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有人认为澶渊之盟是个成功的盟约,也有人认为这是...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因为“有人”在睁眼说瞎话。

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以收复瓦桥关失地为名亲率20万大军南下攻宋,宋朝震恐。关键时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两军对峙于黄河两岸的澶州城。

宋辽两军在澶州的对抗僵持不下,在双方都不愿恋战的情况下,两国谈判最终于1005年1月订立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从此宋辽罢战息兵,边境维持了长达120多年的和平,直至1125年辽朝灭亡。

根据历史教科书的记载,《澶渊之盟》作为宋辽两国之间的平等条约,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对北宋而言,彻底结束了在北方被动挨打的局面,迎来了久违的和平,为北宋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富庶的王朝打下了坚实基础,更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登峰造极。

2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一直是宋朝的心病。为了抹去这块心病,宋初,两国为此爆发了两次惨烈的幽燕之战。第一次大战,宋太宗大腿中了一箭,据说坐着驴车逃回大本营,后来还死于箭伤。第二次大战,宋军三路兵溃,名将杨业亦因此而死。

到了宋真宗,赶上萧太后大举入侵宋境,宋真宗在寇准的建议下,赶到澶州前线督战,在形势利好的情况下,却签订了“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国交钱进贡平息了两国战火。

3

4

关于澶渊之盟,其实一开始就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当时的人就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澶渊之盟宋朝并不亏,反而是赚了,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澶渊之盟对于宋朝来说,是一种耻辱。

这一点从皇帝宋真宗对待这件事情的不同态度,或者说他态度的转变过程,就可以看出来。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在签订的时候,宋真宗对去谈判的大臣说,每年给辽国的岁币,决不能够超过200万。但是最终,参与谈判的大臣,30万就搞定了,所以宋真宗感觉到非常高兴。同时,他对打赢了澶州之战的寇准非常满意,每次在朝中议事的时候,都会征求寇准的意见。寇准下朝的时候,宋真宗还会目送他离去。

但是,后来由于王钦若想上位掌权,对寇准在朝中的地位非常不满,于是王钦若对宋真宗说,你真的很感激寇准吗?他让你签订了“城下之盟”,你怎么还会感激他呢?“城下之盟”是一个屈辱的盟约啊!

5

在多数人看来,澶渊之盟确实是一个屈辱的条约,北宋宋太宗在夺权以后,率军北伐,灭北汉,侵大辽。一路上高歌猛进,辽国萧太后于危难之中力挽狂澜,拦下了北宋数十万军队,并且挥军南下,一时间,大辽与北宋剑拔弩张,澶渊之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签订的。

公元935年,石敬瑭为了获得北方势力的支持,将燕云十六州红拱手让出,从此,燕云十六州再也没有回到过大宋手中。

北宋进攻辽国是必然的,古往今来,一统河山一直都是皇帝的最终诉求,北宋皇帝自然更是如此,奈何,赵光义为了限制将领军权,事必躬亲,将领不能随机应变,最终大败而归,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成为了北宋皇帝的空想。

萧太后率兵一路南下,终于,在澶州,方才被北宋将士顶住,南下不得。

澶渊之盟的签订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屈辱的,北宋在受到辽国进攻的大前提下,不得已与辽国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怎么看,好像这纸条约都是典型的屈辱求和的条约。

6

7

和平肯定是不能靠花钱买来的,《澶渊之盟》这类约定,也许可以换取短暂的和平,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隐患,要消除隐患还是得壮大自身的实力。

以北宋初期的国力来看,并不具备打赢辽国的实力,如果让战争持续下去,对北宋是更不利的,毕竟战场不是开在辽国,而是在宋朝的疆土上,在这种背景下签订《澶渊之盟》,以牺牲部分的利益来换取和平发展,恢复国力的时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北宋朝廷将签订了《澶渊之盟》,当成了彻底结束宋辽两国争端的休止符,这一点就没法让人赞同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诚信一文不值,利益才是永恒的,任何一个国家旁边存在着一个军事强国,不管这两个国家之间交往如何密切,这个军事强国都必然会是另外一个国家的最大威胁。

所以盟约签不签订,北宋朝廷都应该警惕来自北方的威胁,在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军事力量的发展,为迟早将会到来的大战做准备,或者自己伺机而动,但北宋朝廷在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就开始了近百年安逸的生活,军事力量几乎就没怎么发展过,完全浪费了《澶渊之盟》争取到的时间。

西汉初期,大汉打不赢匈奴,也只能忍耐,给钱,给美女,和亲,同样是很屈辱的,但真因为这样换取了和平发展的时间,这才有了文景之治,让西汉国力增强,到汉武帝,汉宣帝时期才能和匈奴决一死战,彻底铲除了这个威胁,所以忍受短暂的屈辱没有错,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8

澶渊之盟并非城下之盟,所谓的屈辱是因为宋朝基本上放弃了燕云十六州,不再追求华夏一统,不得不承认一个兄弟之国的存在。

在中国人眼中,从来是唯我独尊,万国来朝,没有什么兄弟之国而只有实现了华夏统一,这个王朝才算是正统王朝,否则就是无能,就是丢人。就算是汉民族的人生活在两个强大的国家,也不如生活在一个落后但统一的国家。所以只要是类似政权存在,一定要灭之而后快。比如三国演义,吴蜀两国联合抗曹,但假设吴蜀两国真的把魏国灭了,吴蜀两国也不可能和平共处,仍然会要争个高下,看谁能笑到最后。

9

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经过多年战争签下的盟约。北宋是当时的中原大国,辽国只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朝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只有向中原王朝称臣进贡的资格。

而澶渊之盟的第一条就是:辽宋为兄弟之国,宋朝从大哥变成小弟,这对于北宋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屈辱,而且每年还要给辽国送去钱财。

可是看待历史总是要从多方面思考,如果将时间轴拉成一些,宋朝签下的这个条约可以以退为进。

金钱换取和平

澶渊之盟是是经历了长达多年战争之后签下的条约,战争中最大的受害者无疑就是百姓,无论是胜的一方还是败的一方,百姓都过得很艰难。

条约的签订可以使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状态,出现了“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的局面。

10

之所以有人感觉谭渊之盟非常的脆弱,主要是因为大国思想在作祟,还以为那个时候的宋朝和汉唐有的比。事实上,汉唐和宋朝最大的区别在于汉唐拥有地缘上的优势,而宋朝没有。

什么叫做地缘上的优势,顾名思义,就是地理上的优势,对比来看,汉唐拥有边塞要地燕云,这是一种地理上的优势,而宋朝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所以其实这场盟约说让人觉得很屈辱是一场天大的误会,归根到底,用现在比较时髦的一句话说就是甲方标准和乙方要求不对等。

宋军用劲弩射杀辽军统帅挞览后,辽国主动修书请求缔结盟约,看上去是宋朝赢了,而契丹吃亏了,但是契丹并没有被灭掉,只是暂时打不过停战了而已。可虽然停战了,契丹人的本性是不会改的,还是要时不时的跑到大宋的土地上抢东西(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燕云十六州被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大宋北部边界没有了地缘屏障,少数民族的骑兵可以长驱直入骚扰大宋北部地方)。

与其让他们经常跑过来即抢了东西(顺带还要抢一些女人),真的不如主动给他们一些东西,所谓破财免灾是也。有时候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也。

还有一点就是古代的条件下国力和战争能力的转换效率比不过现代,给一些财物可能实际上比发动战争还是省钱的。毕竟大宋朝廷中央财政收入是接近亿贯,三十万是相对很少的——不就是银10万两、绢20万匹嘛,多吗?不多啊!

要是死磕,那军费开支至少以千万计。相持不下,大辽大不了不过日子了,天天骑兵快速机动穿插,你大宋还种不种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