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的四个为什么
1
第三次战役后,志愿军和朝方发生了激烈争吵。
因为美军几乎没有抵抗,就直接全线撤退,志愿军看上去态势非常有利,摆出了围攻汉城的架势,本以为美军起码要抵抗一下,但是美军还是直接放弃了汉城,根本没有丝毫抵抗。所以,志愿军进展非常顺利,几乎是没费多大力气,就直接把战线不仅推过了三八线,而且推到了三七线。
这个时候,朝方认为,志愿军应该不管不顾地乘胜追击,继续前进,去消灭敌人,把美军赶下海,彻底统一朝鲜半岛。因为这时候,从朝方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几乎可以看得见的目标了。在志愿军内部,也有不少人有类似的乐观心态,认为美军不堪一击。看起来,新来的李奇微也就不过尔尔嘛。
但彭德怀毕竟是百战老将,凭着多年积累下来的军事指挥经验,马上从中嗅到了危机的气味。因为这和一次、二次战役不同,前两次美军都是被志愿军打退的,是打了败仗之后的逃跑,说好听点就是撤退。但这次显然不是,美军几乎没有等到志愿军到来,就直接放弃了原有战线,直接撤退了。尤其是汉城,美军一枪没放,就直接撤退了。
这意味着什么?虽然彭德怀这时候还不知道李奇微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更不可能知道李奇微已经发现了志愿军星期攻势的弱点,但彭德怀自己清楚,志愿军经过前面的作战,战线又拉长了,脆弱的后勤补给线根本无法保证前线二十多万大军的作战需要,而出发时携带的给养,到这时候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再往前,几十万大军,吃喝都成问题,拿什么打仗?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62条回答。
这恰恰是彭德怀的高明之处。
朝鲜战争第一次战役,其实是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在美韩军高歌猛进的时候,志愿军迎头猛击,随后迅速停火。
3
不收兵的下场就是前三次战役“联军”的下场。前三次战役中,我志愿军之所以能花式吊打武装到牙齿的“联军”有着众多的因素。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联军”对志愿军战法越发的熟悉,还补充了不少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志愿军的优势基本在这个时候已经耗尽了。
战争前期
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各部消耗都比较大,对战斗力已经有很大的影响了,到了该休整的时候了。战争要继续下去,那就需要新鲜血液的补充了。
4
1951年1月4日,志愿军第39军和人民军第一军团的先头部队,在未遭遇大规模抵抗的情况下冲入韩国首都汉城,次日,平壤和汉城各鸣放礼炮24响以庆祝,而北京也组织了盛大的群众活动纪念这个胜利的日子。志愿军此时已经整体越过三八线,前卫部队在追击过程中甚至已经接近三七线,形势貌似一片大好,然而坐镇前线“韩指”的韩先楚副司令员、君子里志司总部里的彭总,却同时陷入了巨大的不安之中。
《跨过鸭绿江》剧中对这一段进行了描述,韩先楚在第一线感觉情况不太正常,命令立即向志司汇报,而彭总则自言自语:“打了这么多年仗,打过日本鬼子,打过反动派,从来没有怕过,现在却第一次感到了害怕”。原因很简单,我军并没有消灭敌人多少有生力量,而美军的撤退却明显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同时志愿军粮弹均已基本告尽。
5
我是方方,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朝鲜战场第三次战役,我军解放了韩国的首都汉城。此役中,我军击毙敌军1.9万人,此时我军势头正盛,彭德怀却突然电告北京:暂缓进攻,准备停火谈判。
毛主席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他同意了彭德怀的计划,彭德怀的计划也是比较贴合当时志愿军的情况。金日成在当时急切地催促彭德怀进攻,对于朝鲜南北统一我军也是非常想要看到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要尽快地追击,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海里。
那到底为什么彭德怀不这么做呢?方方今天就来给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6
当时的收兵,不过是暂时的而已。
中国人民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后,终于建立了新中国。然而就在我国开始准备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想要趁中国政权不稳,组成“联合国军”出兵朝鲜半岛。
他们将战火引到中朝边境,是为了稳定政权。人民自发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跨国鸭绿江,远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之后,便和“联合国军”展开了斗争。经过了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的粉碎了美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7
1951年1月8日,正在第三次战役中连战连捷、迅速推进的我军接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命令:停止追击,收兵!
这道命令,展现出我军高明的战争指导能力。
果断收兵,是战前已定的决策
由于一、二次战役的胜利,中朝军中出现了一些轻敌速胜的思想。
有朝鲜方面的同志提出:突破“三八线”,然后朝鲜人民军第2、5军团深入南方发展。
幸亏当时中朝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指挥协调系统,我们得以做出更务实、统一的决定。
8
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后,我军为何不趁胜追击,反倒还要收兵呢?
这其实只要看一看彭德怀的八万言书《彭德怀回忆录》,就一清二楚了。这就是,我军经过了三次战役的大战后,随着伤亡增多,补给线拉长,这时其实已呈强弩之末态势了! 相反对手美军呢? 虽说吃了大败仗,但主力未损,元气尚在,而且是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撤退,正以逸待劳,“欢迎共军进攻”呢! 这时战场形势,于我军已大不利了,再不顾一切冒进的话,就一定会被凭借机械化运兵,每天轻松后撤刚好是志愿军靠双腿急行军三十公里的美军的反攻,遭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彭老总自己也在他的回忆录里,坦白陈述自己的心态:当时志愿军粮弹不继,许多战士还为伤痛所累,几十万大军真是命悬一线,这种形势,让人十分担忧,我从军这么多年,还从没有象当时那么害怕过!
朝鲜战争已过去七十年了,尽管说,我们国家抗美援朝的各种报道、小说、乃至回忆录,层出不穷,多得不知凡几,然而真正对这场战争有全面了解的,其实很少。许多人只关注于某个英雄事迹的宣传,我军某次战斗胜利的辉煌,以及这个那个指战员的机智勇敢,却忽略了,对整个战斗场景的综合观察,和战争态势的宏观考量,以及来龙去脉的逻辑思维,耐人寻味。
9
强弩之末势不可穿鲁缟。
1951年元旦前夕,志愿军和人民军发起了为期七天的第三次战役,经过突击,歼灭了大量韩军,夺取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北纬37度附近。在政治上造成了有利影响。但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出现了新情况。
一是大量歼灭美军的目标没有达到,美军主要部署在其第二防线,多是机械化部队,跑得飞快。志愿军和人民军消灭的主要是韩军。
二是后勤补给线进一步拉长到500多公里。由于美军飞机的轰炸,补给变得更加困难。严冬季节,战士给养极为缺乏,虽然占领了汉城等地,美军随时会组织反扑,在一少武器弹药,二少粮食的情况下如何作战是个大问题。
10
收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突袭效果已不复存在,和美军硬杠 弹药补给 装备都差距太大,只能逐步转入阵地战 挖壕据守,保住三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