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如何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我是萨沙,我来。

一言概之,日本的军事实力大大强于清军。

以北洋水师为例,在甲午海战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已经大大占据上风。

北洋水师强于联合舰队的,只有2艘铁甲舰。

铁甲舰具有极强的防御力,这是日本联合舰队不具备的。

2

导语

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极其严重!中国军民由此受到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屠杀,国家领土受到土匪般倭人的铁蹄践踏。赔偿日本的白花花银子如决堤的银流,滚滚奔向日本的国库,数额巨大,超过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没有钱就向列强借高利贷,中国人民肩上的负担更加沉重!巜马关条约》的签定,诱发了列强向闭关自守的满清政府抢掠的贪心!半封建半殖民化的程度加深,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本文仅就军事角度,从四个方面探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敬请关注!

一,朝鲜之战 日本间谍的首秀

甲午战争是在皇权专制的体制下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慈禧太后为首,包括至今臭名远扬的“铁帽子”庆亲王奕劻(道光帝的庶出旁支儿子)、“六鬼子”恭亲王奕?(道光帝的嫡出第六子)、李鸿章淮系集团、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等权臣的主和派。

3

既然题目是问从军事角度谈甲午战争失败原因,那么我们就抛去大清内部的政治因素,官兵的意识,朝廷的意志,以及战争后期消极求和等等,单就北洋水师装备和战术的角度分析,北洋水师究竟败在了哪里?

一、

整场甲午中日战争,就没有打几场像样点的仗,基本都是被日本追着打,屡战屡败,毫无招架之力。

只有一场战役,是清军主动出击,且败得没有那么惨的一场,它就是黄海海战,也叫大东沟海战。这场战役北洋水师损失了五艘军舰,但日本联合舰队虽然也受到重创,但未损失一艘,且黄海制海权从此落入日本手中。

由于这场战役双方均有12艘军舰参加,且整体吨位上相差无几,具备可比性。那我们就以这场战役为标准,分析一下,甲午海战,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败?有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4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主因当然是政治上腐败落后,不过单纯从军事角度来说,它和日本之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巨大。

在甲午战争前夕,清军号称有百万之众,不过其中的大头,也是名义上的正规军八旗、绿营大多糜烂不堪,毫无战斗力可言。也就是勉强能维持以下地方治安,对付一些盗贼之用,根本没法上战场。

此时清政府实际上可用的,主要是太平天国时期地方上编练的勇营衍生而成的防军,像淮军、湘军等。还有就是在原有绿营基础上,参照湘淮军制改编而成的练军。

防军和练军其数量有34.97万人,而日本的常备军只有7个师团,大约有6.4万人。单纯从数量上来说,清军要多于日本的常备军。加上部分清军,像李鸿章的淮军装备了最新式的西式步枪和大炮,会让人觉得清军还是挺强大的。

然而防军和练军也有不小的缺点,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强大。

防军和练军装备了西式枪炮,并学习了一定的西方战术,战斗力比其他清军要强不少。不过防军和练军向西方学习的,主要是如何使用西式枪炮,并没有真正学习西方的近代军事知识,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支装备了近代武器的古代军队。

而且防军和练军还是采用了募兵制,没有动员机制和后备力量,遇到战争是通过临时招募士兵的方式来扩充不敌。这样临时招募来的士兵因为缺乏训练,在战场上也毫无战斗力可言。

5

甲午战争早以成为了历史,但一些国人似乎还处在迷茫之中,不知道甲午海战是怎么败的?甚至觉的败的冤枉。

如果大清北洋舰队败的冤枉的话,那日俄海战俄国远东舰队败的就更冤枉了。

俄国远东舰队旗舰是三万吨的巨型战列舰,和俄国三万吨巨舰相比,日本最大的军舰也不过是条小舢板,这仗怎么打?

但日本海军上下一心,人人都在思考怎么打败俄远东舰队的问题,日本人发现,俄远东舰队出航时都是三万吨巨舰领航走在队列前面,而且出港回港均走同一航线,从不改变航道。

于是日军在俄舰队出航后,派出布雷船悄悄的在俄返航的航线上布没水雷,一举炸沉了俄三万吨巨舰,俄海军可令也被炸身亡。

6

1895年4月17日,在丢失了关外大片土地、精锐淮军全线崩溃、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极端劣势下,古老的大清不得不正视昔日一度被蔑称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并向这支强悍的侵略者部队低下头颅,签订屈辱条约。

甲午战争后,关于清王朝是如何遭遇了惨痛的失败,已经有无数相关的理论研究,有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军心民心等诸多角度。但所谓暴风起于青萍之末,叙事论述不妨从细微处展开。将视线拉到清军将士与日本军队交战的第一线,从战争局势、军事细节的角度来看,中日两国爆发的甲午之战,又有哪些关键的节点,注定了清王朝必然的败局呢?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中国近代史上又一屈辱一幕

1.制海权,胜负的关键所在

19世纪后半叶,随着蒸汽动力舰船技术与舰载火炮技术的发展进步,西方逐渐诞生了新式的海军作战方略。老牌西方殖民帝国借助手中强大的舰队,实现了将防线建立在敌人家门口的称霸局面。这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给东方两个闭塞已久的国家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让清王朝痛定思痛,开始以西方标准建立海军舰队;而与此同时,1853年美军舰队入侵日本的“黑船事件”,也令日本上下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中日两国在海军建设领域,几乎是同时迈开了步伐。

但在吸收西方海军建设思想的过程中,清王朝与日本渐渐产生了偏差。清政府在建设海军时的指导思路,依旧是以防守入海口门户为原则,在沿海修筑炮台,主张近海防御,与陆军配合作战。李鸿章本人在奏章中也如是说道:“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

7

甲午战争之前,虽然大清王朝面对英法屡战屡败,仍然被认为是一个数得着的大国,尤其是洋务运动之后清朝人也能自己生产军舰火炮了,看上去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儿。

李鸿章在和左宗棠的海权陆权之争的时候,随着左宗棠的故去,李鸿章的海权思想开始成为朝中的主流思想,也因此加快了海军的建设,尤其是李鸿章一手操办的北洋水师称得上是船坚炮利,甚至有被人认为是世界第七海军大国。

可没成想,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东方海洋上那个小小的岛国,曾经在千年的时间里对中原王朝充满了仰慕与崇拜之心的小日本儿,竟然在变法之后把大清王朝这个庞然大物狠揍了一顿,逼迫大清王朝付出了2亿两白银的赔款。

这场战争大清王朝输得非常的狼狈,纵然原因众多,但是,无论哪一种原因都殊途同归,导致了战场上的失利。

8

甲午战争失败,中国不仅败在政治制度上,战略思想、指挥官素质、情报搜集等方面也处于明显下风,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没有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

早在1855年,日本改革派思想家就提出了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的具体战略方针。包括“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开始进一步确定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征服朝鲜,征服满蒙,征服台湾,征服支那。

1887年,《清国征讨方略》出台,日本政府决定在1892年前全面完成对华战备工作。

开战之前,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甚至包括各种预案。即方案一:打垮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继而与清军主力在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二:没有达到歼灭对方舰队预期目标,没有掌握制海权的情况下,只以陆军开进朝鲜打败清军;方案三:如果海战中日本战败,丧失制海权,朝鲜陆战失利,则以陆军主力驻守日本海岸,挫败清军登陆企图。

9

战术的失败,还有个别指挥官贪生怕死,从军事角度看,当时的舰队已经落后了,不是什么亚洲第一强,炮的射速比日本要慢,虽然炮重,但是战舰数量也少,说亚洲最强是胡说八道,从炮速到数量,都没优势,

10

清朝的军事改革是不彻底的。

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实际上是迫于严峻形势痛定思痛的无奈之举,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换言之,就是借助西方的器物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来服务前者,至于传统的封建思想却未做出任何改变。

由于受到这一指导思想的束缚和制约,晚清的近代化军事改革只能在不出动旧的政治体制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进行,因而始终局限于和停留在购买、仿制西方武器装备这样的狭窄范围和底层面上。

到头来只是实现了武器装备和教育训练方式的革新,而在军事制度、军事理论与军事观念等方面,则毫无建树。这与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全面接受西方的军事理论与文化观念,积极推行军制改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因为缺乏军事制度、军事观念的支撑,以及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使得这场军事改革犹如单足而行的瘸子,难以走的持久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