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问答 - 正文

如何评价介子推宁愿被火烧死,也不愿出山辅佐晋文公的事情?

日期:2023-4-80 次浏览

1

感请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点重复了,但我还是为大家解答一下吧

首先我们要知道介子推为何躲进山里,我们先看缘由,在晋文公流亡的时候,介子推在晋文公快饿死的时候割下自己的肉为晋文公熬汤喝,这等于救了晋文公一条命,在晋文公回道晋国成王的时候封赏了一起流亡的随从,但就是没有封赏介子推,介子推就带着母亲进山归隐了,此为背景

但这件事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晋文公不知道介子推曾割肉救过自己,就没有封赏介子推,而其他人就为介子推打抱不平,但介子推气节高尚,害怕晋文公会认为自己是个想以功讨封赏的阿谀之人,就直接带着母亲躲进山里,晋文公后来知道后羞愧不已,就进山找介子推,但找了好多天都没找到,然后就有人献计三面烧山,留一面等介子推自己出来,大火烧了几天,介子推也没出来,晋文公后来在一颗大树下找到了介子推和他母亲的尸体。而介子推宁死不出来的原因也是为了自己的气节,他认为自己这时候出去就等于和那些邀功献媚的小人一样,他为了名声宁愿被烧死

第二个版本就是晋文公虽然知道介子推割肉救过自己,但他并不喜欢直来直往的介子推,因为介子推又犟又直,但在封赏了其他跟着流亡的随从后,介子推割肉的事情就被那些打抱不平的人传播了出去,晋文公为了自己的名声就说自己不知情,然后就去找介子推,找了几天都没找到,正好有人建议烧山,晋文公就答应了,他觉得介子推这时候出来可以治治介子推的硬骨头,打压一下,出不来烧死就算了,结果介子推真烧死了,晋文公就做了很多表面工作来掩盖自己的过错。在这个版本里介子推是因为晋文公过河拆桥觉得不能辅佐就选择了离开,在晋文公烧山的时候,介子推认为就算自己出去了,晋文公说不定还是会想办法弄死自己,因为晋文公来救命恩人都能忘记,就没有生命事情是做不出的。

2

我国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由于国内动荡,过着长达十九年的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有一次,在逃亡途中,饿得饥肠辘辘,随从们千方百计也搜寻不到任何充饥食物了;重耳的仆人介子推见状,毅然决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炖熟,虔诚地喂主人服下,才保住了重耳奄奄一息的生命。

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结束了国外流浪生涯,回到故国即位,就是后来的晋文公;登基伊始,大赐封赏有功群臣时竟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争不抢,默默地回到故里,在春暖花开的季节,背起母亲悄无声息地逃往绵山深处隐居。

晋文公事后得知后,忆起昔日的救命之恩,立即派兵追赶;追至山下,但见林海茫茫,空谷深壑,早没了介子推母子身影;晋文公采纳手下的建议:介子推是孝敬的人,放火烧山就能逼介子推背母下山,以供其母颐养天年,熊熊烈火燃了数日,光秃秃的荒山野岭仍不见母子归来!晋文公只好亲自上山巡查:在一处烧毁的大树旁,发现了介子推和母亲依稀相偎的被烧毁的残骸。

晋文公深感愧疚,砍下介子推死前依靠的大树做成坚硬的木屐套在脚上,每当双脚因木屐磨破流血而疼痛难忍时,就会想到自己的恩人介子推,常常发出“悲乎,足下!”的哀叹;后来“足下”就成为“恩人”的代名词。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忠孝两全、危难救主的介子推,就把投身火海的介子推加封为火神;“清明”就是为纪念他而设的节日!

3

其实这件事情你可以理解为:

臣子的矫情,君子的作死!

介子推作为春秋时期的晋国贤臣,想必他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即便没有听说过,但是总有一个节日大家知道:

4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是谁?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

介子推就是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再出山入仕。那是他的气节,士大夫精神,既然跟母亲说好隐居,那就言出必行。介子推随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最困苦的时候割股啖君,把腿上肉割了熬成菜汤给重耳喝。这些都是重耳自觉自愿悄悄做的,从不把这件事做为邀功的筹码,并且也不齿于此。

狐偃咎犯是重耳的亲舅舅,是随重耳出亡的五士之一,第一谋士(最大的功劳是重耳在齐国时,贪恋温柔富贵乡,咎犯灌醉他后,装到车上拉起就走,当时重耳深恨之,气的要杀了他),重耳归国即位时,秦国送重耳一行至黄河边,这时咎犯死活不走了,他说,我跟随君主周旋于天下,肯定犯了不少过错,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是君王您,我还是现在就走吧,免得将来您哪天想起来了,秋后算帐,岂不遭殃。重耳当时把身上的玉璧投河起誓: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

当时,介子推就与他们乘同一条船,乃笑曰: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他说重耳即位是上天的眷顾,而咎犯却认为是他的功劳,并以此向君主要价,我都替你害臊,不愿意与你一起。就自己渡河隐居起来。

咎犯是重耳亲舅舅尚且如此,难怪介子推羞于与他同船。其实咎犯也确实劳苦功高,他这样做也不完全是要市于君。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现在提条件,先小人后君子,其实没什么错!但介子推就是不齿于他。

5

为人臣子,介子推尽了自己的本份,至于高官厚禄。那不一定是每个人的追求。介子推虽然怀有大才,并不是不想为国尽忠。可能是他想远离官场的尔虞我诈。想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

6

为何不愿意出来辅佐,原因有几点可供参考。

对介子推古文记载不多,以下是其原文和诗词。我们在原文中寻找,恐怕也不能身临其史,虽然提出的历史问题许多专家都分析的很透彻了,我们这些业余发文者仅仅是画蛇添足,惘然抒论。

第一 孝道胜于王道

也许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原因,也许不是被烧死于绵山,无法考证历史真伪。面对历史,我既然无知,就要谦虚表明。是正常人都会对父母尽孝,这也是古今皆同的话题,守母而死,归隐而死更加真实吧。

你叫我出来,我仅仅是为了照顾母亲而拒绝你的,跟随君王几十载,也该回家侍奉老人了。这个世界也是如此,辛苦工作之余,应该对家和工作有所幡然醒悟了。即便真实事件是被重耳烧死的,我也要说为母死,为家亡,永远不过时。

7

首先要指出的是,介子推清高无比,从史书的记载可以得知。另外问的是:介子推真的是烧死的吗?以下是本人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由于晋文公“赏从亡,未及子推”,介子推辞官隐居。当晋文公再次见到介子推时,已经是尸骨一堆。因此,千百年来,只要提及介子推,晋文公即有忘恩负义的嫌疑。

一、介子推割股救晋公子重耳

《韩诗外传》上说,当初,晋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经过曹国的时候,他的一个叫里凫须的侍从偷走了晋公子重耳的所有钱财,逃之夭夭。晋公子重耳一干人等身无分文,流落到曹国,本来想向曹国讨要点食物,恰好曹共公对他无礼,于是离开了曹国,途中饥饿难耐,已经到了无法前行的地步。在此情形下,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给饥饿的晋公子重耳吃,救了一命。

当晋公子重耳得知是介子推割股救了自己之后,感动不已。那副场景不难想象,晋公子重耳满口“有朝一日回国为君,定不相负”的话肯定没少说。此时晋公子重耳尚在落难之时,大家均不知将来会怎样,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8

王丹誉:庶人只可共富贵,君王只可共患难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颠沛流离。一次,连续几天都沒有吃上东西,饿得奄奄一息。重耳的仆从介子推见状,就断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炖汤,喂主人喝下,才保住了重耳的一条命。公元前636年,公子重耳回到晋国即国君位,即晋文公,封赏群臣时竟落下了介子推,也许是有意为之。追随晋文公那么多年并保他成为国君的介子推深知,庶人只可共富贵,而君王只可共患难。于是,他回家选择春暖花开的清明前,背起母亲逃往绵山深处。晋文公得知,有点悔悟,立即带兵追赶。当追至山下,只见林海茫茫,不见介子推母子踪影。于是,晋文公就依照手下的建议:因为他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就放火逼介子推背母亲下山。结果数日大火过后,仍未见介子推踪迹。于是,晋文公又带人上山巡查。在一处烧毁的大树旁,依稀可见两具被大火烧为灰烬的遗骨……这正是介子推和母亲的残骸。

晋文公深感自己对介子推的愧疚,于是砍下介子推死时依靠的大树做成木屐,穿在脚上,脚时常被磨破流血……每当晋文公脚因被木屐磨破而疼痛难忍时,其实他的内心更加痛苦,他不时发出哀叹:“悲乎,足下!”就是说,我的脚下怎么这么疼痛难受啊!从此“足下”就成为恩人的指代和尊称。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忠义的奴仆介子推,就把他依树惨死的地方叫“介休”。人们还将认清君王本质、投身火海的介子推加封为火神。

9

介子推割股扶持晋文公,就没有想过要报答什么的,然后有人打抱不平,写了个大字报贴在宫殿门口。晋文公放不下脸面,派人去请,介子推觉得无趣,带上母亲躲到树林里。这个时候如果晋文公真心接他出来,完全可以自己到树林中与之相见。谁知晋文公竟然放火烧山,请问诸位,四面放火介子推母子怎么出来呢?活活烧死在树林之中。说到底就是不该邀功惹的祸。可笑世世代代所谓“寒食节”是晋文公启始的,是一个明君。

10

介子推“割股奉君”和“火烧绵山”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距离事件较近的正史里却没有文字记载。在《史记》、《国语》、《左传》中,有关介子推的内容很少,结局只是提到介子推隐居而死,晋文公将绵山封赏给了他。

如果民间传说是真实的,那么晋文公火烧绵山引介子推下山的做法肯定不妥。当介子推看到山上燃起的大火,一定认为晋文公欲置自己于死地,怎能安心下山辅佐君王?即使介子推想下山,也无路可走。

从晋文公在位短短十年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礼贤下士,有政治远见,也有狭隘意识,有大谋略,也有普通人的多情仁善,应该算得上一代明君。

既然晋文公是明君,介子推就不应该隐居绵山。