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呢?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病故,明太祖朱元璋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闰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为帝,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等以诸王权势过大,恐难驾驭为由,开始削藩。在削藩顺序上,先后废除周王、岷王、齐王、代王、湘王五位亲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正式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朱允炆祭告太庙,削朱棣宗室属籍,废为庶人,也决定起兵讨燕。“靖难之役”正式拉开序幕。

公元1402年7月13日,燕军攻入金陵,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开门迎降,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至于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自己的亲叔叔朱棣呢?原因众说纷纭,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2

用句俗语说:姜还是老的辣。建文帝朱允炆缺乏谋略,优柔寡断致使他的主力军不断被歼灭,反观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接下来请我细细道来:

靖难之役

“靖难”的由来:

太祖朱元璋成法中有一条是关于“靖难”的。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这其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以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3

感谢头条邀请,苍茫大地认为朱允炆干不过叔叔朱棣,原因如下:

作为交战双方的最高统帅,在决策能力上朱允炆的远不如叔叔朱棣的,朱允炆是一错再错。

A先看朱允炆的削藩策略及朱棣的对策。

朱允炆的最高司令部成员有三,朱允炆、兵部尚书齐泰、翰林学士黄子澄。朱棣的司令部成员两枚,朱棣、姚广孝。

4

是时势造就的,明太祖朱元璋是个雄猜之主,他那设的御史,整天说这说那个,诽谤言官,让官僚夹着尾巴做人,他不放心兵权在别人手里,就让自己儿子朱隶多领点兵,去打蒙古余孽,其它儿子多少也有一点实力,此后就留在北京安家,实际上就是个小王国。祸根就出来了。

有一天,明惠帝朱允炆,吃饱了撑得,要削蕃,惹怒??叔叔们,就打他了。没本事的皇帝就不知道要去哪儿了,无音信。

这没经验,我们小皇帝要是知道(韬光养晦)这4个字怎么写就知道皇帝怎么当了,哪还用得着朱隶去设什么卫所。限制兵权。

5

朱允炆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最主要也最为致命的是他自己对政局的把握不够成熟。

(朱允炆)

朱元璋在世时,太子朱标没能挺住,一病不起,一命呜呼。此时,四子朱棣成为了朱元璋的大儿子,朱元璋本可以立他为太子。但奈何,老人家就喜欢这个皇长孙,于是朱允炆当上了太子。当时很有一帮大臣站出来反对,朱元璋一个没放过全杀了。为了他宝贝孙儿能顺利继承皇位,他甘做恶人,以杀止乱。

朱允炆顺利登基,一国之尊,亿人敬仰,风光无限。此时的他才21岁,想到自己的祖父风治武功绝代风华,自己就豪情万丈。他做了两件事,一件是重文轻武,一件是削藩。

在朱元璋时期,文臣都受到极大压抑。有人因为贪了几两银子就被朱元璋抓去剥皮抽筋,由于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没人敢说东道西。朱允炆一上位立即意识到治国还是要靠文臣,他极大地提高了文臣的地位。这是对的选择。可是他另一方面就开始抑制武将,毕竟文臣整天就动动嘴皮子,翻不出滔天大浪。可是武将不一样,手握重兵,一旦发作,结果谁都无法预料。但是,朱允炆错了!朱元璋在他死前就帮他清理了大部分功高震主的武将,他赐死了蓝玉、冯胜、傅友德等一批勋臣,这给他招致了万世的过河拆桥的骂名,但同时也为朱允炆扫清了后路,朱允炆并不会受到来自军方的威胁。但朱允炆没有这个默契,继续压制武将,这就使得在朱棣造反的时候很多武将都作壁上观,一时间朱允炆成了孤家寡人。

6

道衍和尚劝朱棣起兵,朱棣说:“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道衍回答:“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道衍和尚这句话将朱棣最终得以得胜的本质道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所以朱棣的成功在天意,而不在民心。朱棣的”靖难之役”充满了太多的巧合和偶然,就《明实录》里记载得那三次大风,就无法给出合理解释。若不是记载在史书里,读者肯定要将之归为小说脑洞。以结果导向而言,我们除了把朱棣的成功归为天意外,无法给出合理解释。

其实历代王侯争霸统一天下,谁又能逃出民心呢?那么”靖难之役”里的民心在何处呢?民心是求“定”,要有饭吃,有衣穿,有人身安全。

”靖难之役”的本质是你们老朱家的家事。老百姓渴望和平。

所以无论南军和北军在什么情况下形成怎样的对峙,明朝的秩序根本没有乱。而南军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尽义务,求本分。所以朱允炆一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朱棣的北军无论如何砍着自己的人头,南军也不敢动朱棣一根汗毛。

给一个造反者披上这样一层“防弹衣”,凸显出朱允炆政治上的幼稚。既然朱允炆将一起藩王造反案件当做家事处理。又能要做臣子的李景隆如何处理?如果不小心杀了朱棣,是死罪。不杀朱棣就等着被朱棣杀,朱棣要杀杀自己一人,但自己杀朱棣就是违背朱允炆,被杀的可能就是一家人。

而朱允炆的愚蠢正是道衍和尚嘴里的“天意”!

朱允炆政治上的幼稚不止于此,当着徐辉祖不用,启用李景隆,这或许因为亲戚关系,可以理解;让盛庸、铁铉不得伤害朱棣,这是妇人之仁;那么让庆成郡主当中间人和朱棣联络感情,那简直就叫愚蠢得可怕!

7

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朱允炆重儒轻武在加上能力不足的原因,造成了武将离心离德,在加上重用李景隆这个亲戚,就更加的让人心丧失了。

为什么我会说朱允炆重儒轻武呢,从他上台后的政策就能看出来了。

1.重用方孝儒/齐泰这种只有文化没有军事能力的人,平心而论,假如一个没有官职的人突然坐上了高位,他能胜任吗?下面的人能服气吗?

2.改变了原来的制度,让文官压制武将,这能让武将心里舒服吗?

8

9

三条。

第一,朱允文没想到朱棣会造反,准备不足。朱允文一直深居皇宫,在朱元璋的羽翼下狐假虎威,自己几乎没有处理过一件大事。当了皇帝之后,立马在一帮心腹的建议下着手削藩,削藩时也没有做好如果藩王们拼死抵抗该咋办的思想准备,用想当然的办法解决复杂问题,结果碰到了朱棣这个硬茬子。此消彼长,朱棣造反却是由来已久,很早就在北平城没练兵,造反可谓有备而发。

第二,朱允文镇反心意不坚决。他的骨子里没有朱元璋和朱棣的凶狠,却有朱标的宽厚,还被身边一帮儒生用忠孝节义给洗脑了,放不开手脚对朱棣下杀手,以免自己背上杀叔的罪名,其实面对皇权,父亲都能杀,何况叔叔。这种患得患失让他失去了弄死朱棣的战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