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春节的由来?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请!

春节,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东汉的文献。文献中的春节与现在汉族过春节的春节意思不同。《后汉书,杨震传》有:”冬无宿霜,春节未雨,白僚焦心。”其中的春节指春季。

春节作为有民族习俗话的节日,最早来自农业,古人把谷的生长周期叫年。夏商时代夏历产生的依据是把月亮圆缺变化的一个周期定为月,一年十二个周期就是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那天为朔,正月朔日子时为岁首,一年即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起源于周朝延续至今。

2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将每年的夏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它的首倡者便是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如此说来,中华民族以夏历新年为春节的历史还不足百年。

古代的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传说那时每逢腊尽春来,人们便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春节在历史上是个多义词,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据《中国年节》一书说:“汉代,人们将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定为春节。”可见当时的春节不是新年,新年第一天在古代称“元旦”,历史上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是正月初一,商代则是十二月初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定为十月初一。汉初袭秦制,至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每年的正月初一为元旦,这种做法一直沿袭至民国初年。

清王朝被推翻后,为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加强国际联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全国改用阳历,于是便有了公历新年。当时孙中山打算废除夏历,但考虑到民间传统习惯,只好采取折衷办法,两历并用。

1913年袁世凯主政时,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袁提出了《定四时节假呈》:“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袁世凯接到朱的呈文后,考虑到当时是“五族共和”,将端午、中秋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似乎不妥,便只批准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按例放假,自1914年开始施行。从此,夏历岁首便被称为“春节”。

3

“新年”一词,现在比较容易混淆,有人认为说的是公历1月1日,也有人坚持认为是农历正月初一,而现在很多单位在春节期间挂出的横幅都是“欢度春节”或“新春快乐”,而不是“新年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春节、立春、正月初一、元日、元旦、新年,这些日子是否一样?

一、新年:

由于我国现在实行两种不同的历法,所以“新年”就有了两种含义,按照公历,1月1日是新一年的开始,但按照农历,正月初一才是新一年的开始,中国古代都是使用农历,自民国之后才采用公历。

4

首先,给大家拜年啦:

过年好!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狗年旺!旺!旺!

春节呢,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我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说春节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话动,到西周初年时己经有了一年一度的在新旧岁交替时庆祝丰收和祭祖伪风俗,这也可以认为是“年”的初形成,但是当时这种风俗还不被称为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到了西汉“年”的名称才得到正式确认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大多数学者对过年节日的形成时期,倾向于汉代,西汉初期,汉武帝太初元年,这位帝王决定重修历法,为的是使历法能够统一,经司马迁建议创立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将秦朝的十月初一为岁改为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后世沿袭不改。

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日初一过新年的习俗越来越丰富,燃爆竹、换桃符、守岁阳、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遂渐成为中国第一大节日。

5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尔雅-释天》中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另有一说,认为“年”字按古人的写法, 是个象形字,有头有尾,四脚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是种可怕的不祥之兽,一岁之中,若没有遇见它,便平平安安地度过了,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烧些好东西吃一 顿,这种庆祝的活动叫“过年”。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相同的。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初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 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息,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里,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6

现在的人们把春节也可以说成过年。年的最初本意与今天的年根本不同。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有一种叫年的动物,他是最凶猛,最狡猾的动物,它长的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叫起来比打雷还响,见人吃人,见牲畜吃牲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天神知道比事后,惩罚了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一年出来一次,每次把年放出来后,它的兽性不改,继续吃人做坏事。人们通过几年的观察后发现年怕三样东西。一怕红颜色,二怕火光,三怕响声。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大家门口贴红纸,不断敲锣打鼓,放鞭炮,整个晚上点灯。年这猛兽晚上一看,家家灯火通明。一听处处放鞭炮,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于是夹着尾巴逃进山里,再也不敢出来了。人们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这种猛兽从此就消失了,但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灯火通明,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7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家人团聚、亲朋好友相互慰问的节日。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的活动,古代把一年中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有元辰、元日之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孟冬之月为正月,但因他又名政,“正”与“政”同音,为避讳名号,遂将“正”音读作一声(征)音,一直沿用至今。

到汉武帝时,司马迁以夏历编写的《太阳历》,以孟春正月也就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为正月,自汉朝至现今,一直沿用这个历法,所以阴历也称之为夏历,也就是农历。

至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也废除了夏历,以每一年公元一月一日为元旦,这样就与农历区分开来,人们只称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因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8

关于春节的由来,是个很难的问题,因为没有文献记载春节具体出现于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春节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大概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庆春活功,庆春活动主要是祭神、祭祖,祈求丰年,此时还没有出现“春节”一词。“春节”一词,具体出现于何时,暂时无法考证。

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正月初一,古时称为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大年初一。就是没有“春节”这一叫法。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民国政府为了顺应农时,规定在民间使用农历(即阴历),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政府机关、军队、学校、社会团体等,使用“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明确划分了阴历春节与阳历元旦。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9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在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即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9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所以很多的节日与习俗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而春节也不例外。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所有华人世界独有的节日。据说在尧舜时期就有了春节,而在殷商时期就有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周初又形成了在岁尾年初进行庆祝丰收与祭祖,以及天子巡土的,展示天子威仪的作用,同时出现的年的称呼。但是由于历法的不同:夏历以一月为岁首,商历以十二月为岁首,而到了秦朝则是又是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春节并不是固定的。直到到了西汉,汉武帝推行太初历,才确定一月初一为岁首,春节才正式确定下来,以后的封建王朝都沿袭此制度。并且当时的岁尾与岁首交接在子时,就是现在的23点。

到国民政府建立后,为了和世界接轨,把每年的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而农历年称为“春节”春节“,于是春节的正式冠名出现了。随后本朝沿袭之。

10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先祖,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这就是“腊祭”。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年的“年”字,就是年景好、五谷丰登的意思。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农历年收成好叫做“年成好”,把正月初一作为“年日”,每逢这一天,到处锣鼓喧天,喜气洋洋。《毂梁传》说:“五谷大熟为大年”,《尔雅.释天》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人们为庆祝丰收,迎接新一年的生产,就在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欢聚庆祝,一起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