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是什么意思?
1
这句话来源于《论语·为政》,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他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四十而不惑:三十而立的时候,立是立住了,但还有迷茫,有摇摆,尚不够十分稳固,而到了四十岁,就把世事看得透彻了,因而不再有什么疑惑。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刻意追求一个什么结果。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去作但不再企求结果。己经与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达成高度和谐。到了六十岁,更上一层楼,别人说什么话,好的坏的,都让人家去说,自已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的进去,心里很平静。七十从心,这句话,有两种断句方法,一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另一种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两种断句,意思差别不大。是说他已经洞达了天地之间的规律,从而达到与天地混同为一的境界。他随便怎么做都不会与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规则相违背。用不着刻意地去逐条对照,规避违犯。
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2
这是孔子说的话。30岁立业,并小有成就;40岁看清了世事,不被外界迷惑;50岁时看清了预测了身前事和身后事~天命所归;60岁能理解了外界一切,(都是为己在忙碌,还有什么生气的)
3
30岁能够依靠自己的本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然后有自己的一番事业。经济独立。能够独自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不需要依靠他人的力量。精神独立。不小心住他人的建议就能自己判断出来事情的好坏对错。以及怎么进行下一步的计划和操作。
40岁的时候到达了一周,对事情有独特看法的年龄。你遇见世界上的事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更加能够清晰的把控事情的整体脉络。拥有一定的能力驾驭任何困难。人人理解体会大耳朵说的各种生活知识。科学技术水平。
50岁的时候到哪里知晓天文地理?和一个存在着,绝对掌控的命运的主体,达到了一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完全统一的时候。不怨天也不尤人。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还有当下。一颗平常的心。知道让自己应该拥有的命运。并且努力奋斗。
60岁能够听到任何的好话坏话,做到平常心。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看透了名和利,看透了上面,看透了自己,也看透了他人。接受拥有的一切。能够做到荣辱皆亡。
70岁的时候,能够随心所欲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凭外界有任何的非议,自己的内心已经不被外界所动,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即使高兴和悲伤,各种情绪交杂在一起。已经到哪里啦?内心的一种自然的纯粹感。在礼法和规矩之中能够任意而为而不伤任何一方,你已经拿到了一种极度纯粹的感情回归本真。
4
三十要有事业,四十有钱了也不要被美女迷惑,到了五十能发财或者乞讨就已经命数已定了,六十别人说什么也只有听听,已经无能为力了
5
从“志于学”到“不惑”,从“知天命”“从心所欲”——生活体验的基础,顺应自然的豁达,天人合一的自由境界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前半生:体验感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里生活体验的基础
人到中年再读《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仿佛是前半生的真实回顾。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的确如斯。
人生从求学到工作,到成家立业,到繁衍子嗣的顺序,就是逐步走向“四十不惑”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对成长、学业、事业、婚姻、家庭、子女的种种体验和感悟,都是接下来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体验基础。只有来过、看过、体验过,才能在后半生有“知天命”、“耳顺”的升华性体验,甚至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体验。
二、后半生:领悟顺应——“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里顺应自然的豁达
在《论语》这种情感化的时间顺序里,“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的概念成为贯穿其中一条线。在这里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体验的深入,逐步走向一种人生的“顺应”。
这种顺应,是对“天”的顺应,这个天可以理解为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能够真正做到不焦虑、不叛逆,以一种“知”的体悟和“顺”的心态来面对接下来的人生,这种境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这种顺应自然的豁达,能够让当代人在面对焦虑和困惑的时候,形成豁然开朗的局面。
6
糖尿病,能吃红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