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堪称首功之臣,为何最终...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

主父偃这事说起来境界不高,但却非常符合人性。就其一生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官场的龌龊。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既不能埋怨别人,也不好怪罪主父偃,这是官场制度所致。俗话说“愿赌服输”,主父偃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01

不循常规,自然是非凡的经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生们的必修课,但作为读书人的主父偃却没有遵循这个潜规则。他出身贫寒,但这不应该是他理所当然不习儒学、修身养性的理由。

2

有能力,如果不知谦退敬畏的话,很容易将路走死。

汉武帝时期的能臣主父偃,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但最终没能逃过骤贵骤灭的可悲宿命。

主父偃是个有棱角、很功利的人,早年间,他热衷于长短纵横之术,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始终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与传统读书人格格不入,主父偃无论走到那里,遇到的尽是冷眼、排挤。

忧愤难平之下,主父偃西入函谷关,来到京城,想用孤注一掷的办法将一身能耐卖给帝王家。

《资治通鉴·汉纪十》记载,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主父偃联合严安、徐乐两人,很冒失也很大胆地向汉武帝上了一道奏章,主父偃这道关于对匈奴作战的奏章,见地深刻,不拘一格,汉武帝看了大为赞赏,当天就召见了主父偃三人,并称“何相见之晚也!”

3

古人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路马。”本是形容一个人大人有大量、豁达大度。而在现实中,似乎恰恰相反。

正如从一个寒门士子成长为汉武帝身边的“顾问”(中大夫)的主父偃,可谓:一步登天,飞黄腾达。但他却是个睚眦必报的主,在不断享受报复快感的同时,也在不断为自己挖下灭亡的坟墓。

睚眦必报,惹祸上身

主父偃靠一策“推恩令”的“大一统”政治主张,迅速成长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曾在一年中连升四级,直到官至中大夫,相当于汉武帝身边的亲信顾问。

但他却不思上报汉武帝的知遇之恩,反而私心过重,经常打起个人谋取私利的小九九。

这一年,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一个诸侯王。当时,王太后身边有个叫徐甲的宦官,出身齐国,毛遂自荐请求前去向齐厉王提亲。

4

主父偃帮汉武帝开创盛世,特别是推恩令解决了汉朝当时的难题,主父偃虽然功成名就,但是主父偃高智商、低情商的性格决定了最终被诛族的下场

首先,功过是把双面刃,推恩令成就了主父偃,同时也是推恩令导致了主父偃后来被杀。

主父偃的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更没有给社会和百姓带来战争灾难,帮助汉武帝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所导致的诸侯势大的问题,巩固了汉王朝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推恩令颁布后效果还未显现,诸侯王的实力还是比较强大,其间有个别诸侯与主父偃发生矛盾,为安抚诸侯不安,汉武帝准备舍弃主父偃。推恩令颁布后,主父偃成了政治弃子。

其次,主父偃是个高智商的人,但有时会用错方向。

主父偃在穷困潦倒时靠《谏伐匈奴》得到汉武帝的认可。接着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后来主父偃又上书汉武帝用守陵为名,把豪强世族迁徙到茂陵附近,以削弱他们的力量,不让他们在地方制造麻烦。主父偃凭借智慧,轻松解决了困挠汉武帝诸侯强势和地方豪强两大问题。同时,主父偃也利用小聪明收集别人的证据和把柄并聚敛钱财,高智商用错地方为自已的死埋下伏笔。

最后,低情商是主父偃被杀的直接原因。

主父偃不会为人处世,因此,大部分时间四处碰壁,得不到别人赏识。同时,主父偃心胸狭窄有仇必报,一朝得势便立即报复,与同僚关系不和。据说主父偃想和齐王结姻亲,但是被齐王拒绝,后面主父偃就千方百计寻得齐王与姐姐恋情的证据,将其告发,齐王自觉难逃一死,故饮鸩自杀。赵王因怕自已会有和齐王一样的下场,决定先下手为强,上书汉武帝,告发主父偃大肆收受贿赂。因为主父偃与其他朝臣关系不好,众人借机落井下口,最终主父偃因此事导致被诛族。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5

主父偃太懂为臣之道了,也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结局。汉武帝刘彻虽然族诛了他,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赶尽杀绝。而且表扬了为为他收尸的孔车,尊其为“长者”。在《汉武大帝》里,孔车说主父偃没白死。实际上就是汉武帝借孔车的口肯定了主父偃一生的价值。

为人臣者,你的才能既要能替主上分忧、解决问题,又不能让主上感到威胁,所以你必须要有无数的把柄留给主上去抓,要在朝野内外数敌无数,你可以刻薄,可以贪污,唯独不可到处得人心。最关键的是主上一旦决定杀你来平衡各方势力的时候,不能让主上有愧疚感,不能让主上背负道义上的污点。

实际上做到这一点的,在主父偃之前,只有范雎之于秦昭襄王。此前的晁错也大部分做到了,但是在杀他的时候,他让汉景帝刘启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感,并背负了道义上的污点。

在历史上的每一个节点,历史人物无论做出什么抉择,其实都是有代价的。主父偃最大的人物形象标签,就是“睚眦必报”,这和范雎也很像。

但是为了巩固皇帝的个人权力,范雎的“驱四贵”和主父偃的“推恩令”本质上都是一致的。这恰恰是皇帝想干,但是无法去着手的事情,所以必须要“白手套”。

6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强横一时的西汉名臣主父偃面对世人质疑,毫不在乎,甚至连反驳的话都如此狂悖。又因擅长揭发权贵诸侯的不法私隐,他深得武帝欢心,以致“大臣皆畏其口”,纷纷以金钱贿赂。但世事盛极而衰,五鼎烹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代之以族灭收场,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但凡事都有两面,他不仅仅是个揭发阴私的小人,还是个可以安内攘外的治世能臣,对内以“推恩令”之策化解诸侯王对汉朝的威胁,对外置朔方郡以进击匈奴。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之所以能容忍主父偃种种“倒行逆施”,皆因此人之才堪当大用。可最终他又为何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呢?

7

主父偃,汉武帝执政时为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家境贫寒,早年经历坎坷。他在齐地游学时,当地的士者(读书人)都不喜欢他,还集体排斥他。主父偃不是忍气吞声之人,也不屑于反躬自省;他是行动派,而不是闭门思过、只想不做的沉思派。既然在齐地遭人孤立,很难容身,他就离开齐地,跑到北边的燕、赵等地。遗憾的是,所到之处,仍然不受待见,从来没受到应有的礼遇。主父偃深感怀才不遇,内心的郁愤可想而知,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又无法排遣,整个人都感到郁闷透顶、心神俱疲,漫漫地性格都变得有些扭曲了。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四处碰壁、走投无路的主父偃决定西入函谷关,到关中去碰碰运气。他辗转来到帝都长安,前去拜见正被武帝宠信的外戚卫青 ,准备走走上层路线,欲借他之力寻求自己的晋身之阶。主父偃自报家门,表示了依附之意,被卫青收留。

卫青发现主父偃很有见识,显然不是池中之物。他屡次向汉武帝举荐主父偃,但彼时主父偃还没有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没干过啥让人刮目相看的大事,也没有立过啥让人惊叹的功绩,只能算一个寂寂无名的小人物。日理万机的汉武帝当然没兴趣召见这位无名之辈了。

8

主父偃的死有两个关键词:乱伦与老乡。

他死于皇室之间乱伦的感情八卦,更是死于来自老乡的背后一枪。

主父偃的有一句名言: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

意思就是说生前不过上荣华富贵的人上人生活,那还不如做一个死于酷刑之下的人下人。就这么极端的一个人物。

今天我们就简单的说一说:造成主父偃之死的最根本的原因——皇室之间的乱伦。

我们都知道主父偃是靠着给汉武帝进推恩令而发家的。

9

百家姓中有姓“主”的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能很好奇,刚开始我想不起来谁姓主,反正我周围没有姓主的。

没听说不等于没有,通过查资料我才知道,还真有姓主的。

“主”姓主要来源于姬姓、嬴姓,原来这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到了北宋初年,为了避太祖赵匡胤“匡”字的讳,宋太祖传旨把“匡”姓改为“主”姓。

这就是历史上“主”姓的三大来源。

10

主父偃,是个奇人,是个高人,也是个怪人。

有人说,主父偃成就了汉武帝,没有主父偃,就不会有汉武帝辉煌的一生,这话似乎有点托大,但你要是看了主父偃干的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你就知道此言非虚了。

主父偃,出身贫寒,半生蹉跎,年近四十仍旧一事无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这辈子,干啥啥不成,父母不喜欢我,兄弟讥笑我,朋友抛弃我,老惨了!这辈子不折腾一下,白活了!”

主父偃开始折腾的生涯。

主父偃离开了家乡山东临淄,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机缘巧合之下,主父偃投到了卫青门下,本以为傍上卫青这棵大树,就可以飞黄腾达了,但结果并非如此。

卫青虽然不遗余力,多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但汉武帝不理不睬,不以为然。没过几年,主父偃钱花没了,在这样下去,要去要饭了,主父偃着急了,决定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