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古人的“春节”吗?立春习俗有哪些?
1
答!
据传在古代,立春是有当春节来做的,但时间不长。因为立春依阴历论,是很不固定的,有时在腊月下旬,跑在除夕前,有时又迟到春节正月初一后,很不固定,当大节隆重过极不方便,所以又改了。
立春习俗不少,各地有不同,但也有共同点:欢庆春回大地,祈求一年吉利。旧时以农耕为主,立春鞭打春牛成了民俗,打去牛的惰性,宣告春耕开始,故民间通书每年都有个春牛图式,依据立春日之单双,干支五行等之不同而有不同。打春仪式,鞭打春牛场面隆重又热闹,现在很少见到了,我小时是见过的。鞭牛不是是人都有权利的,要论官位大小或论在村寨中的名气名望。一鞭下去唱“风调雨顺”,二鞭下去歌“国泰民安”,三鞭打下祝“如意吉祥”。
还有一种“掷米打春官,中了一年吉利”的游戏,过去穷饿,谁都想中。再有“咬春”的习惯,即咬食生萝人,吃春饼。在立春日食生萝人及春饼可解除瘟疫,去旧近新。民间认为生萝卜清凉解毒,吃之可免疥疾去病毒,解除春困。还再有“煨春”做法,在立春日烧食春茶,以达到明目益智,升官吉祥富贵之意。家有小孩的,在帽上或胸前或袖上戴春鸡,佩燕子等吉祥鸟,以预示新春吉祥安康。总之迎春接福,其习俗多了,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不少。
2
我没有溯源到古人对立春节气的如何是好?我只知道立春节这天在我家这疙瘩要吃“春饼”,爆炒土豆丝,卷在春饼中,咀嚼起来是多么的美好!不亚于“肉夹馍”。舌尖上仿佛沁出来了春天的味道。
3
今日立春。
立春不等同于古代的春节。
春节指每年的正月初一,前一天晚上是除夕。这一夜古人们熬夜守岁,等待着新年来临。
春节,北方有时候还大雪纷飞呢。
它只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4
据说在秦汉之前,立春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春节。包括在秦汉以后,到立春节这天,也有不少的祭祀活动。
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那么,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据说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东方。可是到了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是在东郊了。
宋代《梦粱录》中就有这些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这就证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
立春节,有时在农历十二月,有时却在农历的正月。总之,一到立春节,就意味着冬季结束,进入了春天。
5
立春在古代就是今天的春节,从汉代的时候开始,所谓的春节就是专指立春节,并且这种以立春为迎春之节的传统一直到清代都在持续。而现在我们过的正月初一的春节古代则称之为元旦,是一年的岁首。真正把春节固定到正月一,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以改过去以旧历纪年的传统,开始实行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为了好区别,这才将旧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为啥要称春节,这主要是因为春节常在立春前后的缘故。
在古代,立春和春节是一致的。立春此日在古代很重要,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收成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民间才有谚云:一年之计在于春。
古代的帝王为了表示对立春的重视,在立春这一天,常常率领群臣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
立春这一日,民间的习俗则讲究买个萝卜吃,这叫咬春,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
6
古代社会很重视农业生产,在我们家乡传说立春这一天,都要举行“鞭牛劝农“的仪式,由本地的知府、知县官员带着一群公差,抬着一只“土牛“,在乡村的农民代表簇拥下,开展游街活动,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骑在高头大马上走在最前头,衙役鞭打着“土牛“,乐手们鼓乐齐鸣,所到之地围观的人熙熙攘攘,站满了道路两侧,呈现出浓重热烈的气氛。
随着立春这一天的到来,意味着春耕备耕生产就要如火如荼的在农村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展开了,举行这样隆重的仪式,在古代应该是起到宣传、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全力以赴的投入春耕备耕生产,因为过去年代农村有一句俗语;“人误地一日、地误人一年“,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春耕生产,这样才能夺取农业大丰收。
7
立春不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历法年的年正月初一。民国启用公历之后,农历年的年初一才叫春节。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年划分的。
即,春节属于历法年的日子,立春属于太阳年的日子。历法年不等于太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