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中有几十万明朝降军,为什么挡...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回答。首先,李自成手中没有几十万的明朝降军,即使算上闯军全部作战人员也不会超过20万,百战老兵就更加得少了,有10万就算顶破天了,而真正有战斗力的大概在三到四万之间,这其中还包括骑兵。所谓的几十万上下,上百万军队等各种记载都有吹嘘的水分,就算把军属和后勤兵算上也不够。

其次,由于山海关一片石激战,导致李自成精锐兵马丧失大半,这也是满清入关前为什么不考虑正面攻打山海关的原因,因为这种损失对于渔猎民族来说伤亡太大了,无法承担。也就是说,直到1644年,满清军队都没有实力和足够的迫切性拿下山海关问鼎中原,他们都是以抢劫为主要目的。直到闯军攻打吴三桂,这让满清军队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在中国内乱的情况下发了大财。

第三,一片石的失败,是由于闯军轻敌自大,对满清军队估计不足。虽然失败了,仍然能在吴三桂和满清双方夹击之下逃回北京,没有遭受灭顶之灾,可见当时的闯军战斗力是可以的,至少要比明朝军队强很多。

2

就算是真的,之前的萨尔浒和松锦大战,十几万精锐的明朝边军都不是八旗兵的对手你还指望远不如边军的降兵对付满州吗?

3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在我国漫长的5000年历史进程中,1644年无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大明王朝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颠覆,但仅仅过了42天,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就被清军赶出了北京,随即烟消云散。

在这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份,无数形形色色的人原形毕露,成为历史的笑柄。

在这里,有一个群体不能忽视,这就是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降军,作为弃暗投明的集体,这些人本来应该新人新气象,紧密团结在以李自成为核心的领导层周围,为建设一个强大的大顺政权而不懈奋斗!

但是,面对满清的疯狂进攻,这些人和之前的表现一样,再次一触即溃,甚至很多人再次倒戈换老板,成为满清的员工。

4

李自成的农民军绝对是一群乌合之众,战斗力非常弱,经常被明军打得抱头鼠窜。但是为什么后来李自成就牛逼了呢?是因为他抓住了一个好的时机,崇祯压根也没拿他当回事儿,把能打的将领全都派去了辽东。

但是,这一次豪赌却是明朝输了个精光,名将和战斗力强大的明军都赔在了辽东,剩下的精锐明军崇祯不敢动,全部布置在了山海关一线。所以,才让李自成钻了空子。

当然,李自成能一路打到北京,还因为,中国当时的明军根本没有多少兵力部署,由于多年的内耗,再加上朝廷腐败,吃空额严重,所以明军的实际数量和名义上的数量差别很大。

在明朝嘉靖年间,当时北京周边的军队名义上有30多万,实际上不过几万人。当时倭寇来了,南京城下70多个日本倭寇就敢来挑战,那是因为当时南京周围的总兵力,还不到两万人,其实当时南京军区的兵力编制有12万之多。

在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皇帝在位时期,明朝军队的实际数字一直保持在120多万,但是别忘了,万历时代有三大征,还出去在朝鲜打了一趟丰臣秀吉,这些兵力损失已经非常大了,再加上中国这么大,不能有效集中兵力,自然搞不过打游击的李自成。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李自成只是流寇,其实不具备对抗满清的实力。

原则上,只要不是明朝处于内忧外患的末年,李自成这些流寇早就被剿灭了。

大家注意李自成的模式,是所谓的流寇。

流寇要分开看,第一个字是流,第二个字是寇。

6

1.李自成的兵力并不精锐,与李自成对抗的明军也并非精锐,精锐明军折损在辽东,剩余的明军精锐防御在山海关。

2.李自成并没有做好全局规划,盲目自信,以至一篑千里,一蹶不振,对于满洲兵,打输了最多撤回辽东,基本立于不败之地。

3.李自成招降吴三桂失败乃是最大的败招,导致吴与满洲合兵对付李自成,李自成的胜率急剧下降,要知道吴能单独对抗满洲。

4.满洲兵在关外与明朝精锐和蒙古女真各部反复拉锯激战,战争烈度远超关内战场李自成与明朝平叛军的对抗。

5.李自成军队以饥民和降兵为主,满洲军以百战老兵为主,军队成分不同,战斗力高下分明,即是吴军单兵战斗力也在李之上。

7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在以李自成闯王为首领的带领下,转战千里,一路有起义军来投,受降了许多明军,鼎盛时期曾经号称拥兵百万,统辖之地绵延数千里,最后攻克大明帝国京城,明崇祯帝自尽。大伙相拥北京,李自成做起了皇帝,一切来的似乎轻松容易。一统江山指日可待,似乎就在眼前,不知为何在十余万清吴联军的攻击下节节败退,连连失利,不到一年时间就灭亡了。为什么李闯王打得了江山,却坐不了江山呢?

1、没有稳固的大后方,政权建设没有展开,其实建立和巩固政权非常重要。一个统治者,特别是打天下的,应深知打江山难,坐江山治理天下更难。要想坐稳江山这就需要争取各种势力的认可和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政权支持势力,树立政权的权威和良好口碑。对必须镇压的和可以争取的要区别对待,避免树敌过多。甚至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新政权巩固之后,要考虑到哪些威胁到新政权的势力,哪些是可以分化争取的势力,特别是敌对势力中手握重兵,据守险要的人千万百计也要争取。走一步,算一步,鼠目寸光,其最后的失败结局可想而知。

2、对起义军内部军政缺乏严厉整顿。形势发展之后,大批人员兵源加入革命集团是很正常的。军队大扩充之后,如何整训部队就显得十分重要。军队扩大之后,素质降低,拥兵自重,不听号令,疏懒训练,内讧攻击等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整顿这一切,使之成为一支强悍武装而不是一群乌合之众,政治上也如此,集团势力增强后,一大批投机分子也会混入革命阵营,窃取革命果实,鱼龙混杂。如何建立一个高效正确团结的领导机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惜李自成在这两方面都失败的透顶。简直就是个文盲。进入北京后他甚至不能有效地约束部下,任由一片大好形势毁于一旦,令人悲哀。铁木真说,如果连自己的部下都管制不了,与其做汗,还不如去牧羊。李自成确实相当失败。其部下的所作所为直接逼反了吴三桂。

3、缺乏全局眼光。不注重天下人才的笼络和任用,身边几无堪大任的安邦定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人物。当几大势力角逐之时,其联动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螳螂捕蟑,黄雀在后。有时,还不止一只黄雀。当对一个势力开刀之前,必然要先考虑到其他势力的动向,提前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到了战场上,甚至精疲力竭之时才发现有一大群黄雀,焉能不败?

4、军事才能欠缺,不足。任何一个政权的灭亡直接原因都是因为军事失利或军队倒戈。趁势而起的人和真正的军事家是有根本区别的。真正的军事家能高瞻远瞩地预料未来,带领军队趋利避害。立于不败之地战胜对手。山海关之战,李自成既未以兵贵神速之势消灭吴三桂,也未集结绝对优势兵力,只带十万左右兵力出征,而且还对招降吴三桂抱有幻想,不能不说李闯王的幼稚和无知。对于吴三桂借兵满清,吴满联合李自成一无所知,可见其情报工作糟糕透顶。既聋又瞎。兵法云:知彼知已,方能百战不殆。对于满清参战,浑然不觉,可见其警惕性之差。而在具体战场上,李自成对战场动向一无所知,竟不知满清就埋伏在附近。战斗还未打响,就已经注定结局。在这里不得不佩服成吉思汗用兵,行军驻营作战,必先作侦察,深哨一两百里甚至数百里,保障绝对安全,悉知敌情,然后方可决定是否出兵。

8

有网友问:李自成攻下北京后手中有几十万明朝降军,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 那么,都有什么明军投降了李自成呢?

首先是在1642年,明军督师丁启睿、总督杨文岳及总兵左良玉等率师约20万、炮车万辆驰援开封。在朱仙镇与李自成大军决战,最后明军惨败,数万明军向李自成投降。这是,李自成第一次受降了那么多明军的火车营部队。

李自成打败了孙传庭之后,陈永福、左光先、牛成虎、董学礼等人投降。随后是,大总兵姜瓖,居庸关总兵唐通,潼关总兵白广恩……….要知道,山西、宣府、大同这些地方都是重兵集结地,因此,李自成大军光是山西就收了十几万明朝降兵。 再加上在河南,陕西,河北,还有在北京收降的明军,李自成部队却有大量的前明军队。而且很多还是精锐的火器部队,边军部队。但是,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进攻呢?

首先,李自成如果想把,带头的明军将领杀死,吞并他的部队,进行整编,之后别指望有人投降了,所有人都会和你死磕。所以,这些投降的明军,还是由他们自己的将领率领,李自成实际上管理不了这些人。

9

这是李自成的战略眼光决定的,主要从军事上来分析一下。

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后,确实接收了不少明朝降兵降将,比如陈永福、唐通、姜瓖等,都是明朝总兵,手里都有一定部队。

10

作为一群没有打过仗,带过兵,经历过任何生死磨难,妻离子散的俗人,就不要妄论李自成这样的枭雄甚至是英雄级别的人物的成败得失了!我们能想到的人家早就想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人家早就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