄宗的安抚,这使得李亨此时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但是马嵬坡兵变也代表这唐玄宗权利的衰落,这也是太子李亨开始准备接班的起点。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