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的?
1
"仰临砥柱,
北望龙门;
茫茫禹迹,
浩浩长春。"
这是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黄河三门峡,有感大禹治水的伟绩,即兴述文并命大臣魏征勒于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的中流砥柱石之上的千古名篇。砥柱位于黄河三门峡的激流之中,冬季水浅之时,露出水面两丈多。夏秋洪水季节,经骇浪不倒而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黄沙的冲击,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相传砥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数千年来,它默默的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和大禹的传说。
3
2
我学生物的,对地理课也有一点了解。下面结合地理变迁,换一种角度来解答一下这个问题。
根据总种资料迹象表明,古代气候和现在大不一样。古代地球大气层比现在厚,降雨频繁。古代海平面比现在要高,潮夕活动剧烈。更确切一点说,古代的月亮比现在要大,月大如轮。象车轮子一般,而不是现在的月大如盘。
有一首诗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峰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伴钟声到客船。描写的就是一轮大月亮,高高悬挂在天空,让人展开无尽暇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唐朝时期的地球大气层厚,起到一个突透镜放大物体作用。此外,月球正在以越来越快速度离地球远去。月球对地球引力减小,缓和了潮夕。
要说这大禹治水的年代,离现在也有四千多年了吧?这就充分证明了那时的气侯确实有点反常。大禹治水故事应该有一部分是真的。
3
从逻辑上讲,考证“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应首先明确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但是,夏朝是否存在,目前学术界尚无法拿出决定性的证据。大批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和陆续发现的考古资料,不断对其存在的可能性做着推论,现今,主流学术界已基本认定夏朝是存在的。所以,出于考证的严谨性,关于“大禹治水”的真实性的探究应就其本身展开。因此,下文先以“二重证据法”对“大禹治水”进行初步考证。
一、文献史料
文献资料中与“大禹治水”有关的记载大体如下:
《诗经·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4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5
这个我不知道!听说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6
一
遭遇洪灾,对中国古代先民而言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无论他身处于中国的哪一个区域。这种情况的发生与中国古代先民的居住选址有直接的关系。
7
大禹治水既是传说又有一定的事实基础。洪水与化生向来是起源神话的母题,大禹治水从历史到被神话,只能说明这个故事拥有天然的被传颂优势。在这个上古人类刚刚脱离鸟耕象耘,严重依赖自然经济的时代,就开始对大千世界发出挑战。“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山海经?海内经》这里的帝是神灵的意思。“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这里的意思是息壤还在继续使用,但是治水方法由“堙”变“疏”。“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也就是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直接化生和继承为人文英雄,作为大自然力量的征服者被口述传颂,直至进入信史《史记?夏本纪》。此间神话传说,从历史到被神化,又从口述神话到笔录信史,无处不洋溢着上古人们对生活积极乐观上进的丰富情感,这就是传说拥有的事实基础。
8
禹,历史上可能有一个人叫这个名字,但我们所知道的大禹治水的这些故事,很有可能是千百年来先民把治水的英雄事迹,汇聚在了这个人身上。治水在早期中华文明中,是与生存密切相关的事。口耳相传,在千百年中把治水故事汇聚到个人身上,也是后世所需要。英雄崇拜对于早期文明,是群体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式。就如同《荷马史诗》,它就是一群行吟诗人在数百年中逐渐传唱汇聚而成。所以,大禹应该是一个数百年中动态形成的“历史英雄”。说他是真实的,他不是某个人具有了所有传说中大禹具有的所有品质和行为;说他是虚构的,他又是历史汇萃的精华。
9
大禹治水是每个中国人熟悉的一个传说,传说有个特点,就是离我们比较久远,存在一个可考还是不可考的问题。作为后人想要弄清一个传说是否真的存在,只能借助于史料的记载,或者考古挖掘出的证据。那么大禹治水是否有这两方面的证实,我们看下史料的记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佐证。此外,再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史料的记载
大禹治水的传说最经典的历史版本是《尚书》中的《禹贡》篇,它是儒学经典,人们笃信大禹治水、并分画九州的事实是存在的。其次,在《山海经》中有记载,涂山女见到化为大熊的大禹羞惭而去,化为石头。这是神话传说,自然不可为凭。但《史记》曾言“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里也就延伸出大禹为了一心一意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吕氏春秋》也有记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通过这些史料记载,似乎可以说明,历史上真有大禹治水一事。
10
大禹治水,这个事件离我们太过遥远,至于有多远,远到没有文字记载,先辈们也只是口头传述下来,所以很难确定当时的情况。
但是这么多年流传下来,说他是假的,却也说不过去,因为无论有没有这个事情,在大家的心中都已经认定了这个事情的真实性,并且大禹治水的典故也一直是我们所学习的教材。
如:爱护百姓,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一句哲言‘君者州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州’。
无论为君,为官亦或是为民,群众永远是基础,只有群众基础打好了,事情才能够办的好,这一点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
还有大禹的工作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怎么说呢,就大禹治水这一段,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难道他就不想家,答案是肯定的,谁会不想家呢,那他为什么不回家?因为他还有工作没有做完,他还要治水,所以他不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