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妙在何处?
1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被誉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诗人闻一多给它最高的赞誉:“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若虚(约670-730年),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文词俊秀,一生诗作大多散佚,《全唐诗》仅存其两首,一是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另一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唐代〕
2
《春江花月夜》,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正是文学家闻一多先生给予它的最高赞美。想必读过此诗的人,亦能够感受到它的唯美。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恰恰正是人生中最美好事物的集中体现,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全诗分上下两篇。虽然围绕春、江、花、月、夜,但个人认为还是以月为主体。因为诗中皆以“月"字为流转,15个"月"字通贯全文。或许作者也是觉得,只有在月光的照耀下
,拉开"春江花月夜"的整幅画卷,才能呈现给读者高雅的意境,使人沉醉吧。
诗中上篇,从"春潮江水连海平"到"但见长江送流水",已经写尽五种事物。所以下篇,作者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落叶摇情满江树",写满了男女相思的别绪离愁。而它的更妙之处在于,诗人用"花林"、"流霜"、"白沙"、“江月"创造出的美妙仙境,让人不尽联想到那极具幽静之美。"落花"、"江水"、"流春"、"斜月",衬托出的离人凄苦的孤寂心情,同样让人觉得情韵袅袅,心醉神迷……
3
唐诗《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名篇,上学时背过,开始感觉篇幅这么长怕是很难背下来,有一次找了一个月亮升起的夜晚,去长江边一边看着天上的月亮一边背诗. 一个晚上基本就背下来了。
春天的江水浩浩荡荡与大海连成一片,潮水托起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着开满鲜花的江岸。
初唐时候的扬州,江边一定很空阔,没有现在这么多高楼,诗人一边踱步,一边举头望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什么人最早到江边来看这轮明月?这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开始照着像我一样在江边散步的人呢?怎么也找不到答案,诗人走着走着不觉思绪万千。那些远游的人现在都在哪里?那些思归的妇人只能守着梳妆台在明月照耀的楼台上看远去的飞雁,托明月寄去千万里的相思。
带着月色的江水向远方流去,月亮也将悄悄落下,远游的人啊,你会踏着月色归来吗?
《春江花月夜》通篇笼罩着离愁别绪和思古之幽情,读完便觉酣畅淋漓,不知今夕何夕……
4
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张若虚,扬州(今江苏扬州丿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以“文词俊秀”而显名长安。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吳中四士”。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全唐诗》仅存:《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诗文,略)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为陈后主所创,以艳丽冠绝一时。
张若虚用此乐府旧题,细致形象地描绘了相思离别之苦,并对天地人生生出无限慨叹。在写法上,作者紧扣春、江、花、月、夜,展开铺写,而又以“月”为中心,以春、江、花、夜为辅,主辅既分明又交融,层层展开,铺叙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全诗词采清丽,韵律和婉,清新自然,动宕流贯,一洗六朝艳体诗的裱丽艳腻。后世人们传诵此诗,已超出作者所写的相思之情,而在天地人生之谜、宇宙自然之美的境界中领略诗情,所以闻一多称比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5
这一话题是"道dαo"的一句话引到了这里。
至于说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不是达到诗的顶峰姑且不论,但其诗确能見到前人的影子。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诗题为陈后主陈书宝(553一604)所创,为乐府吴声曲名(已佚失)。隋帝杨广(581一619)曾以此题作《春江花月夜》两阕:
暮江平不动,春花滿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6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的高度评价。闻一多还说: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由此可见,闻一多先生对张若虚的推崇。那么,这首诗妙在何处呢?
第一妙:集合了世间最美的五个意象。这五个意象是: 春,江,花,月,夜。这每一个意象都很美,一下子集合五个,这不是美上加美吗?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
第二妙: 前半部分是山水诗与哲理诗的融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触景生情,探讨了“人生”这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第三妙:后半部分则是爱情诗了。诗人触景生情后由景而人,自然而然引出了游子与思妇的离愁别绪。诗人写游子与思妇非常巧妙,是穿插交替进行的,“白云一片去悠悠”写游子,“青枫浦上不胜愁”写思妇,“谁家今夜扁舟子”写游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写思妇。就是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游子与思妇隔着时空在互动一样。写到这里之后,诗人又改变了方式,不再一句游子一句思妇,而是先用八句写思妇,后用八句写游子,然后全诗到此结束。这种情感的表达,可谓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达得恰到好处。
在梦幻般美丽的景色中,在不绝如缕的思念中,春,江,花,月,夜,怎么不让人心醉神迷呢?难怪闻一多先生说《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7
初唐诗人张若虚靠一首《春江花月夜》,冠压群雄,曾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对这首诗评价之高。
它到底妙在何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这首诗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景色幽美,情感动人。
诗的内容以“江”、“月”为中心意象,描绘了潮水、波光、花林、沙汀、白云、青枫、闺阁、妆台、鱼龙、鸿雁、海雾、碣石等系列景象,使诗内容丰富,意境开阔。景色幽美,引发了离家在外的游子月夜思妇的真挚的情怀。
例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水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8
闻一多先生称赞《春江花月夜》"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对此诗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
《春江花月夜》全诗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9
《春江花月夜》固然是一首很好的诗。我也很喜欢。但只能说她是灿若星河的诗中的一颗星。或者说是众多耀眼诗篇中的一篇。说“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如果让张若虚听到了,他只能说“过誉了”。后人的誉美之词,肯定是带有其个人的偏好。诗仙,诗圣,诗鬼。小李杜,还有诗豪,诗魔,诗佛。等等诗人都有经典上佳的作品。崔颢的一首黄鹤楼,不也被誉为冠绝古今吗。自古文无第一,能被大多数受众接受并喜欢便是一首好作品。并且很多,不分上下。若非把哪篇作品推上顶峰,并且还是“顶峰上的顶峰”,所谓“孤篇压全唐”。恐怕不但唐人不服,今人也有微词吧
10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我想唐代诗人张若虚存世的这一首《春江花月夜》诗,最恰当的猜测或释意,盖是描述一个女子,思念着远方未归的情人,在春日桃李盛艳蜂蝶飞舞中默默地执守着孤独,悠悠寂寂老去。…………
或许,她等待的就是那个夜泊春江的人。春暮夜深,江边丘陵树影飘曳,温暖拂心,可缱绻的月光,又透露了谁的眷顾,恳望如此浓重,劼偲出亘古的愁绪;她的念叹隔着渡口的旷野,又如海角天涯之迢迢,即便是月色同样惬意,可又有几人能够如愿以偿踏月归来?………兴许她会想到,是岸上的花妍,才使得月色芬芳,而月色一旦含香,那么月下的双双情人又怎能不心驰神荡?再说,千万年前的江畔观月,和千万年后的江畔观月,又有什么不同呢?答案是,江流束挟着月光,始终是狡黠而薄情的,它迂迴绕过州县,倾泻广阔的原野,于是大地在月光的抚照下也勃发起万种风情!鲜花绽茂的春夜里,敻溢出天穹的星月相恋,美不胜收!………………
在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下,诗人还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女子对远离故乡的夫君、在月色的浸润下,心中脉脉流出了怅惘。(此际)虽与他同处一片星月下,但只能默默且久久思念着。听不到他的话声,摸不到他的脸脖;而这份爱的牵肠挂肚,都因是囿于别离,困窘于人生的酸楚,一种近乎宿命的无奈!也许这恰是上天对相亲相爱的人的一种考验吧,要用别离之苦来考验他们之间的真情?!…………
“月”是此诗中的情景兼融之物,是它在催促着诗人跳动的脉搏。试想,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高悬、西斜、垂落的过程。并在月的照耀下,泛现出大自然中无数新奇古怪的景观与物象,在诗里托出,江水、沙滩、天空、枫树、繁花、高楼与镜台等,组成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宏大画卷。其中最美的或是她在妆台照镜的脉脉含情、恰合于其时含蕴又隽永的月光,还有在捣衣石上拂拭不去的愫洁睆雅的月光。于是,春月之夜的江边倩影,那久时也抹不去依依流连,正是游子之魂乘月归来的衷盼或理由,为着圆梦,为着践志,不畏飞渡关山,不惧跋山涉水,及羁旅疲辛,惟念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