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自己五十知天命,那么你到多少岁才会知天命呢?为什么?
1
有句话叫天命不可违,50岁知天命,天命是啥,我都60多了,我咋不知道呢?
别听他乱说,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谁告诉他的,现在有许多三十多岁年轻人也没而立,还靠父母养活,叫啃老族,爹妈挣的多,退休金多,几千几万,为什么不花呢?不花给谁花?父母给的钱够活到老了,为什么还要拼搏而立呢,拼搏而立是穷人的事。
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可能一个人过了50岁以后,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人生,对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冷暖看的比较透彻,凡是不要太强求,安稳的过好后半生,这也是五十知天命的一种解释。
说什么时候知天命,谁也不知道,就是到死也不知道天命是啥,反正是一生行的稳,走的正,天命是啥不知道,过一天少一天,还立增再多活一天。
2
"天命”,意思是人的命运都是上天决定的,也就是孔子对弟子所说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孔子说他五十岁才知天命,是他从年轻就怀抱远大理想,周游列国推销其政治主张,结果到处碰壁,然而这时他已是个五十岁左右的人了,才省悟到"天命”的道理。所以说他自己是“五十而知天命”的。
孔子说的"天命”细细想来并非没有道理,我们每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雄心勃勃,志向远大,啥也不服,但是年龄迈过六十,进入老年之后,回头想想走过的前半生,一些事并不是单靠努力就能得到的,任何一件事的成功与失败的后面都受到众多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都是不可百分之百预见的,我们只能用"天命”解释。
人年轻沒几个认命的,人老了没几个不认命的,往往把一切归结为命。我体会到人到了认命的年龄,既是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发出的无可奈何的一种感叹,也是对自己思想的一种解脱,得到福,碰到祸,都能泰然,一句"认命”,就一切想的开,不会大喜大悲,有利身体健康。
人老了,认命了,也就活出来了。
3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谓的天命是指天地人的道德和规律,认识到人的一生的发展轨迹和法则。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道德命题。所谓顺应天命,就是要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天地道德的规律,顺应人发展的规律。或者说,知天命,就是清楚地彻悟生命个体在自然天地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和使命,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加重要的是要顺应这种彻悟。遍观中国,就老子一人著述《道德经》,还算彻悟了,并放浪自然。孔子实属没有大彻大悟之人。能够做到“耳顺”的又有几人。以此而论,知天命者少,能顺应天命的人那是少之又少。我爱读书,爱读易经,道德经,论语,庄子等书,但也是在五十多岁才悟透了一些道理,但要说知天命,那是远远没有做到的。感到自己太渺小了,起了敬畏自然天地之心。
4
这个问题刚刚网友答题,用在此处还比较切题就此粘贴。其实孔子也不知天命,不仅五十岁之前不知道,五十岁以后也没有搞明白。别说”知天命”,就连”四十而不惑”也没有做到。理由也是非常清楚明白的,比如有一个小孩问孔子是早上的太阳离人近,还是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孔子就说不上来。孔子对樊迟提出学农学圃的问题可谓一窍不通。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老子看清了便辞官走人,写下了一部《道德经》,就此避世隐居,不知所踪。但孔子却反其道而行之,持续十四年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像在鲁国一样求得重用,复辟奴隶制社会,但处处惨遭冷落,落了一个“累累如丧家之犬”的下场。我认为“知天命”应该是一个很高的认知境界,不仅要明白应该做什么,还应该明白怎么,能够最成功。无论周游列国宣传周王朝的典章制度,是不符合历史前进方向的,所以必然以失败告终。
在鲁国为官的时候,孔子确有过人之处做对了一些事,中都宰做得不错,小司空也做得很好,前者是地方官,后者是副职,所以他还游刃有余。但到了大司寇代行相事,夹谷会盟也干得非常漂亮,几句话就收回鲁国被齐国吞并的几座城市。但”堕三都”缺陷入困境,从国家政治角度将也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不过从保护旧体制而言已经不适时宜,但要做好也不是一定办不到。只可惜孔子既低估了对手的实力,没有掌握鲁国内部,各方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又缺乏高超的政治谋略,匆忙行事,只能败下阵来。这恐怕也只好用尚未知天命来形容。
其实孔子不失为善于反省的思想家,在他六十七岁回到鲁国的时候,有开始教书育人做学问的工作,有记载孔子研修《周易》非常刻苦,世有”韦编三绝”之说,孔子常常叹息:要是老天爷再给我几年时间,让我能够精通《周易》就好了,不至于犯大的错误。可见孔子也自认没有精通《周易》,那么离知天命恐怕还有较大的距离。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杰出的奠基者,官至鲁国大司寇代行相事,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家。我自觉资质平平,且青年时期正处文革时期,未有机会接受正规的高等,读书比一般人恐怕多一点,但大多是不求甚解,而今有年事已高,要知天命对我来说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