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诸葛亮如果不急着北伐,蜀汉是不是能够持续更久一...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我认为蜀汉政权能不能持续更长的时间与诸葛亮北伐关系不是很大,维持蜀汉现状也免不了灭亡,只有北伐才是出路,虽然成功的概率不大。

原因如下:

一、先天不足,缺乏支持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记载刘备为中山靖王之后,我们知道他早期的职业是编织草席,虽然是名门之后可家族已经落魄,所以刘备就是寒门出身,从创业之初开始,相比其他军阀比如袁绍、袁术等得到了士族力量的支持,刘备几乎没有任何来自于他人的帮助,相比与曹操、孙权也是不如,我们在看看刘备集团早期核心成员,关羽、张飞、赵云全是泥腿子,卧龙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凤雏呢?做过小吏可在遇到刘备之前郁郁不得志,后来的黄忠、马超也都不是出身世家大族,所以刘备集团先天不足,赤壁之战前没兵、没地一败再败,如丧家之犬,根基是魏蜀吴三国中最薄的。

二、四川本土势力的反对

2

蜀汉能否持续得更久,不取决于蜀汉,而取决于曹魏。

只要曹魏下了决心,则蜀汉必灭。当然,还有一个巨大变量。那就是东吴。如果孙权突然雄起,然后带着江东豪族猛揍曹魏,那么蜀汉或许还有生存更久的可能。

但是,孙权一直有雄起的心,却连淮河也打不到。因为江东豪族都是地主老财,赚了钱就埋在地底下,然后不玩了、也不打了。对于统一中原,他们毫无兴趣。

3

先说观点:

假设诸葛亮没有坚持进行北伐,而是埋头恢复国力,从综合实力、蜀汉定位和抵抗意愿三方面来看,蜀汉都不可能持续更久。

01 蜀汉和曹魏基础不同,时间越久差距越大

蜀汉占据益州,虽然在后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但在三国时代,益州的经济发展情况还比不上老牌的关中和中原区域。当时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几乎都在曹魏的治下。

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基础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对等的位置,无论是耕种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还是人口恢复速度,蜀汉都远远落后于北方的曹魏。

如果诸葛亮不进行北伐,双方的实力差距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大。等到北方做好准备,蜀汉不北伐,曹魏也会南下进攻。届时,蜀汉可能更加难以抵挡。

4

这个假设很有趣,但大概率的结果是:蜀汉灭亡得更快。为什么这么说?后世有好几起活生生的反面例子。

益州天险、沃野千里、易守难攻,这种天生的优势地理条件,导致每逢中原大一统王朝崩溃时期,西南时常会冒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比如五胡十六国时期第一个称帝的氐族成汉政权,五代十国时期的前蜀、后蜀政权。这几个政权的兴盛与灭亡轨迹,竟然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大致梳理下这几个蜀地政权的命运,就能看出假如蜀汉不北伐,会出现什么状况。

成汉:第一个反抗西晋腐败统治的地方政权,最终同样亡于腐败

西晋末年,朝廷内司马氏爆发了八王之乱,朝廷外各种自然灾害、瘟疫接连产生,再加上早已恶化的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流民,也就是难民。这些人为了活下去,大量涌入富庶的蜀地,却备受欺辱压榨。而巴氐族领袖李特兄弟,则趁机成为了这一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为了反抗来自各方面的压迫,流民们在李氏兄弟的带领下开始起兵造反。公元302年,李特自称为使持节、大都督、镇北大将军。第二年,李特在攻打成都的过程中战死,其弟李流在下一年病死,最终由李特之子李雄接任首领。同年,李雄攻下成都,自封为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

5

有人认为诸葛亮如果不急着北伐,而是闷头发展,使得蜀汉帝国的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之后再去攻打曹魏,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将大很多。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是偏颇的,整个蜀汉帝国内部问题重重,并不是靠诸葛亮一个人就能完成整合的。

应该这么说,刘备军事集团进入四川之初,在四川根本就没有什么根基,他们属于外来户,四川各地的本土豪强对于刘备父子这两位统治者基本上是呈观望态度。在蜀汉帝国强大的时候,他们比较顺从,整个帝国遭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就会奇兵反叛。

比如说南中之战,由于刘备在夷陵吃了败仗,有些人的心思就动摇了,就有了割据的想法,这牵扯了诸葛亮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这仅仅是地方豪强而已,蜀汉帝国国家中枢中可不止这一个派系,连诸葛亮都不能幸免,他也身在派系之内。

整个蜀汉帝国分为初从集团,这里面包含刘备创业之初就跟随他的一些人物,比如关羽,张飞,糜竺,孙乾。又有荆州集团,就是在荆州地区跟从刘备的人,诸葛亮和马良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三股力量就是东州集团。这些人是先一步来到四川的东方州郡的人,代表人物就是法正和孟达,就是这些人出卖了刘璋。最后一股人群就是本地集团,那些益州本土人士。

6

很难说,蜀国的灭亡就是因为蜀国的势力和实力都是非常弱小的了,灭亡这个结局只是时间早晚的。

若是不北伐,努力发展生产,凭险割据西南,或许能够多苟延残喘几年。

诸葛亮在平定南蛮之后,连年北伐,推行严刑峻法,百姓只能耕战,丁男打仗,丁女运输,老弱耕种,把蜀国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巴蜀地区,在前期诸侯混战中,战乱较少,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却被诸葛村夫弄得民生凋敝。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如下:

7

蜀汉灭亡与诸葛亮北伐没有必然联系,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去世,而蜀汉在公元263年灭亡,可见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仍然存在了近30年时间。

刘备建立的蜀汉又称季汉,意思即继刘邦建立的西汉、刘秀建立的东汉之后的第三个汉朝,虽然刘备面临的对手曹操、孙权远远比刘邦、刘秀的对手项羽、王莽等强大,但刘备没有能像刘邦、刘秀那样一统天下仍然非常可惜。

其实刘备是有机会一统天下恢复汉朝的,因为刘备比刘邦、刘秀更加仁义,刘邦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大流氓,在项羽放回刘邦的父亲妻子以后立即撕毁楚汉和约,而刘秀也杀害恩人谢躬,刘秀部下也多次屠城,只有刘备爱民如子,从来没有屠城的记录,甚至刘备被曹操穷追猛打都带着几十万老百姓一起逃难,如果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论,刘备绝对应该一统天下恢复汉朝。

何况刘备手下的人才质量与刘邦刘秀相比各有千秋,诸葛亮、庞统、法正等决不亚于刘邦集团的萧何、张良、陈平等文臣,而强于刘秀集团的邓禹等谋士。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也不亚于刘邦集团的韩信、彭越、樊哙、周勃以及刘秀集团的吴汉、冯异等云台诸将。

可见如果刘备把握好机会,就不是蜀汉延续时间多一些少一些的问题,而是像刘邦刘秀那样一统天下成为大一统王朝了。

8

渔哥文章可能无意会把许多历史上大神拉下神坛,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感到与自身认知有较大反差和冲突的朋友,敬请划过!

诸葛亮,东汉未年一横空出世想有一翻惊天作为的落魄文人。在他积极努力下,顺利加入到了当时势力最弱小的刘备军事集团,由一耕读文人摇身成为蜀汉政权军政核心人物。可谓人生赢家,后世又经某些统治者的需求和包装,诸葛亮便成为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天才,人们心中的偶像。

再加上《xx演义》的刻意粉饰创造:一个集能力.智慧.忠诚.贤德的千古良相便留传至今,让我等后世子孙膜拜不已!

9

当然不是。

一直以来人们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存在很大争议,在当时,蜀国无论是地域面积、人口数量、物产资源,还是军事力量、经济实力、人才数量都远远落后于魏国。很多人认为蜀国应该首先一心一意谋发展,猥琐发育不要浪,坐等魏、吴两国相斗,然后收渔翁之利。再不济,也要等到司马氏代魏之心昭然若揭、魏国发生内乱之时进行北伐。

难道诸葛亮对北伐时机的这择出现了战略性的错误?其实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已经制定好了北伐战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诸葛亮为何不等到“天下有变”之时,再挥师北伐呢?原因是留给蜀国的时间不多了。诸葛亮北伐之时,四大将军关羽、张飞、黄忠、马超接连去世,赵云虽在,但已年迈(二次北伐之时,赵云病逝)。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在人才奇缺、老将即将殆尽的情况下,诸葛亮断然选择北伐。

10

蜀汉稳定不稳定无法确定,不过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蜀国的建立理念出在复兴汉室上,这也是刘备得以一路走到建国的原因,但是这仅限于老一批的人员,在诸葛亮北伐时期,跟随刘备南征北战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但是,用不远避不开的就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受刘备白帝城托孤重任,也就是扛起了刘备复兴汉室的责任,在诸葛亮的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北进中原,这在出师表也有所表现,所以诸葛亮死后被称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次,北伐是蜀国唯一的出路,蜀国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是道路险阻,物资难以运输,这大大制衡了蜀国的发展,而由于山川险峻,人口分散,如果闭塞国门,闭关自守,无异于陷入和魏国国力的对抗中,这对于蜀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防守战还会在自己国土上进行,是万万不可取的!可以分析下姜维的战斗,也就可以知道防守是比不上进攻所带来的效益的!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将国家内部矛盾引到国家之间的矛盾中,蜀国的官员构成复杂,既有荆襄士子,又有西川旧臣,南蛮西羌,还有刘备旧部,矛盾重重,如果不发动北伐战争,诸葛亮会陷入国内争权夺利的战斗当中,这是他不想看到的,空耗国力!


所以说,诸葛亮如果不北伐,蜀国面对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化主动为被动,处处受制,稳定多久就看魏国有多大的能耐了!与其必死,不如在不可能中搏出一条出路,这才是北伐的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国家的存在不是为了苟延残喘多久,而是能不能成为大一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