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要表达什么?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旣穿长衫又站着喝酒,好吃懒做,不会营生,向往功名,满口之乎者也,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自命清高,旣可怜又可恨的多余人形象。鲁迅先生对他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警示读书人要放下架子,走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投身时代的大潮之中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

孔乙己是失败的读书人的典型。

鲁迅为何塑造这样一个人物?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可鲁迅写《孔乙己》的时候,慈禧太后已经把科举制度废除了。

幸灾乐祸看读书人的笑话?

3

【鲁迅研究类话题】

。这样问问题是好的,是具有精读习惯的。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对于鲁迅的学习极其认真和刻苦,对于鲁迅的传承极其忠实和热忱;自然,一个阿Q,一个孔乙己,总是当作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加以阅读欣赏和分析推荐的一一1945年从延安到东北后,文化教育工作部分主要就是组建文联、发行报刊、接管学校、整编教材一一同时在所到之处都成立鲁迅文艺研究会,吸收青少年们参加。这里,将我辑注《又然文存》发现的1948年9月李又然于东北大学讲鲁迅时的这一讲义转发,以飨读者。

彦涵木刻作《高中文选》封面(合江省教育厅1946年10月1日于佳木斯市编订;其时,李又然化名李则蓝,最早为中共中央东北局派驻合江省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合江省立联合中学副校长,参与教材审定)。

李又然:《孔乙己》浅释初稿之一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长到十文,——靠柜台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还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孔乙己》第一段)

鲁镇在绍兴,绍兴产酒,又好又多又便宜,因之人在鲁镇进酒店,虽则不比吉林人上江沿(不花钱),也还不算怎样的浪费和奢侈,有如绍兴妇女,穷苦买不起首饰的,头发上也能斜插几多清香玉色的兰花,增加女性侧面美,就因为这高洁的花在别处名贵之至,是一种盆景,供养在寝室和客厅(叫做“芝兰之事”)有的地方恐怕只能从国画和女子的名字上看见,可是在出西施的绍兴呢,这花竟像贫穷而美丽的姑娘,到处生长,把绍兴造成“芝兰之事”。

虽然如此,没有喝不醉的酒,也没有不要钱的酒店,而在旧社会一如在赌博场,你钱多能输地位高,钱少,别的东西就多了:困难多,麻烦多,越少越好的东西(譬如说忧愁)多,不要的东西偏有,一句话,种种不如意,——旧社会不合理。我们看,一样花钱买酒喝,一样的钱,有时做工换来的血汗钱,可是酒两样:你的酒里掌柜要潺水,因为你出不到十几文,喝也就只能靠柜外站着风里喝。只有长衫主顾才有资格踱进(被请进)店面隔壁的房间里,要酒又要菜,慢慢地坐着喝。

《孔乙己》第一段主要就是写这两种喝酒的人。他们身份不同,服装不同,喝酒的气派也截然不同。旧社会处处“夸耀”它,不平等。

4

鲁迅先生生性尖酸刻薄,但也算识时务者,对于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这些大人物,他是不敢造次的。对于国际友人像腾野先生之类,亦是敬爱有加,就是对日籍的嫂子,也格外关注,以至于其洗澡时也放心不下,并闹出了笑话,引起了兄弟的不快。当然,鲁迅是不在乎兄弟情分的,老死不相往来也不惜,而孔乙己这篇小说,据说鲁迅先生自我感览甚好,的确,都是读书人,都是乡村小镇出身,你看他活得多么光鲜亮丽,孔乙己,就是个笑话,就是垃圾。站在成功人士的角度,俯视那落魄的文人,自是骄傲与惬意。然鲁迅笔下潦倒堕落者,当然不止孔乙已,像祥林嫂,虎妞这些底层人物,都是些见不得人的可怜虫。今人给先生找了一个很光冕的说辞,他揭露了一个罪恶腐杇的旧世界,我也循着这样的思路去领会,实在是找不到灵感,慢慢也就明白了,鲁迅先生不也生在那个年代吗?他却不曾自我反省。

5

孔乙己或许是一个想用穿长衫来打造阶层人设的人,斗胆揣摸鲁迅先生的寓意,他借此想要表达的可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与同情。

这里抛开复杂的时代背景元素,妄自从孔乙己这个人物身上,扯下一些断,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理解一下孔乙己这个文学角色,意在古为今用,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一、缺乏耐心,喜欢走捷径


如同作者在该小说中所述,孔乙己唯一的赚钱本领,就是写得一手好字。所以,他替人抄书为生,以此换碗饭吃。

6

初中读得《孔乙己》和现在读得孔乙己不一样。

《孔乙己》这篇小说我很喜欢。初中时候读这篇,老师、教辅什么都都说这是批判封建科举制或者说孔乙己是被封建遗毒的八股文毒害之类的。那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后来学了很多文学理论,文学分析以后发现,《孔乙己》这篇文章哪有这么简单。如果说《范进中举》是批判落后科举制我可以理解,但如果说《孔乙己》这篇文章是那我就不完全赞同,因为这个结论站不住脚,至少通过文本站不住脚。孔乙己因为科举不第沦落至此就是科举制毒害?那总有科举落第的人,他们怎么办?更何况还有那些穿长衫坐着的人,他们被科举制毒害了吗?再者,是落后的科举制把孔乙己变成四体不勤的穷人的吗?也不是,因为孔乙己本来可以抄书挣钱,但他懒惰。所以我个人认为这篇小说和科举制有关,但关联不大。

那这篇小说究竟表达什么?我个人认为,《孔乙己》这篇小说批判了包括孔乙己在内的所有人物,批判了上个世纪初那个时期的冷漠与恶毒。而表达和承载这些冷漠恶毒的就是一个肉身的孔乙己。

先来看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有没有毛病?一定有,但我认为他的毛病不在于他的迂腐,而在于他的懒惰和偷窃。顺便提一下,很多人都把孔乙己的茴香豆拿出来说事,说孔乙己会写四种写法是一种迂腐。这种说法我反对,会写四种写法和迂腐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反而恰恰证明了孔乙己的专业性。就像当初世界文化课上老师跟我们说,欧洲有些神学家研究一根针尖上站几位天使,我们都哄堂大笑,但老师反而笑我们幼稚,这是他们的专业,既然是专业,就必须有专业性。孔乙己也一样,他学古文,就必然要学到这个地步,他要是学不到这个地步,我反而会看不起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四种写法当然没用,但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有用无用,存乎其人也。孔乙己这学问上不仅不迂腐,反而很可爱,孔乙己可恨的地方在于他的懒惰和偷窃,明明可以靠抄书度日,却懒惰不想动。至于偷窃,这无从辩白,不管偷什么,都是偷窃,孔乙己居然还迂腐的认为窃书不算偷。但相比偷窃,孔乙己有一个明显对立的优点,赊账准时还清。这点和窃书很矛盾,这种矛盾恰恰说明孔乙己把道德刻在了脑袋里,单这一现象就能写一篇一万字的论文,笔者现在不赘述,各位读者朋友可以自行思考。孔乙己是可恶的,但他也同样可爱到了骨子里。

7

现代人无论怎样看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是自己的认识,无可厚非,但骂人绝不是本事。说明自己心中也很肮脏。看问题要客观,不能随便骂人,注意自己的品行。

8

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我看莫不如说是孔乙己代表着当时的哪一类人?更甚的是,其实,笔者觉得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也许还在我们现在这些人之中。

一个人,穷困潦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堕落,却又自顾哀怜,这便是精神上的贫穷,内心里的穷困。

这种“心穷这人”,不分文化高低,不论贫穷富贵。

笔者认识一人,家境不错,也念过大学,却一天到晚的悲天悯人、杞人忧天。天天挂在嘴边上的就是:“唉,今天真倒霉——巴拉巴拉......”,能买车的时候,嫌弃车贵;没钱挤公交的时候,又逮到机会就逃票,1元钱的票......。下车之后,孩子嚷嚷着,想要吃块巧克力蛋糕,他却摸摸兜,自语道:钱多吗?不多啊!(多乎哉,不多已!)

9

画出沉默的失意的读书人的魂灵,每一个读书人都会从孔乙己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10

另类君铿锵作答o( ̄ヘ ̄o#)

一句话,孔乙己是个被封建时代毒害的读书人,鲁迅是在以这篇小说对封建主义开怼!

答题完毕,如果读者君对答案满意的话答题结束。如需要深入了解,请往下看?

《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冬天,当时鲁迅以《新青年》为阵地,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一些封建遗老遗少不甘心就此退出文化圈,复古的逆流仍甚嚣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