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老好人”:有求必应,不敢拒绝别人,不敢表达意见,害怕别人的孤立怎么破?
1
对待别人的要求,有求必应,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害怕被孤立。我想,这种胆怯的卑微的感觉伴随着你从小到大,一定很不舒服。那么既然是这么不舒服,你还是需要这种—“牺牲自己的需求,换来他人的喜欢”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是你知道的唯一一个可以换来关系、换来认可和关注的方式。也许这个模式,使你从小到大,可以在原生家庭里顺利成长、获得父母认可的一种方式,于是它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你的人格深处。这种讨好的姿态也许很卑微,但这种牺牲,对你而言远远不如别人对你的喜欢和认可、安全的氛围来得重要。究其根本,他需要这些来满足自己匮乏的价值感。也许种植在他童年深处的是“我毫无价值”“我不值得被喜欢”“我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就只能忽视自己,照顾别人的需求”。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藏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控制着每一个讨好者的行为模式。那该如何改变呢?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1. 去觉察你想要去讨好时,你内心的感受。讨好者在讨好时,几乎都会隔离压抑自己的感受,忽视自己。如果我们试着去看到那些感受,承认它们,接纳他们,并且试着听一听它们想要告诉你什么,这也许就是改变的开始。
2. 你总是擅长去照顾别人,那么从今天开始,试着来照顾自己。讨好者非常擅长照顾别人,但这种付出的背后也有一份期待:你们能不能也来照顾我满足我?但这份期待别人有时会收不到,你会陷入失望和无价值的漩涡,那不如从现在开始,自己来满足自己。
3. 提高自我价值。因为讨好者们总是有一个核心的不合理信念“我毫无价值”。这就需要重新建立对自己的合理的认知,可以想想,自己有哪些优势?怎么做会让自己更有价值?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觉得困难,可以接受心理咨询的帮助。
4. 勇敢的拒绝。讨好者总是不敢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以及对边界的侵犯,那么现在想一想,继续退缩下去,会不会拥有良好的关系?如果可以做到拒绝,会不会觉得内心有力量?在有边界有底线的基础上交往,会不会更能获得尊重和平等?
2
中国式“老好人”,归根到底就是缺乏“安全感”。自己的人生,随时需要被别人来认可,靠“刷存在感”活着,其实生活质量一点也不高。因为害怕别人不认可他、孤立他、排挤他,心里装满害怕,还能装下自己的幸福吗?
我们在心理经常会走向一个误区,比如说,题主需要别人,需要别人认可,需要别人的友情。实事求是地讲,你越想要什么,往往越得不到什么。如果反过来想呢,我不需要别人,而是让别人需要我。你的人生,就会颠倒过来,你就会轻松很多,幸福很多。
我的结论是:让别人需要你,而不是你需要别人。比如,行走职场,所谓的人脉,就是利益的等价交换,你没有价值,人脉不复存在。与其你需要工作,不如让公司需要你。生活中也是这样,让别人需要你,你是主导;你需要别人,你是被主导。
怎么破?学习程咬金的三板斧吧:
3
中国式”老好人“,说白了就是太过在乎别人的想法,习惯满足别人,妥协于人,最后却委屈了自己的意愿。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怎么破呢?下面就讲讲如何优雅地说”不“。
对于同事或关系不太熟络的人之最好的办法就是示弱:你自己本身不想做,但你又不能直说,而要说是你的上级/领导/单位规定你不能这么做。
比如你一个关系不那么近的同事要求你帮他去楼下取快递,而你又不好意思拒绝,这时你可以说:“不行啊,领导交代我的活儿还没做完呢,万一等会儿领导过来催我可怎么跟他交代啊。”
言外之意就是:“我要听命于领导,我对我的领导负责。如果被领导发现我帮你做事了,领导会对我失去信任,这个责任你承担不了。
简单点来说:我只是个小员工,我需要对我的领导负责,你让我做的事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所以我拒绝你。
4
以前的我就是一个老好人,别人说什么都答应,因为害怕伤害朋友感情,更怕别人觉得我为人差,于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我想方设法的表演以及取悦别人,到最后,受伤的是自己,别人也不会买账。
后来正式参加了工作,在职场见了身边形形色色的人,那时候我才知道做一个脾气温和什么事情都答应都先为别人考虑的老好人,真的一点都不好,因为吃亏的受伤的最后只是自己。
5
源于自卑心理
当发现自己做事的动机都是取悦别人时,你其实已经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困境,没有了别人的赞赏和肯定,你的生活似乎完全没有方向。别人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已经超过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这会导致你产生极强的无助感,对行动疑惑,对未来迷茫。
我们每个人都有赢得别人赞赏的动机,这是源自于我们自尊的需要。我们会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激发自己积极行动的动机。
但是,如果对他人赞赏过度寻求,很可能让我们无法建立真正稳固和统一的自我。他们为了获得别人的爱和认可,有着维持和他人关系的强烈动机。为此,他过分关注他人的感受、想法和行为,不惜忽视自己的感受,压抑自身的意愿。
6
首先小明想和大家谈谈,近些年来,心理学圈有个特别不好的现象:直接把某种心理问题,贴上标签,比如中国式什么问题,似乎这种问题,就是中国人独有的。
难道只能用这种畸形的词汇才能表现中国人吗?
即使在中华名族最脆弱的时期,各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年代,也没有中国人用这么畸形的词汇来描绘中国人,像这种脏水,多半都是 外国人给我们泼的,比如给我们冠上东亚病夫之名。
上个世纪的中国,因为信息不通,受到教育影响,的确有很多落后愚昧的意识,这是时代现象。即使这样,鲁迅在《阿Q正传》中描述阿Q这类人的性格时,也没有提到这就是中国式愚昧。
7
中国式好人之所以难以改弦易辙张口说“不”,主要在于他心里有好几种“怕”:
一怕自己的努力无效。
很多人像题主这样努力尝试突破改变,但这种突破必然会承载着过往经验带来的巨大压力,这时就有可能面对“成功了还好,万一不成功,就会坐实了过往经验的正确性”的两难抉择。越相信他人不可拒绝,我们在生活中的焦虑与自苦就会越严重,所以潜意识会主动回避去检验这样的事实。
二怕自己的担心成真。
8
这是中国人很常见的一种心理,其实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分析,这是一种低自尊的体现。自尊水平影响着我们的性格、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在种种影响下,自尊水平高的人往往活得更轻松、更容易“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成为自己喜欢的自己”,而自尊水平低的人则往往活得“很累”,容易感到“费力不讨好”、“这个世界跟我对着干”。
在面对别人提出的要求时,低自尊的人往往不会拒绝对方,即便自己的内心是极其不乐意的。而一旦,如果,就算,拒绝了对方,他们也会心怀愧疚,觉得自己“不应该”拒绝别人,“拒绝”即意味着自己不对、不好。因此,每当这个时候,他们都会陷入两难境地,最后勉强进行自我安慰。
这正是中国“老好人”的体现,不愿意得罪别人,同时对别人提出的请求帮助,一贯的做法是愿意帮助他人。在损失自己利益的情况下,也愿意帮助他人,满足他人的愿望。在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低自尊的人往往不知如何拒绝对方,因此对于对方的做法通常是“逆来顺受”,而他们却没有勇气结束这段关系。在为人处世上,低自尊的人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会因为担心被误解、被批评而不敢说话或做事。因此,他们有时候会给人唯唯诺诺、胆小退缩的感觉。
所以,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上,这种逆来顺受的想法和做法,正是这种低自尊的体现。
9
中国式的“老好人”,有求必应,不敢拒绝别人,不敢表达意见,害怕被别人的孤立,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属于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大师Satir认为,人们常借着某些外在的东西来衡量自己,这样容易否定了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当有事情发生,使得我们怀疑爱与信任是否真的存在时,就激发了我们的求生存回应。一般求生存的姿态包含讨好、指责、超理性以及打岔。
题主所说的中国式“老好人”在satir的视角下属于典型的讨好型姿态。
讨好型姿态常以一种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纳。然而,讨好与具有表里一致性的使他人愉快的尝试截然不同。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压抑自我感受,否定自我的自尊,并且传递给人们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不重要的。
在讨好的姿态中,中国式的“老好人”常常会有这样的内心独白:“我的需求不重要,我的需求不值得被关注。”“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客客气气。”“我决不能让别人生气。”“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若别人生气,这全是我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